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胃肠肿瘤高发省份,摘要:8月28日,《大医生开讲·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直播间》聚焦这一话题,胃肠外科副主任池良杰,肿瘤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林贵山与主任医师张桂枫联合开讲,用真实病例科普知识,详解筛查要点与多学科诊疗(MDT)的治疗优势。
不少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
面对复杂病情,
如何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案,
成了困扰患者和家属的难题。
8月28日,《大医生开讲·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直播间》聚焦这一话题,胃肠外科副主任池良杰,肿瘤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林贵山与主任医师张桂枫联合开讲,用真实病例科普知识,详解筛查要点与多学科诊疗(MDT)的治疗优势。
截至目前,本场直播在各平台观看人数超31万次。
72岁大爷患晚期直肠癌,多学科诊疗让他免挂造口袋直播中,三位专家分享了一例MDT诊疗案例。
前不久,72岁的刘大爷被查出局部晚期直肠癌,肿瘤距离肛门仅3厘米。若直接手术,大概率要切除肛门,意味着他余生都得挂着造口袋,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
抱着一线希望,刘大爷找到省立医院胃肠医学中心。
MDT团队立刻行动:影像科医生精准评估肿瘤范围,外科医生明确直接手术保肛难度极高,放疗科与肿瘤内科医生则提出“新辅助放化疗”方案。
经过几个周期的同步放化疗,刘大爷复查发现肿瘤竟缩小90%以上!
随后,团队通过微创手术成功切除肿瘤,还帮刘大爷保住肛门,留住了老人的生活尊严。
“MDT门诊就像‘医疗智囊团’,尤其适合中晚期肿瘤患者。”池良杰解释道,患者由于病情不同,治疗方式也有区别,有的可以直接手术,有的要先内科治疗或放疗后再开刀,还有的要结合免疫治疗,单靠一个科室很难制定出最优方案。
而MDT诊疗只需挂一次号,就能见到疾病相关的多个学科专家。大家围坐在一起分析病情,当场就能定方案,避免患者在不同科室间奔波,还因建议不一而困惑。
MDT背后还有医院顶尖技术“撑腰”: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手术能减少创伤;精准影像检查能找准病灶;分子病理指导下的靶向和免疫治疗能精准“打击”肿瘤,让治疗更高效、更精准。
肿瘤转移别慌!内科有这些“控瘤办法”针对许多患者关心的“肿瘤转移到晚期,是否还能内科治疗”的问题,张桂枫给出肯定答案:“晚期不代表没希望,核心是精准匹配治疗方案,不仅能控制病情,还能延长有质量的生存期。”
她解释,针对不同的情况,可采取不同应对策略:
如果肿瘤转移范围广、没找到明确“靶点”,可先用化疗药抑制全身肿瘤细胞、缩小病灶,缓解疼痛、出血等症状;
若能找到肿瘤“靶点”,靶向治疗就是优选,药物能精准攻击肿瘤,副作用比化疗轻,不少患者用后生存期明显延长;
还有免疫治疗,针对某些类型肿瘤,即便到了晚期转移阶段,也可能让肿瘤稳定甚至缩小,尤其适合化疗、靶向效果不佳的患者,副作用也更容易控制。
“相比中晚期肿瘤,早发现、早治疗的胃肠肿瘤,治疗效果天差地别。”林贵山特别提醒,普通民众尤其是高危人群,一定要重视早期筛查。符合以下任意一项,就要提高警惕:
●40岁以上且从未做过胃肠筛查;
●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过胃肠肿瘤;
●长期有胃痛、胃胀、反酸、烧心,或大便习惯突然改变;
●患有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慢性胃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等肠病。
针对不同肿瘤,筛查项目也有讲究:
●胃癌:核心筛查是胃镜,高危人群建议每2-3年做一次;也可先做胃功能四项或幽门螺杆菌检测初筛,若检查结果出现异常,再进一步做胃镜。
●肠癌:首选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建议每3-5年做一次;或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试验,检查结果阳性时,再做肠镜确诊。
林贵山叮嘱,“早筛查是给胃肠健康上保险,千万别等不舒服才重视。”
一起来问医生
↓↓↓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协办单位: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林颖
摄像:陈昶晔 章立强 郑波导播:陈筱蔚
来源: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