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日,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人民政府“131”机制办走进响滩中学,面向200余名师生代表组织开展“开学反诈第一课”主题宣讲活动,旨在切实提高青少年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保护学生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
9月1日,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人民政府“131”机制办走进响滩中学,面向200余名师生代表组织开展“开学反诈第一课”主题宣讲活动,旨在切实提高青少年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保护学生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
活动以“青春无诈,平安同行”为主题。民警通过PPT和真实案例,通报了2025年以来平昌县涉校诈骗数据:全县共发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52起,损失金额达929.43万元,其中37名学生被骗,损失58.3万元,年龄最小的受害者仅8岁。一系列真实数据引发师生强烈共鸣,让大家意识到诈骗并非远离身边,而是已潜伏进校园日常。
民警重点剖析了当前针对学生群体高发的七类诈骗手法,包括“冒充公检法诈骗”“兼职刷单返利”“游戏装备骗局”“虚假客服盗刷”“网络招嫖充值”“N功能盗刷”和“航班退改签诈骗”等,结合本地真实发案情况,逐类拆解诈骗的话术和陷阱,帮助学生看清骗局本质。
针对部分学生法律意识薄弱、容易受“轻松赚钱”诱惑而被利用实施帮助信息网络犯罪(“帮信罪”)的问题,民警专门开展法治教育,指出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卡、群发诈骗信息、搭建“手机口”等行为均属违法,并结合县内学生被追究刑事、行政责任的实例,警示学生此类行为不仅影响个人征信,还会危及升学、就业、参军乃至下一代政审,彻底打破“小错不犯法”的侥幸心理。
为提升师生实际防诈能力,民警现场传授了“诈骗识别公式”——“身份不明 + 非接触沟通 + 话术利诱 + 要求转账 = 诈骗”,并带领师生学习“十个凡是”和“五不要”防范准则,强调一切索要验证码、要求转账或下载不明APP的行为均应警惕。民警还指导大家安装并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演示来电预警、风险查询和在线举报功能,确保反诈工具用到实处。
活动最后,“131”机制办与学校共同发起“反诈小卫士”倡议,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带回家中,实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辐射效应。校长陈继平表示,学校将把反诈教育纳入常态化安全管理,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和宣传栏持续开展宣传,构建“家校警”联动的反诈防护体系。
本次宣讲以“数据+案例+实操”相结合的模式,有效增强了师生识诈、防诈能力。下一步,学校将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展差异化反诈教育,如为低年级制作反诈动画、组织趣味问答,为高年级开展案例分析和法律讲座,全面提升学生防范能力,为建设“平昌无诈”贡献校园力量。
来源:消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