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做“被” 土地添“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7 09:31 1

摘要:日前,在九台区兴隆街道小荒村的一片 农田里,经过一冬的风吹雪浸,秋收后的秸秆附着在地表,仿佛给黑土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随着秸秆归行机、还田机、条耕机驶过,粉碎后的秸秆被推到两旁,农田里形成了整齐的秸秆带、洁净的种植带……这也是实施保护性耕作“长春模式”

人勤春早,大地“耕”新。随着天气转 暖,沃野千里的长春迎来备耕期,蓄力一个冬天的黑土地再次“沸腾”起来。

九台区德强种植业家庭农场负责人潘丙国察看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后的耕地情况。

日前,在九台区兴隆街道小荒村的一片 农田里,经过一冬的风吹雪浸,秋收后的秸秆附着在地表,仿佛给黑土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随着秸秆归行机、还田机、条耕机驶过,粉碎后的秸秆被推到两旁,农田里形成了整齐的秸秆带、洁净的种植带……这也是实施保护性耕作“长春模式”的标志性特点,这种科学的整地方式正在当地兴起。

“这种整地方式的核心是条带耕作技 术,优势就是秸秆全量还田。”对九台区德强种植业家庭农场负责人潘丙国来说,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技术并不陌生,农场连续8年应用该技术,这个轮次预计实施面积700公顷以上。

德强家庭农场为什么如此信赖该技术? 潘丙国总结道,用秸秆给土壤做“被子”,耕地更“有劲”了。“过去用再多化肥,产量也上不来。秸秆还田作肥料,每公顷少施化肥400斤左右,粮食增产一成以上。”培肥地力、化肥减量、苗齐苗壮、提高产量,还能减少风侵水蚀……说起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技术优势,潘丙国兴奋地说。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秸秆综 合利用。作为秸秆肥料化利用的重要措施,秸秆还田将为黑土地带来了哪些改变?据农业专家介绍,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经测算,一定数量的秸秆根茬还田,每年土壤有机质至少增长0.03%,可以达到增加氮磷钾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

跟随潘丙国的脚步,走进正在开展秸秆 粉碎作业的地块,只见秸秆还田机所到之处,粉碎后的玉米秸秆变得更加蓬松,均匀地覆盖农田,脚踩上去软软的。

“1公顷玉米地就得产生2.5万斤秸秆! 结合九台区秸秆量大的实际,我们把秸秆粉碎后再还田,打消乡亲们对于秸秆全量还田影响出苗率的顾虑。”潘丙国抓起一把秸秆展示,“粉碎后的秸秆,能更快腐熟转化成有机质,也可以让苗期深松施肥充分发挥作用。”2024年,德强家庭农场作业地块玉米出苗率达九成以上,平均每公顷产量达2.7万斤。

在德强家庭农场的带动下,秸秆覆盖还 田条带耕作技术得到了周边500户农民的认可。“老潘种地真有一套!我家的两公顷土地,用该技术六七年了,产量和土质越来越好。”看着自家的耕地整理得如同柏油路般平整,小荒村村民李德学喜不自禁,“过去,我们采用传统机械灭茬耕整地,土壤板结得厉害。现在,土地松软、厚实,抗旱、抗倒伏能力强,覆盖还田不用为处理秸秆犯难了。”

如此大的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规模, 德强家庭农场是如何保障作业质量和粮食产量的?“精细化、机械化、集约化”,潘丙国给出答案,“秸秆归行、粉碎秸秆、条耕整地、免耕播种、苗期深松……再好的技术也不会万无一失,需要一环扣一环,技术更精细才能发挥出技术优势。”今年备春耕,德强家庭农场根据当前的土壤温度、湿度,提早动手、落实地块,10余台(套)条耕机陆续下地,在春耕前持续扩大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的推广应用面积。

从农田回到家已是傍晚,潘丙国翻开一 本厚厚的“教案”,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农民关心的问题。一番深思后,他将秸秆粉碎还田的新发现记到“教案”里,并详细规划授课内容、要点。“这就是明天线上科技讲堂的课题,让乡亲们深入了解秸秆还田和条耕模式。”潘丙国说。

“只种地、不养地”是导致黑土地退化 的重要原因。为促使农民改变这一观念,潘丙国于5年前创办了线上科技课堂,通过微信群向农民传播普及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条带耕作等农业政策和知识,目前,已吸引500名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合作社代表、农业专家及农民进群听讲,德强农场也被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评为“优秀推广基地”。

来 源:长春日报

编 辑:杨美娜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