什么事情什么人,能让温柔的林徽因破口大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22:36 1

摘要:他们认为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拆除后重建的仅为“假古董”,应通过优化交通管理解决拥堵,而非牺牲历史遗产。

1953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面临城市现代化改造的迫切需求。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主张拆除古城墙、牌楼等古建筑,理由主要有三个:

一是交通拥堵,牌楼阻碍现代交通发展;

二是拆除封建象征,当时的背景之下,城墙、牌楼被视为“封建残余”,与新社会格格不入;

三是学习苏联模式,参考苏联专家建议,拆除古建筑以建设工业化中心。

而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作为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先驱,坚决反对这一计划。

他们认为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拆除后重建的仅为“假古董”,应通过优化交通管理解决拥堵,而非牺牲历史遗产。

并提出了 “梁陈方案”,在老北京城外另建新城,保留古城风貌。

于是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从最初的理念之争,开始偏离到人身攻击。

吴晗在会议中嘲讽林徽因“思想守旧”、“出身低微”,甚至讥讽其“是旧社会的贵族出身”,暗示其立场落后。

林徽因据理力争,指出拆除古建筑将导致历史记忆的永久丧失,并强调:“拆真古董易,建假古董难。”

当吴晗再次以出身问题攻击林徽因时,这个温柔的才女彻底失控,指着吴晗的鼻子怒斥:“我侯官林氏满门忠烈,你又算什么东西!”

▲梁思成

这句话背后,是林徽因对家族荣誉的捍卫,侯官林氏也当得起满门忠烈。

林徽因祖父林孝恂,历任浙江多地知县。他接受新思想,参与过孙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为家族播下革命火种。

林徽因堂叔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11年广州起义中身中数弹仍高呼“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最终壮烈牺牲,留下大名鼎鼎的绝笔《与妻书》。

林徽因另一个堂叔林尹民,能文能武,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1911年率军械回国参与黄花岗起义,寡不敌众时身中数十枪。

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民国立宪派名流,他坚决反对军阀割据,在巴黎和会期间公开反对丧权辱国的协议,彰显爱国立场。1925年,林长民在郭松龄反奉之战中殒命,为民请命而牺牲。

林徽因弟弟林恒,1935年投笔从戎,考入中央航校。1941年成都空战中,他驾驶战机与日寇血战,喋血长空,年仅25岁。

林徽因还认了八位飞行员弟弟。193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辗转至昆明安顿。期间,他们偶遇了八位中央航校的学员。

这些年轻人因抗战爆发转移至西南大后方,与家人失去联系,且多数人的父母身处沦陷区或生死未卜。

在毕业典礼上,因无家人出席,林徽因夫妇便代表他们的家长参加了典礼,从此这八位学员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名义上的弟弟。

林徽因夫妇也视他们如亲人,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八位弟弟在随后的抗战中陆续牺牲,他们的阵亡通知书都寄到了林徽因家中。

可想而知,作为姐姐的林徽因,收到弟弟们一封封阵亡通知书,是多么的绝望。

林徽因本人虽未直接参战,但以文化与建筑贡献国家,她与丈夫梁思成深入山西、河北勘察古建筑,发现佛光寺大殿等国宝。

抗战期间拒绝逃亡,坚守祖国,参与战时建筑保护。新中国成立后,主导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

林徽因的“满门忠烈”,是家族历史与个人担当的交融。她以建筑为剑、以文化为盾,在战火中守护中华文脉,其家族故事堪称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吴晗和林徽因谁对谁错,历史自有辩证。林徽因的怒骂,是文化守护者对历史破坏者的最后控诉。

当今天我们漫步于复建的文物前,或许更能理解她当年那句“满门忠烈”背后的悲愤与无奈。

来源:翰林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