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让李白在兖州一住就是23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6 05:08 1

摘要:公元736年,李白带着妻子和女儿,从湖北安陆一路颠簸,来到了山东兖州。兖州对他来说并不是随手一指的落脚点,而是带着几分无奈和期待的选择。就在三年前,他还意气风发地应唐玄宗的诏令,离开故土,前往长安,进入了翰林院供奉。

从长安失意到兖州落脚

公元736年,李白带着妻子和女儿,从湖北安陆一路颠簸,来到了山东兖州。兖州对他来说并不是随手一指的落脚点,而是带着几分无奈和期待的选择。就在三年前,他还意气风发地应唐玄宗的诏令,离开故土,前往长安,进入了翰林院供奉。

那时的李白,满脑子都是建功立业的念头,觉得自己终于能在朝廷一展才华。翰林院里,他挥笔写下无数诗篇,字里行间透着豪情,比如那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至今读来都让人热血沸腾。

然供奉翰林听起来体面,可实际上不过是给皇帝和权贵们写些应景的诗文,陪着笑脸吟咏风花雪月。李白是个直性子,喜欢喝酒,醉了就口无遮拦,再加上他那股天生不服输的劲儿,很快就跟那些眼高于顶的权贵起了冲突。

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宴会上喝得兴起,当着众人的面放声高歌,言语间不小心得罪了几个大人物。没过多久,朝廷就传下话来,说是“赐金放还”。这“赐金”听着好听,其实就是一笔遣散费,意思是让他收拾东西赶紧走人。

离开京城后,他没急着回安陆老家,而是带着妻女辗转来到了兖州。他选择兖州,不是随便找个地方歇脚,而是因为这里住着他的族亲——任城县令李冽和李凝兄弟。这两位在兖州做地方官,虽然职位不算太高,但在当地也算有点名望。

李冽是任城县令,掌管一县事务,而李凝则是主簿,负责文书和日常政务。兄弟俩听说李白来了,赶紧张罗着接他进城。李冽特意腾出一处宅子给李白一家住下,房子不算豪华,但收拾得干净整齐。

九省通衢,金口坝上的诗意人生

兖州能留住李白,和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这地方自古就被称为“九省通衢”,意思是九条大路从这里通向四面八方,交通发达,来往的人络绎不绝。兖州城里最热闹的地方要数金口坝,这座大坝横跨泗河,连接了两岸的交通。

金口坝不光是商旅的中转站,也渐渐成了文人墨客聚集的场所。那些喜欢舞文弄墨的人常聚在这儿,租条小船在河上漂着,一边喝酒一边聊诗论文,气氛热闹又随意。李白刚到兖州没多久,就被这个地方吸引住了。他本来就是个爱凑热闹的人,喜欢跟三教九流的名士交往,金口坝这种地方正对他的胃口。

李白到兖州安顿下来后,经常跟着李冽、李凝兄弟去金口坝转悠。有一天,他站在坝上看河水流过,突然来了兴致,跟李冽借了纸笔,当场写了几句诗。后来,这几句就成了《东鲁门泛舟》里的名句“波摇石动水萦回”。

据说那天他写完,李冽还拿过去看了看,夸了几句,说这诗写得灵动,像是把泗河的水都装进了字里。李白听了也没多说,只是笑了笑,又要了壶酒接着喝。这首诗流传开后,不少当地的文人都听说了,跑来金口坝想见见这位新来的诗人。慢慢地,李白在兖州的名气就传开了,连带着金口坝也多了几分诗意。

青莲阁与少陵台,唐诗双璧的交汇地

兖州除了地理位置好,文化底蕴也特别深厚,这一点对李白来说吸引力不小。城东有座阁楼,后来被叫做“青莲阁”,名字就来自李白给自己取的号“青莲居士”。这阁楼不算高大,但位置选得巧,紧挨着泗河,站在上面能看到河水缓缓流过,远处还有些山影若隐若现。

李白住进兖州后,常去青莲阁待着,有时一个人过去,有时跟李冽他们一块儿去。他在这儿写了不少东西,泗河的风光常常出现在他的诗里。比如有一次,他在阁楼上喝着酒,看着河面波光粼粼,随手写了几句,后来就收进了他的诗集里。青莲阁因为他常来,慢慢成了兖州的一个标志,连带着附近的泗河也沾了点诗名。

城北还有个少陵台,这地方跟李白和杜甫的友谊绑在了一起。744年秋天,33岁的杜甫从洛阳赶到兖州,专程来找李白。那时候杜甫比李白小11岁,还没啥大名气,但他仰慕李白的才华,特意跑了这么远。

两人见面后,先在金口坝上租了条船,撑到河中央,一边喝酒一边聊诗。杜甫带了些自己写的诗给李白看,李白读完后连连点头,说了几句夸奖的话。那段时间,他们俩混得特别熟,常常一块儿出去玩,白天到处逛,晚上就找地方喝酒睡觉。后来传出来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就是那时候的事。这段交往持续了好几个月,杜甫走的时候,李白还送了他一段路。

到了745年,杜甫又来了兖州。这次两人跑到了石门那儿,晚上在金樽旁边摆了酒,对着月亮喝了个痛快。那天李白兴致特别高,喝完酒就提笔写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里提到“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算是给这次见面留了个纪念。

杜甫走后,这首诗传了出去,兖州的人提起李白,都知道他跟杜甫关系好。少陵台因为杜甫也来过,后来就跟青莲阁一样,成了兖州的文化地标。两次见面,李白和杜甫在兖州留下了不少足迹,从金口坝到石门,再到少陵台,他们待过的地方,后来都被人津津乐道。

家庭琐碎,诗仙也有烟火气

李白在兖州的日子,不光有诗酒风流,还有不少家庭的牵挂。他刚搬到兖州没几年,妻子许氏就因病去世了。那时候他们一家才从湖北安陆迁来不久,日子刚安定下来,这场变故就落在了李白头上。许氏走后,留下两个孩子,一个是女儿平阳,一个是刚出生的儿子。

孩子出生的时候,李白已经四十出头,生活里多了个小家伙,他开始操心起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有一回,他在兖州城里的一家酒肆喝了点酒,想到远在东鲁的两个孩子,就提笔写下了《寄东鲁二稚子》。诗里那句“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后来传出去,成了他疼爱儿女的证据。

为了让一家人过得下去,李白不能光靠写诗过日子。他那时候的名气虽然不小,可光靠诗文换来的赏钱,根本不够养家。他只好放下“诗仙”的架子,接了些地方上的活儿。兖州有些官员知道他文笔好,就请他帮忙写碑文、颂词之类的东西。

比如现存的《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就是他在兖州写的一篇作品。这篇颂文是为崇明寺的一座佛塔写的,文字华丽,用词讲究,读起来朗朗上口,挺能看出他的文学功底。不过,这活儿也不是白干的,官员们会给些银钱或者粮食作为报酬。李白收下这些东西,拿回家补贴家用,买点米面布匹,让孩子们不至于饿着冻着。

这些年,李白在兖州的生活里多了不少烟火气。他得管着女儿平阳的日常,儿子伯禽慢慢长大后,还要教他认字读书。家里没了许氏,他一个人忙里忙外,有时还得跟李冽、李凝兄弟借点东西周转。

写碑文的活儿他干得多了,渐渐成了常态,兖州附近的寺庙、官府留下的石刻里,有不少出自他手。像《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这样的作品,后来被刻在石头上,保存了下来,让后人能看到他在兖州的这一面。

安史烽火,23年的兖州告别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中原大地一下子乱了套。叛军从范阳起兵,很快打到了洛阳、长安,朝廷军队节节败退,百姓四处逃散。兖州虽然离战火还有段距离,可乱世的消息传过来,城里也开始不安稳。到了759年,59岁的李白没法再待下去,他收拾东西,准备离开这座住了23年的地方。

那时候,他的儿女都长大了,女儿平阳已经出嫁,儿子伯禽也成年,可战乱之下,带着他们走不现实。李白找到一个叫武谔的义士,把儿女托付给他。武谔是兖州本地人,为人仗义,李白跟他认识多年,觉得把孩子交给他最放心。临走前,他跟武谔交代了不少事,之后才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离开兖州的路。

离开兖州后,李白的日子过得颠沛流离。安史之乱让整个中原都乱了,他先是往南边跑,后来又卷进了永王李璘的叛乱。永王起兵想自立,李白一时糊涂,给他当了幕僚,结果永王兵败,他也跟着被抓。

朝廷判他流放夜郎,那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身体也不好,路上走走停停。流放途中,他写下了《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这首诗里提到了兖州的往事。比如他跟杜甫在石门喝酒告别那次,俩人喝得醉醺醺的,临走还写了诗送别。还有跟孔巢父在竹林里下棋的事儿,孔巢父是兖州的朋友,棋艺不错,李白跟他下了不少盘。这些回忆都写进了诗里,成了他晚年最挂念的东西。

参考资料:[1]张英基.李白游齐鲁 居家在兖州[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1):64-66

来源:爱吃凉拌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