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稳三尺讲台,走进孩子内心。在教学岗位上,我们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标准,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我们反复打磨教学方案,积极向当地教师请教,期末测评中所教科目成绩均有明显进步。课堂里,我们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课堂外,我们与学生聊学习、聊生
在基层教育第一线书写新时代帮扶故事
我是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一名青年干部,2024年8月赴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北梁红军小学开展支教帮扶工作,担任照金支教帮扶队队长。
站稳三尺讲台,走进孩子内心。在教学岗位上,我们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标准,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我们反复打磨教学方案,积极向当地教师请教,期末测评中所教科目成绩均有明显进步。课堂里,我们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课堂外,我们与学生聊学习、聊生活,拓宽学生知识领域,促进全面发展。当一名学生因家庭变故出现心理问题时,我们第一时间介入,密切关注孩子的状态,直至她重新融入集体。
协调多方力量,拓宽成长视野。一年时间里,我们努力争取派出单位和社会力量支持,募集物资1000余件,价值约2.6万元,缓解了学校物资短缺问题。为了让孩子走出大山、开拓视野,我们组织开展“走近历史、品读三秦”秋季研学活动,带领120名师生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魅力。
聚焦乡村振兴,开展基层调研。来陕伊始,我们便查阅资料,多方走访,了解陕西农业经营现状,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西安、商洛等地实地调研,最终完成了题为《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分析》的调研报告。那一条条经过反复斟酌后写下的政策建议,是我们为陕西乡村振兴贡献的一份微薄力量。调研结束后,从西安返校上山的风雪之夜,已经成了我们三名队员永不磨灭的珍贵回忆。
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在基层学到的知识、锤炼的品格、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在三尺讲台上贡献青春力量
我来自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从事南北极考察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年轻干部教育引领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我于2024年8月抵达北梁红军小学开展支教帮扶工作。
“您就是新来的支教老师吗?”开学第一天,一个眼睛亮晶晶的小女孩,仰着小脸问我。我微笑着点头,那一刻,她纯真的笑容如阳光般照进我心里,让我对支教生活充满了憧憬,也暗下决心,要为孩子们带来知识和温暖。这一年,我承担道德与法治、劳动和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老师的悉心帮助和队员的相互鼓励下,立稳了三尺讲台,也为孩子们筑牢了知识的基石。
为了满足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在自然资源部的帮助下,我邀请数次前往极地考察的老前辈为孩子们作讲解,并远程连线南极长城站,开展了一场跨越12000公里的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屏幕看到了可爱的企鹅和南极洁白的冰雪世界,感受到了极地的神秘与美丽。老前辈给孩子们介绍了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和“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那次活动后,孩子们经常围着我听极地故事。一次,有个男同学举手说:“我发现南极精神和照金精神很像,爱国就是忠诚于党的信念,创新和拼搏就是顽强斗争的英雄气概,求实就是扎根群众的工作作风。”我认识到,原来南极精神不仅只在极地,照金精神也不仅只在照金,孩子们也是我的老师。
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支教帮扶队的一员,我深刻感悟到,红色基因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密码。它召唤新时代青年以红色精神为火炬,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在乡村支教的课堂上传递希望。
深耕支教一线 践行外交为民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修好基层实践这门课”的号召,我于2024年9月赴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帮扶工作,以外交青年的身份深入革命老区,深切体悟“外交为民”的内涵。
要致富,先修路。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山区的孩子们便能打通看见世界的信息之路。但初到学校我便了解到,由于硬件设备问题,信息技术课已经停滞许久,全面检修电脑、改善教学条件迫在眉睫。为了尽快恢复开课,我和其他队员一起蹲在布满尘土的地板上拆卸主机、穿插线头、调试安装系统。由于这些电脑的型号、批次、系统版本都不尽相同,我们竟花了整整两个日夜与这些“老伙计”打交道。经历了此次“大修”,我们共维修调试好了20台电脑,全部统一安装最新电脑系统和教师端教学展示软件等,达到了线路整洁规范、网络畅通稳定、软件硬件齐全等教学标准。
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一名学生的家庭因苹果滞销陷入困境。队员们迅速联动资源,在朋友圈、微信群等帮其推广,短短几天就接到大量订单。一天晚上,在统计订单信息时,我惊喜地发现,一位居住在外交公寓的外交官也下了订单,山间地头的延安苹果就这样走进了“国际朋友圈”。这场扎根黄土地的苹果助销,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外交温度落到基层,成为外交为民的生动注脚。
在支教帮扶队举办的英语单词PK赛中,我将“embassy (大使馆)”“diplomat (外交官)”等外交领域常用词汇巧妙地加入新词速记环节;在讲解词汇的同时,面对“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这类质朴的提问时,我也会穿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理念进行回答,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在乡村课堂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与传播本领。
未来,我将把支教帮扶中积累的经验、思考和责任感带回外交岗位,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不断注入更多新的青春力量。
监制|林燕 来源|《旗帜》2025年第8期
来源: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