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0年前后,高阶数据(如PER、WS、BPM等)开始兴起,莫里、辛基、霍林格等数据专家进入联盟管理层,也是那时候起,联盟开始鼓励进攻。这也引起了整体篮球时代的进化。
自2010年前后,高阶数据(如PER、WS、BPM等)开始兴起,莫里、辛基、霍林格等数据专家进入联盟管理层,也是那时候起,联盟开始鼓励进攻。这也引起了整体篮球时代的进化。
低效篮球开始逐渐往高效篮球发展,各个球队都逐渐放弃了中投、地位单打、个人对位单挑等低效的得分方式,开始打得简单,比如突破、外线三分等,进攻相对简单。
科比生涯的大量得分都来自中距离,而这一区域的效率(约46%)显著低于篮下(60-70%)和三分(35-40%的等效命中率)。以及在禅师的战术体系下,科比更多地承担了“接锅球”和强行单打,所以他的效率受损。科比生涯TS%为55.0%,低于同时代顶级得分手(乔丹56.9%、诺维茨基57.7%),更远逊现代高效得分手(库里62.6%、杜兰特62.7%)。
球权使用率,科比有4个赛季使用率超35%,2006年更是高达38.7%,历史前五,高负荷下效率必然下滑。对比勒布朗詹姆斯(生涯最高35.2%使用率),科比的效率差距明显。在生涯末期,科比跟腱重伤后,科比移动能力下降,拖累生涯末期的整体数据。
时代的局限性与战术体系的差异。科比巅峰期在2000-2010年代,那时候联盟平均回合数平均只有92,三分占比有20%-25%左右,对比现代35%的三分占比,在慢节奏、低空间环境下,球员的进攻影响力更难通过数据凸显。
在菲尔杰克逊三角进攻的体系下,要求科比减少持球,更多通过无球走位和背身发起,可能限制其助攻和控球相关数据。
科比在低效区获得其他人得不到到的得分,但是不影响队友在高效区获得到容易得的分,所以科比效率低但是球队赢球,因为他的得分是额外抢来的。一场比赛高效区得分机会就那么多,对方防守布置不会出现大量失误的。木桶原理,科比是球队托底的那块板,没有他,球队就会出现短板。如果球星只在高效区得分,那么球队一定会出现瓶颈,除非有一个其他球员来打破瓶颈。
科比精通背身、面框、无球跑动等,能在任何防守下创造出手机会,这种全面性在数据中体现为中庸,实战中却是无解杀招。
来源:小提莫打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