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扇雕花木折屏缓缓展开,各扇屏面上均是结合剧中元素创作而成的古典人物山水画,无论是身着明制的人物还是典雅秀美的楼阁、宅院,均刻画得惟妙惟肖,而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是其画面散发出的那种瑰美浪漫的光晕,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让人如坠绮梦,流连忘返。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传统装饰技法——螺钿
最近网播的电视剧《雁回时》甫一开始,其片头独特的风格就惊艳了一众看客:
一扇雕花木折屏缓缓展开,各扇屏面上均是结合剧中元素创作而成的古典人物山水画,无论是身着明制的人物还是典雅秀美的楼阁、宅院,均刻画得惟妙惟肖,而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是其画面散发出的那种瑰美浪漫的光晕,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让人如坠绮梦,流连忘返。
细细察看,其原色并不缤纷,却完美地解决了让所有设计师都抓耳挠腮的一大命题——“五彩斑斓的黑与五光十色的白”。片头的创意虽为特效完成,但并非没有实物,这一灵感源自一种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螺钿。
何为“螺钿”?“螺”意指这种工艺主要用到的原材是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其中有一种叫夜光贝(夜光蝾螺)的内侧就有光泽华美眩目的肥厚珍珠层。“钿”则可解释为“镶嵌装饰”,是这种工艺主要用到的手法。
鲍鱼壳
夜光螺
当然,镶嵌装饰并非唯一用到的手法,在处理原材时,工匠还要先将体壳按需切割、打磨,然后再进行刻划、拼组,将其镶嵌在器物表面,使之形成图画或文字,所以螺钿又有“螺填”、“钿嵌”、“陷蚌”等名,正如黄成《髹饰录》中所说:
螺钿,一名甸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即螺填也。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又有片嵌者,界郭理皴皆以划文。又近有加沙者,沙有细粗。
明 黑漆嵌螺钿花蝶纹架子床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红木嵌螺钿花鸟纹带屉首饰盒 研习社藏品
目前得到的考古发掘实物可以证实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在漆器的制作中使用螺钿工艺进行装饰。到了唐代,螺钿工艺更是风行一时,唐人尤其喜好在铜镜背上施螺钿工,满面铺陈的复杂花纹与螺钿天生的绚丽绮光宛如天作之合,将唐人最爱的华美大气诠释得淋漓尽致,尽显大唐气象。
唐 螺钿人物花鸟纹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 螺钿莲花八出葵花镜 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藏
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中也有一些和螺钿有关的记载:“螺钿漆器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宋朝内府中物,俱是坚漆螺钿者……”也就是说,螺钿工艺在宋代仍然熠熠生辉,有学者认为,这时还出现了一种区别于前代的“软螺钿”工艺,即将壳片削得薄如纸片再进行装饰。
明 黑漆嵌螺钿花鸟纹床(硬螺钿)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黑漆嵌螺钿圈椅(靠背嵌软螺钿作仕女图)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在原材上下功夫,工匠们还各显神通,有使镶嵌螺钿高于镶嵌地面的“镌钿”,有在软螺钿底面铺陈色彩,使软螺钿产生透色效果的“衬色甸嵌”。
还有一种源于扬州的“点螺”奇技,因为原材螺片已经被加工成薄如蝉翼的细软质地,只能用漆将其细细“点”在表面。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明代江南名匠江千里就来自扬州,以一手出神入化的螺钿漆器工艺闻名天下。
明 江千里制嵌螺钿西厢记漆圆盘 南京博物院藏
明 江千里制黑漆嵌螺钿执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除了前述的铜镜、小件漆器等,螺钿还广泛地出现在明清家具上,因为工艺繁复、呈相华贵,能用此工的家具不是地位较高的漆家具,就是材料名贵的硬木家具。
戴连库先生还在《清式家具研讨》一文中提出:“螺钿家具在清代无论内廷、仕宦之家制做都具有时代意义,笔者认为它代表了清代家具的时代风格和特点。”
清 大漆嵌螺钿凤纹人物故事书箱 研习社藏品
清 红木镶螺钿人物故事三扇座屏 研习社藏品
康熙朝的嵌软螺钿工艺更是堪称历代最佳,因为康熙帝好描金漆家具,宫廷造办处投其所好,在描金漆家具上进一步嵌螺钿装饰,比如故宫中藏有的这件康熙朝黑漆嵌软螺钿书架为例,它身带五十四种锦地纹,六十二种花卉纹,其均是由纤薄如纸的螺钿、金银碎片组成,虽然可装饰区域十分有限,但仍然营造出了华美耀目的艺术效果。
清康熙 黑漆嵌软螺钿加金银片山水花卉纹书架 清宫旧藏
此外,明清时期流行的百宝嵌技法中亦融入了嵌螺钿工,螺钿作为百宝中的一种材料,与玉石、金属等材料亦能交相辉映,毫不逊色。
清 大漆撒螺钿嵌百宝浴象图 研习社藏品
来源:重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