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双重间谍”:真正的特工写间谍小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20:33 1

摘要:真正的间谍可能只是个秃顶、焦虑、整天写报告、还老被上司坑的中年大叔——平时也要朝九晚五打卡,节假日加班,出差已经是家常便饭。并且几乎不会有调休,更别提升职加薪,大部分间谍的上升空间少得可怜,干到 40 岁左右,除了身心俱疲,便是等待退休。

说到间谍,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

是“007”那种西装暴徒,还是《碟中谍》里阿汤哥的潇洒身影?——hold on,hold on,这何尝不是一种刻板印象呢?

真正的间谍可能只是个秃顶、焦虑、整天写报告、还老被上司坑的中年大叔——平时也要朝九晚五打卡,节假日加班,出差已经是家常便饭。并且几乎不会有调休,更别提升职加薪,大部分间谍的上升空间少得可怜,干到 40 岁左右,除了身心俱疲,便是等待退休。

你是不是瞬间觉得这一切……其实听上去也很耳熟。

而这,就是约翰·勒卡雷告诉我们的真相:再厉害的间谍,也只是一位打工族

约翰·勒卡雷(1931-2020)

这并不是勒卡雷的凭空臆想,而是基于他本人实打实的真实经历,除了是位小说家,勒卡雷也是一位真正在军情五处和六处上过班的“前特工”。也就是说,他骗过真人、编过真故事、可能还拆过真信封(但不会告诉你里面是啥)。

所以当他开始写小说,他根本不跟你玩虚的。

如今,勒卡雷的作品仍在被全世界反复阅读、重新理解。

2025 年9月起,上海译文出版社将正式推出新版约翰·勒卡雷经典作品,首批推出的作品有:《柏林谍影》《银景》《间谍的遗产》

《柏林谍影》

全新译本,约翰·勒卡雷最具代表性、最具冲击力的作品,被誉为“谍战小说的究极形态”。它远离光鲜亮丽的007式幻想,以极度冷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被背叛、谎言和操控构建的真实情报界。被《时代》杂志评为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美国推理作家协会(MWA)、英国推理作家协会(CWA)的双料百佳推理小说。

《银景》

勒卡雷的遗作,间谍小说大师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个谜题——揭开情报世界最深的背叛。如果你从来没有读过勒卡雷,《银景》无疑是进入勒卡雷文字迷宫的不二选择:简洁优雅的文风,冷静克制的叙事,精妙无比的对话,一切暗潮涌动,最终撕开情报机构的虚伪面纱,还原一个真实的间谍世界。这是勒卡雷六十年写作生涯的终极之作,也是其间谍文学的完美终章。

预计10月出版

《间谍的遗产》

勒卡雷经典名作《柏林谍影》续篇,诸多人物关系在这幅由调查审问、解密文件、私人记忆构筑成的拼图里回归、繁衍。“按照《英国官方保密法》的界定,无论是生还是死,乔治·史迈利都是不可讨论的”,但本书主人公终于让“圆场”黄金一代的核心人物——史迈利现身。至此,奠定勒卡雷文坛大师地位的“史迈利三部曲“落幕。

此次,新版勒卡雷系列采用焕然一新的装帧设计语言,重新阐释约翰·勒卡雷——这位以一己之力革新间谍小说全貌的大师。

首先,图书开本为130*170尺寸的小开本,更适宜随身携带、方便阅读;精装+镂空护封的装帧形态,为作品平添了不少解谜趣味,如同勒卡雷小说中的重重迷雾,期待每一位读者的探索与解读。

其次,新版勒卡雷系列以“灯光”作为视觉主线,呼应了作者笔下角色在黑暗中寻找微光的主题。护封是“打光的动作”,内封是“日常的真相”——高饱和度的彩色护封选用了超白兰采纸,色彩鲜明亮丽,内部硬封选用了超白欧棉纸,略带粗糙的肌理感暗示了间谍世界的残酷真相,与护封的光滑鲜亮形成强烈反差。

《柏林谍影》暖黄色灯光下的高墙,竖立着触目惊心的铁丝网;

《银景》的门缝漏出的光暗示了窥见与隐藏,真相就在海边的银景庄

接下来,上海译文出版社还将陆续推出勒卡雷其他重要作品的新版,延续这一视觉风格与译文品质,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勒卡雷宇宙。

2026年上半年将陆续推出勒卡雷的经典作品:《史迈利的告别》《召唤死者》《莫斯科情人》《完美的间谍》、“史迈利三部曲”(《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荣誉学生》《史迈利的人马》)等。

另外,除了勒卡雷的间谍小说作品,备受广大粉丝期待的《平民间谍:约翰·勒卡雷书信集》中文版也即将于2025年9月下旬面世。

本书是由勒卡雷之子、著名记者蒂姆·康威尔整理编辑,通信对象除勒卡雷至亲外,还包括作家、间谍、政客、艺术家、演员和诸多公众人物,其中不乏格雷厄姆·格林、约翰·班维尔、约翰·契弗、菲利普·罗斯、伊恩·麦克尤恩、斯蒂芬·弗雷、亚力克·吉尼斯、拉尔夫·费因斯、休·劳瑞、汤姆·斯托帕德、玛格丽特·撒切尔等文艺政界知名人物。

读者将会看到“有史以来对这位伟大作家最为详尽的刻画”,了解勒卡雷最隐秘的思想内核、真实性情与复杂灵魂。 可以说,《平民间谍》是勒卡雷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份绝密档案

众所周知,很多厉害的英国小说家从事过情报工作,前有毛姆,后有格雷厄姆·格林,但这些经历多少只是他们一点人生的“余兴节目”,而勒卡雷人生的前半段,则是一段不折不扣混迹在真实谍海中的叵测人生。

1958年加入英国军情五处,1960年转入军情六处,勒卡雷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写作的土壤与底色。他不是一个远距离的观察者,而是一个亲历者——一个在欺骗与背叛中存活下来的人。

因此他的小说打破了传统间谍故事的神话。这里没有飞天跑车,没有激光手表,更没有每十分钟换一个的女伴。取而代之的是错综复杂的官僚体系、模糊的道德界限、疲惫的中年男子,以及在意识形态与个人情感之间的无尽撕扯。正如他借角色之口所说:“一个人拥有的身份越多,这些身份所表达的,反而是他极力掩饰的真正自我。”(《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欺骗是盔甲,也是牢笼。”“身份越多,离真实的自己越远。”“最难的不是找到敌人,而是分清谁是朋友。”

——这些金句都出自他手,是不是听起来就很有“白天当特工,晚上写“抑郁日记”那味儿?

勒卡雷的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他把间谍写成了“人”,而不是神。他们犹豫、他们背叛、他们被背叛、他们偶尔伟大常常渺小……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他笔下的人物,常常陷入一种“我到底在骗谁?可能连自己都在骗”的哲学式迷茫。

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被格雷厄姆·格林称为“最好的英语小说”,被《时代》杂志捧上神坛。

《纽约客》评价他“不仅写间谍,更写人”。

他的《柏林谍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史迈利的人马》《完美的间谍》等,不仅是文学经典,也是文化现象。多次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除了是顶级影视改编的宝库,这些作品确立了一种“勒卡雷式”的影视语言和叙事风格,翻开近二十年一切关于间谍题材的最经典的影视作品,你都可以从中看到勒卡雷的影子,包括《国土安全》《美国谍梦》,以及最近在 appletv 大火的美剧《流人》。 《流人》的作者米克·赫伦则多次表达自己对勒卡雷的崇拜和喜爱。

而除了那些脍炙人口的虚构作品,勒卡雷本人的经历,也一直是文学界的谜题,鉴于早年职业的关系,他鲜少谈论自己,或者总是擅于在媒体前编造自己的各种故事,让大家了解他的难度徒增

然而,这位当今世代最神秘的作家,也在晚年逐渐打开自己。在自传体作品《鸽子隧道》中,他写道:“我从那个寒冷的世界辞职,是为了成为一个温暖的骗子。”

间谍与作家,在他看来是一体两面:“作为间谍,我用虚构的身份说谎;作为作家,我用真实的名字说谎。”唯一的区别,是后者允许他向读者“脱帽致歉”。

约翰·勒卡雷于2020年离世,但他所书写那个充满灰色地带的世界,却从未远离。他让我们看到:间谍不是职业,而是一种人类处境。

我们每个人都在某些时刻扮演角色,在某些场合隐藏真心。而真正重要的,或许不是在谎言中迷失,而是在虚构中寻找真实——正如他所说:“我一生都在逃离那个寒冷的世界,但当我提笔写作时,它始终是我唯一的地图。”

他骗了我们六十多年——用虚构的故事讲出了最真实的人性。

而这场骗局,谁又会不想心甘情愿参与到底呢?

来源:上海译文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