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天皇裕仁在8月15日中午通过广播发布了《终战诏书》,这玩意儿听起来挺正式,但仔细看内容,就知道它有多含糊。诏书里头压根没提“投降”或者“战败”这些词,取而代之的是“终战”“时运不济”啥的,绕来绕去像在打太极。
说起抗日战争胜利,很多人都纳闷,日本天皇不是在1945年8月15日就广播宣布投降了吗,怎么咱们中国的纪念日偏偏定在了9月3日?
日本天皇裕仁在8月15日中午通过广播发布了《终战诏书》,这玩意儿听起来挺正式,但仔细看内容,就知道它有多含糊。诏书里头压根没提“投降”或者“战败”这些词,取而代之的是“终战”“时运不济”啥的,绕来绕去像在打太极。
裕仁用的是文言调调,很多日本人当时听着都云里雾里,没整明白天皇到底想说啥。这广播一放完,日本国内乱成一锅粥,有的军官当场自杀抗议,有的民众哭天抢地,但这并不等于战争就真结束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只是日本单方面的声明,没啥法律效力。日本政府当时起草诏书时,故意留了后手,首相铃木贯太郎他们想淡化侵略责任,把战争说成国际争端,好为战后保住皇室和争取宽大处理铺路。
想想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不是一次两次玩这种边谈和平边搞扩张的把戏,中国人吃过太多亏了,怎么可能就凭一张嘴就信了?所以,盟国包括中国在内,都要求必须有正式的国际文件来确认投降,不能让日本玩文字游戏。
转到9月2日,这天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终于签了正式的投降书。代表有外务大臣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他们在同盟国代表面前签字,文书清清楚楚写着“无条件投降”,没再耍花招。
中国派出的徐永昌作为第三个签字的,地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这也凸显了中国在反法西斯联盟里的分量。这份文件后来被联合国和美国国会当成国际法文献存档,有铁一般的效力。
相比之下,8月15日的广播只是口头说说,关东军在东北还和苏联红军打到8月22日,南洋一些日军甚至继续抵抗,没完全放下武器。咱们中国人讲究实打实,不愿为一句空话就庆祝,这才是把胜利日定在9月3日的关键起点。
历史上的日期定夺,可不是一锤子买卖,得经过反复考量。新中国成立前,国民政府在1945年9月3日就下令全国放假三天庆祝,因为那天消息传遍各地,民众情绪高涨,自发庆祝成了集体记忆。从1946年起,他们正式把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这日子选得接地气,结合了法律和情感。
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一度把8月15日定为胜利日,或许是想突出日本宣布的那一刻。但没过多久,到1951年8月13日,又发通告改回9月3日。
通告里明明白白说,日本真正实行投降是在9月2日签字以后,这基于历史事实,避免了单方面声明的漏洞。政务院强调,八年抗战胜利得来不易,得用最准确的日子来纪念。这调整不是瞎改,而是对国际法和事实的尊重。
后来,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修订年节办法,继续沿用9月3日。到了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形式确认了这日子,成为全国统一纪念日。
其他国家选日子各有侧重,美国用9月2日强调签署,英国和日本用8月15日突出宣布,韩国叫光复节也定在8月15日,台湾后来改成军人节和10月25日的光复节,那是中国军队在台北接受日军投降的日子。但对咱们大陆来说,9月3日是最合适的,它不光是胜利的标志,还提醒大家战争结束得靠国际共识,不是一方说了算。
把纪念日定在9月3日,这里面有深层的国际意味。9月2日的签署仪式,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共同见证的,包括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九国,这不只是双边的事,而是全球性事件。中国作为四强之一,签字顺序靠前,体现了咱们在二战中的贡献和地位。这日子选得巧妙,避免了日本单方面广播的模糊性,确保胜利有国际法撑腰。
从民族情感看,9月3日是消息确认后民众自发庆祝的日子,那种喜悦是国家组织不出来的。重庆、延安、上海等地,人们听到确切消息后,街头巷尾都沸腾了,这成了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选择这天,就是要记住胜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14年苦战换来的,得谨慎对待,不能轻信口头承诺。这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性格,经历了太多磨难,更注重实质证明,而不是表面文章。
如今,每年9月3日,全国举行各种活动,升旗、演讲、展览啥的,都在提醒后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这日子不光是中国的事,还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日连在一起,彰显了大国担当。
相比8月15日,那天日本虽宣布了,但部队没全停手,战争没正式收尾,咱们凭啥为他们的“终战”庆祝?9月3日才是真正扬眉吐气的开始,它标志着中国从被侵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总的来说,这日期的选择,背后是大有文章的。它不是随意定的,而是综合了法理、历史和情感因素。咱们中国人讲究实事求是,不愿被糊弄,这也是为什么9月3日成了永恒的纪念。想想那些年抗战的艰辛,这日子提醒大家,胜利来之不易,得好好珍惜。
来源:小盒才露煎煎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