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手机屏幕在黑暗中突然亮起,是我心理咨询室的一位咨询者。
凌晨两点,手机屏幕在黑暗中突然亮起,是我心理咨询室的一位咨询者。
她先是给我发来一段视频,视频里是她家孩子手腕上歪歪扭扭的缝合线,接着,是她的几段60秒的语音。
她哭着给我讲述,一年前把哭闹着不肯住校的女儿硬塞给生活老师。
她的小手死死扒着校门铁栏杆,书包带子都扯断了。
她硬生生掰开她手指,告诉她说:"住校能锻炼独立性,你看村里王叔家孩子不都这么过来的?"
可是现在病床上的孩子,每天要吞7种药片,再也不会拽着她的衣角撒娇了。
01
那些睡不着的夜晚
遇到太多住校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安全,我了解了很多学校才发现,现在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住校的,多半是乡镇家庭的孩子。
像我们老家,村里几乎没什么小学了,全部转去镇中心小学住校,镇中心小学去年刚扩建的五层宿舍楼。
蓝白相间的崭新被褥下,藏着太多说不出口的眼泪。
上周我受邀去一个我朋友学校,给她带的班级上的孩子上心理课程,在校门口遇见个佝着背的老太太。
她孙女才8岁,每周五都尿裤子——因为不敢举手告诉老师要上厕所。
"娃说厕所远,天黑了自己害怕......"老太太从褪色的布包里掏出湿漉漉的裤子,手指关节被搓得通红。
宿舍楼晚上九点就熄灯,可孩子们真正入睡往往要到后半夜。
我见过太多孩子在咨询室蜷成虾米:"王老师查房时不能出声,咬被角憋哭憋得胸口疼。"
有个男孩偷偷告诉我,他总把全家福照片塞在枕头芯里,结果被室友翻出来笑话"没断奶",现在连照片都不敢带了。
02
看不见的伤口才最疼
去年冬天,有个叫小雨的初二女生被家长拽来咨询室。
她妈妈举着月考成绩单冲我吼:"住宿费交着,老师管着,怎么就考成这样!"
可当我单独和小雨待着时,这个总考年级前十的姑娘突然发抖:"阿姨,她们把我的牙刷扔进尿池......"
寄宿生的世界里,没有大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重点中学的心理老师私下告诉我,他们做过匿名调查:43%的住校生被恶意起过外号,35%的私人物品被"不小心"损坏过。
最让人心寒的是,65%的孩子选择不告诉任何人。
我的一位咨询者小满的日记本里夹着半块橡皮,是她初一那年收到的"礼物"。
当时寝室长说新成员要接受考验,让她在零下五度的阳台背完课文才能进屋。
那块被冻裂的橡皮,是她蹲在走廊里边哭边抄写时,唯一能握住的"温暖"。
03
我们以为的"为你好",正在杀死孩子的灵气
很多家长和我对孩子的想法一样:住校省心,老师管着写作业,吃饭作息都规律。
可我们忘了算另一笔账——那个总考第一的男孩确诊焦虑症,因为每次考试前都腹泻发烧;
那个钢琴十级的姑娘休学了,现在见人就躲,说听到脚步声就害怕。
儿童心理科的诊室墙上挂着幅蜡笔画:黑漆漆的窗户里伸出无数只小手。
医生说是住院孩子们的作品,"他们总说宿舍楼的窗户像吃人的嘴巴"。
有回我去送资料,看见个小男孩跪在地上画太阳,画了又涂,涂了又画。
护士轻声说:"他妈妈答应考到95分就接他回家,可每次分数都差一点。"
04
有些伤害,补考多少次也修不满学分
去年教师节,我收到条陌生短信:"阿姨,谢谢您当年劝住我妈没让我转学。"
发信人是五年前咨询过的女孩。
她现在在上海读研,可午夜梦回时还是会突然坐起来开灯——这是住校时落下的毛病,因为总有人半夜掀她被子。
脑科学专家说过,童年缺失的情感联结,会在身体里留下永久印记。
就像有个住过校的孩子,现在明明回家了,可每次妈妈抱她时,她的胳膊总是僵在半空。
那个曾经像小考拉一样喜欢挂在妈妈身上的女儿,用了三年时间学会"独立",却永远失去了撒娇的本能。
05
天亮之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现在每次有家长来咨询住宿问题,我都会打开手机相册。
里面有张小满住院时画的画:歪歪扭扭的宿舍楼下,站着无数个没有脸的小人。
最右边有个红色的小点,她说是妈妈来接她时汽车尾灯的光。
"能不能和学校商量走读?""转学手续我帮您问问?""要不让孩子中午去我办公室休息?"这些话我说了无数遍。
有位单亲妈妈凌晨三点给我发消息:"林老师,我把工作辞了,明天就去县城租房陪读。"
配图是孩子熟睡的脸,枕头边放着收拾到一半的行李箱。
上个月小满主动提出想养仓鼠。我们一起去花鸟市场选了只雪白的团子,她每天耐心地喂食换水。
有天清晨我发现她蹲在笼子前,轻声对小鼠说:"别怕,妈妈在这里呢。"
晨光透过纱窗洒进来,我看见她睫毛上挂着泪珠,嘴角却是笑着的。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弥补那些错过的夜晚,但至少还能在孩子伸手时,牢牢握住他们的小手。
那些被寄宿生活偷走的温度,总要一丁点一丁点地暖回来。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陪宝宝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