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花680块听一场老段子,年轻人真的忍不了——这不是票价贵,是相声自己把路走窄了。
再花680块听一场老段子,年轻人真的忍不了——这不是票价贵,是相声自己把路走窄了。
冯巩最近在南京开了个专场,票价680,前排还得加200。
开票那天,微博热搜第一不是“冯巩重返舞台”,而是“680值不值”。
评论区里高赞回答只有六个字:听点新鲜的吧。
结果演出那天,观众发现节目单里还是《点子公司》的升级版,包袱一抖就有人接茬,像二十年前春晚录播。
现场照片一流出,有人把票根撕了发朋友圈:原来情怀也能过期。
这事文化部也盯上了。
新发的《演出市场十条》里,第一条就点名“严禁公职身份哄抬票价”。
文件里没写冯巩,但业内人士都懂——曲协主席带头卖高价,等于给整顿递了刀子。
更尴尬的是,演出结束第二天,文旅局接到十七通投诉,全是大学生,理由出奇一致:用生活费买了票,笑得还不如看脱口秀开放麦。
说到脱口秀,上海最近开了家新厂牌,39块门票送可乐,段子全是“打工人今天被老板骂了”。
同个周末,德云社在三里屯演《德云斗笑社》线下版,黄牛票炒到1200,结果开场二十分钟,前排空了七八个座——据说是大学生粉丝临时去隔壁看脱口秀了。
这不是谁打败谁,是观众用脚投票:谁让我放松,我就给谁花钱。
郭德纲那边更愁。
他徒弟烧饼主演的《相声大电影》上映一周,票房没过三百万。
豆瓣有条短评:“相声演员拍电影,就像让说书的去跳街舞。”老郭在直播里回怼:“观众不懂艺术。”弹幕瞬间刷屏:“我们是不懂,但我们懂烂片。”这话听着刺耳,却是真话。
现在连抖音相声博主都明白:观众不是韭菜,是合伙人。
其实德云社早想转型。
去年开始,烧饼、张九龄他们轮流开直播,说五分钟段子就求打赏。
数据平台显示,德云社直播间场均打赏五万块,看起来热闹,可比起李雪琴一场直播带货千万,还是差着量级。
更麻烦的是,粉丝在直播间喊“来点新段子”,演员只能苦笑:传统相声讲究“一遍拆洗一遍新”,可新本子得磨半年,直播要日更,哪来得及?
冯巩倒是另辟蹊径。
他在中国传媒大学开了门《相声创作课》,期末作业是让学生写“00后爱听的相声”。
有学生把交作业视频发B站,标题叫《导师冯巩听我讲元宇宙》,播放量两百万。
评论区最高赞说:“原来冯老师也知道元宇宙。”但点开视频,学生写的还是“领导冒号”那套,只是把领导改成了“老板”。
老包袱换新皮,年轻人不买账。
现在整个行业卡在一个死结:老艺术家嫌观众不懂,观众嫌老艺术家不新。
文旅部的新规像把剪刀,准备剪断这条互相嫌弃的绳子。
文件里还有条细则:演出票价超过500必须公示成本明细。
这意味着以后680的票,得写清楚多少给演员,多少给场地,多少进了主办方腰包。
有人调侃:以后票背面得印工资条。
但危机里也藏着活路。
北京鼓楼那边有家小剧场,最近火了。
老板是个95后,把相声和脱口秀拼盘卖,票分三档:前排听相声,后排看脱口秀,中场休息还能上台开放麦。
最贵的一档才199,大学生团购还能打八折。
上周演出结束,有观众在群里发:“原来相声也能讲‘拼多多砍一刀’,比春晚好玩。”
说到底,观众不是讨厌相声,是讨厌被当成提款机。
当680的票只能听到二十年前的段子,当电影里的包袱还没短视频好笑,换谁都得跑。
现在文旅部把桌子掀了,正好逼着所有人重新洗牌:要么学小剧场,把票价打下来,把内容做新;要么继续端着,等着被脱口秀彻底取代。
反正观众已经明白:快乐不分门派,谁懂我,我认谁。
来源:溪边垂钓老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