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拼命活着,就是为了证明父母错了!”凌晨三点,心理咨询室里,28岁的林然情绪失控,紧握的拳头微微颤抖。他手腕上一道道疤痕,在灯光下泛着诡异的青紫。这个月,他第三次自杀未遂,终于道出藏了二十年的秘密:每次考试没考好,母亲就会锁上门窗,拿着藤条打骂,还理直气壮地
"你是我生的,凭什么不听我的?"
“我拼命活着,就是为了证明父母错了!”凌晨三点,心理咨询室里,28岁的林然情绪失控,紧握的拳头微微颤抖。他手腕上一道道疤痕,在灯光下泛着诡异的青紫。这个月,他第三次自杀未遂,终于道出藏了二十年的秘密:每次考试没考好,母亲就会锁上门窗,拿着藤条打骂,还理直气壮地说:“你是我生的,打死也活该。”
一、隐匿的伤痛,持续的伤害
在“80后”心理咨询师张薇的档案柜里,存放着上百个破碎童年的故事。随便翻开一本旧记录册,就能看到令人痛心的案例:一个9岁男孩因为尿床,被惩罚跪在碎玻璃上,25年后,他患上了强迫性洗手的毛病;一名17岁的少女,情书被父亲当众撕毁,十年后,每当进入亲密关系,她就会控制不住地自残。
北京安定医院的调研结果令人揪心:62%的抑郁症患者在童年遭受过语言暴力,38%经历过情感忽视。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超过七成的家长在施暴时,都坚称自己是“为孩子好”。
杭州一所重点中学的心理教师李芳,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重点班学生的自残率,竟然是普通班的三倍。“有个女孩每次考进年级前十,就会用圆规扎自己大腿。她跟我说,听到父亲那句‘别给老子丢脸’时,心里的刺痛远远超过身体的伤口。”
二、
45岁的王建军在戒酒互助会上,痛哭流涕。他始终忘不了,父亲醉酒后用皮带抽打母亲时,飞溅的血珠。如今,他自己也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可当儿子数学考砸时,他竟不受控制地抄起了衣架。
“这种创伤会遗传。”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指出,有过家暴经历的人,成为父母后虐待子女的概率,是普通人的4倍。武汉一家三甲医院的数据显示,前来就诊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68%的家长都有未治愈的心理创伤。
苏州工业园区的外企高管陈莉,正在接受家庭治疗。她给女儿报了7个补习班,这种偏执源于童年时被锁在阁楼三天的经历。“我知道这样不对,可就是停不下来。”她紧握着诊断书,手背上青筋暴起,“就好像有另一个人在控制我的身体。”
三、
深圳城中村的出租屋里,00后插画师小雨正在直播画画。她创作的“受伤小孩”系列,引发了20万网友的共鸣:画里被铁链锁住的小人,头顶盛开着鲜花,折断的翅膀化作漫天飞舞的蒲公英。
“这是我自我救赎的方式。”小雨12岁时,因“早恋”被父亲当众扇耳光,患上了失语症,长达半年说不出话。如今,她每天在直播间分享自救的方法:用颜料盖住墙上父母咒骂的字迹,把父母的否定句,改写为鼓励自己的贴纸。
类似的自救社群,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多。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转型成了互助联盟,北京胡同里还出现了“创伤博物馆”,展品有被撕碎的日记本、打断的戒尺。策展人小韩说:“我们要把伤口暴露在阳光下,让那些施暴者看到,他们造成的伤害有多深。”
四、打破困局,多方行动
南京某社区开办了“父母改造营”,五十多岁的李阿姨跟着90后辅导员学习拥抱。“女儿说我抱她的时候,像拎麻袋一样生硬。”李阿姨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反复练习。终于,女儿主动靠进了她的怀里。
在制度层面,改变也在逐步推进。2023年新修订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禁止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上海部分学校推出“亲子沟通学分制”,要求家长每月完成8小时的亲子互动课程。
“治愈原生家庭的创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儿童心理学家黄鑫建议,建立创伤预警系统:一旦孩子出现持续噩梦、拒绝上学等症状,立即启动家庭心理干预。北京某小学试行的“情绪晴雨表”,已经成功预警了7个高危家庭。
五、穿越风雨,迎来新生
深夜的急诊室里,刚脱离生命危险的林然,突然拉住医生的手:“能帮我给妈妈打个电话吗?”当三十年未曾道歉的母亲,颤抖着说出“对不起”时,监护仪上的心率曲线先是剧烈波动,最终恢复了平稳。
作家毕淑敏说过:“每个受伤的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位小医生。”当我们不再把原生家庭视为无法挣脱的枷锁,而是看作重塑生命的契机,那些曾经被泪水淹没的伤口,终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引领我们走向新生。
来源:规划头条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