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始兴古城--详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7 11:25 1

摘要:说明: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只有古建筑/古文化是城市独有的旗帜。本文是根据现有大数据分析,围绕古城来进行重点历史梳理,从古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城市历史,提高对古城遗址以及古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因作者个人阅历有限,文中对于个别关键点不一定面面俱到。

说明: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只有古建筑/古文化是城市独有的旗帜。本文是根据现有大数据分析,围绕古城来进行重点历史梳理,从古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城市历史,提高对古城遗址以及古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因作者个人阅历有限,文中对于个别关键点不一定面面俱到。

讲述始兴的历史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重要古老建筑或遗址留存至今。

罗围城堡建筑遗址:位于始兴县太平镇罗围村犁头嘴,是汉代军事城堡,现存夯土城墙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约450米,外侧墙最高达10米,北、西、南三面临江,兼具防御与防洪功能。遗址内的长方形高台可能是军事指挥或祭祀场所。

大成殿:位于始兴县城东一公里处的白石岗,现处于始兴中学校园内,原为孔庙主殿,始建于宋代嘉定年间(1208-1224年),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作为始兴学宫‌的核心遗存,大成殿是当地现存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古代建筑‌。

始兴历史的来龙去脉

始兴这个地方,东边有巍峨的九姑山,北面排列着森严的丹凤峰,西面则是墨江(也就是浈江的一条支流)横贯而过,南边由桂山环绕,这种地理优势让它成为了一个百里之内的大县。

历史上,浈江流域一直是军事战略要地。向东越过梅岭(大庾岭),可以通过赣江流域直达长江,进而抵达南京;向西则可以沿着北江直下广州。

三国时期

始兴县是在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设立的,当时蜀国即将灭亡,作为东吴首都的建邺(现在的南京)正面临前线的压力。为了稳固后方并更好地控制它,东吴决定将跨越梅岭南北的南野县分割成两部分,南野县南部划分出来建立的新县,名为始兴,寓意着此地兴旺周而复始。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当年东吴给这地儿取名“始兴”,就是图个“周而复始、越来越旺”。现在每年正月十三到十五,村村寨寨舞稻草火龙,火光照得黑夜通明,鞭炮炸得震天响。这火龙一舞,不光赶走晦气,还暗合“兴旺”的老话。

始兴郡则在甘露元年(265年)由东吴设立,治所设在曲江县,并辖有包括始兴在内的七个县,成为岭南地区的重要行政中心。

关于“始兴”这个名字的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

1.官方:三国东吴永安六年(263年),吴主孙休将浈江流域从南野县划出置县。此时正值蜀国灭亡前夕,东吴为稳定后方并寄托复兴期望,取“此地兴旺,周而复始”之意,定名“始兴”。

2.官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浈江曾名“始兴水”,明代郭子章《郡县释名》据此推断县名源于水名。

3.民间传说:鼻天子陵传说:明清方志记载始兴境内有“鼻天子陵”。作者个人认为跟秦汉南越国驻军首领有关,“鼻”通“始”,象征开天辟地,故县名源自纪念“鼻祖之地”。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民间传说的“鼻天子陵”(有人说是南越国将军墓),在清化一带催生了《亚妹舞》。这舞讲的是村姑玉梅得神仙帮忙,用宝葫芦变粮食救乡亲的故事.

南北朝至隋唐的行政调整

进入南北朝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又从始兴划出一部分区域成立了安远县(现在的江西大余)。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清明“醮地”祭祖,南北朝那会儿把始兴北边划出去建安远县(今江西大余),现在清明“醮地”扫墓,始兴人照样按老规矩从始祖墓一路扫到新坟。尤其是春分前十天“醮官社”,专门祭去年新逝亲人——这分地域不分亲族的祭法,跟古代划县分治的讲究一脉相承。

到了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郡设州,始兴郡改隶广州总管府,至唐贞观元年(627年)始属韶州,这意味着行政中心逐渐转移到了曲江。

唐朝光宅元年(684年),为了更好地管理北部边疆,始兴县北界又被划分出去建立了浈昌县(即今天的南雄市),使得始兴县的面积进一步缩小。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乾和四年(946年),设立了雄州,始兴县归入雄州管辖。

宋元至明清

宋代初年,始兴归属于南雄州(原名雄州,为了避免与河北的雄州混淆,改称为南雄州)。宋朝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始兴县多次迁移县衙所在地,但都没有建立城墙。随着南雄州的建制变化,始兴也相应调整。

到了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南雄州升格为路,始兴县则归广东道管辖。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南雄路改为府,始兴县隶属于广东承宣布政使司。

明嘉靖年间,知县谢濂首次建造了一座土质城墙。到了成化十一年(1475年),广东巡抚韩雍扩建了这座土城,并用砖石加固,周长达到三百四十八丈,高度为一丈五尺,并设置了三个城门:南门叫做向秀门,东门叫做东作门,西门叫做西城门。

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考虑到时局动荡不安,知县萧琦提高了城墙的高度,并修复了这三个城门,分别改名为“答旸门(南门)、迎旭门(东门)、阜成门(西门)。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知县王克让在城市的东南角新开辟了一个文明门。嘉庆十五年,由于夏季暴雨导致土墙严重损坏,由广东巡抚韩崶主持,引入岭南特有的“糯米灰浆”技术加固墙体,并增加了城楼和炮台。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清朝用糯米灰浆修城墙的手艺,现在演变成“打中伙”聚餐习俗。澄江镇人赶集时凑份子吃大锅饭。老话说“修墙不如修胃”,这集体吃喝的热乎劲,跟当年全城修城墙时吃大锅饭的场面一个样。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南雄府降级为直隶州,始兴县依然属于该州管辖直至清末。

同治七年(1868年),知县陈大有开辟了北门,并在文明门上修建了魁星楼。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元宵“踩城门”,明朝修的答旸门、迎旭门这些老城门,虽然现在只剩遗址,但元宵节闹花灯时,老百姓最爱沿着老城门旧址溜达,叫“踩城门”。

作者查阅了手头现有文献,暂时查不到始兴古城在近现代具体的拆除时间,欢迎始兴当地的朋友提供准确信息补充完整。

近现代

1983年6月,始兴县划归韶关市管辖。

来源:俞易国学A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