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乐”(lè)(1)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7:09 2

摘要:儒家的“学”有个含义:一是品德的修养,也就是学“仁”,学做人;二、技能和文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学”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关键是“知”了,还要把“知”的东西进行实践,让“知”的内容变成自己的实践行动,且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就是合“道”,这才是真正

“乐”字主要有“yuè”和“lè”两种读音,读作“1è”时,表示欢喜、快乐。

《论语》开篇讲“乐”,“乐”在《论语》中多处出现,可以说,《论语》是教人如何“乐”的一本书。

《论语・学而篇》记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记载:“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许多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如何解疑释惑啊?唯一的途径就是“学”。

儒家的“学”有个含义:一是品德的修养,也就是学“仁”,学做人;二、技能和文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学”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关键是“知”了,还要把“知”的东西进行实践,让“知”的内容变成自己的实践行动,且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就是合“道”,这才是真正的“学”。

有了“学而时习之”的因,自然就会有“有朋自远方来”的果。

“朋”的本义是一种货币单位,通常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由于贝币串联在一起的形象,引申出关系亲密的人的意思,即朋友。此外,“朋”还用来形容不正当的结合,如“朋党”等。

“友”的本义是朋友。《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友,同志为友。”

注意一下,“朋”,《周礼・大司徒》给出的解释是:“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叫“朋”,由于是接受同一个老师的教化,学生在学识和德行方面相仿。有共同志向的叫“友”,“友”注重的是“志”,是理想方面的内容。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践行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赢得了社会普遍的尊重。作为“远方”的“朋”听到了,前来取经。“朋”从远方来访,同门师兄弟相互切磋学问,共同砥砺品行,这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当然了,“乐”首先是自己“乐”在知识的学习中 ,“乐”在自我修养的提升中,你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给“朋”,“朋”跟着受益,他也会开心的。彼此开心地提升着,这是最好的交往之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开篇谈学习之乐、朋友之乐和君子之乐。可见,儒家的“乐”,不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享乐或欲望的满足,而是包含了“乐”的道德精神,是心灵境界的一种提升,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诉求。

《论语・学而篇》记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问孔子,老师,一个人虽然“贫”,但“无谄”;一个人尽管富,但“无骄”,这样的修为境界如何啊?

孔子给出的答案非常有意思,是“贫而乐,富而好礼”。一个人在“贫”的状态下,是“贫而乐”,这里省略了一个字“道”,是“贫而乐道”的意思。由于自己是乐在“道”中,早已忘记身处“贫”之中了。“富”的状态下是“好礼”,“好”是喜好,时时处处按照“礼”的规定做人做事,以至于忘记物质状态上的“富”了。

儒家文化始终强调保持精神上的“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说的“贫而乐”,并不是提倡“以贫困为乐”,而是强调在“贫”的环境中仍要坚守道德底线;“富而好礼”是告诫弟子富裕了之后,不要骄横放肆,忘乎所以,仍要依照“礼”的要求待人处事。

孔子所谓的“乐”和“好礼”是发自内心的,已经超越客观的生存处境而乐道、好礼,是最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论语・八佾篇》记载,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周南・关雎》记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睢》讲的是,诗人看到采荇菜的淑女一见钟情,纵然是“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是用琴瑟之声来表明情意,用钟声、鼓声期待给她快乐,并没有什么过激的举动,如相思成疾或强抢民女等。

“乐”和“哀”是人之常情,自古就有“喜伤心”的说法。人一快乐了,喜不自胜了,大喜之后,人的气就涣散了,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严重的甚至发疯。

“淫”的本义表示浸淫、浸渍;也指放纵、恣肆。也有雨下个不停的意思,后世写作“霪”。如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里的“淫”是过度,无节制的意思。

“乐而不淫”指快乐而不过分,“而不”强调的内容即适度,适宜,恰当,如“劳而不怨”“惠而不费”“威而不猛”“哀而不伤”等,什么意思啊?这是很好地把控了自己的情绪。尽管自己有情绪,但情绪发出来的时候,都有“度”,适中,这太美妙了。

《论语・里仁篇》记载,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阳货篇》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仁”可以说是各种美德的总和。一个人通过行“仁”,来展现一切美好的人格和品质,使人性绽放灿烂的精神花朵。“不仁者”,是没有达到仁者境界的人,应属于小人、鄙夫等,“其未得之,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由于害怕失去,便会不择手段。这种患得患失的人难以长期处于“乐”的境界。克服这种浮躁而又患得患失的心理毛病,应用什么药方呢?用“仁”。

孔子的学生中,颜渊是“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他在学习中逐渐明白,一个人不仅要具备“爱”人的能力,还要有心甘情愿为天下人服务之心,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颜回在“求仁而得仁”过程中,他不断体会到道德上、精神上的成长之“乐”,“乐”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这种“乐”一直伴随他,持续的时间长达“三月”,这里的“三月”指很长时间。

在学习上如此,为政也是如此。一个仁者,在从政的过程中是“为政以德”,所做的都是为民众谋福祉的事情,让天下的民众“乐”,然后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叫真正的“与民同乐”,岂有不“乐”之理啊?

《论语・雍也篇》记载,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儒家的“乐”,从“道”的角度来说,可分为修“道”之乐、悟“道”之乐、得“道”之乐。儒家的“道”,核心就是“仁”。

修“道”之乐讲的是,人一开始学习“道”,开始按照“道”的规律做人做事,丝毫不敢大意和违背。《论语・泰伯篇》记载:“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在孔子看来,光有美德,如“恭”、“慎”、“勇”、“直”等还不够,还需要“约之以礼”,否则,美德容易走样,有可能出现“劳”“葸”“乱”“绞”的结果。修行中,如曾子一般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也能体会到德行提升之“乐”。

二是悟“道”之乐。颜回跟着孔子学“道”,一“学”,一“习”之后,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境界在不断提升中。人有所得,心里自然就会“乐”。这种“学”“习”后的“乐”,让颜回陶醉其中,这种快乐已达到了一种稳定的状态——“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篇》)了,痴心“不改”!以至于忘记自己处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活状态了。而我们一般人,对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活状态,可能早就“不堪其忧”了,总是想着这日子该怎么过下去啊?如何找个门路去挣钱,赶快过上好日子啊!但颜回是“不改”,这里的“不改”,不是改变目前窘迫的现状,而是“不改”自己“求仁而得仁”的过程,“不改”自己处于悟“道”的境界。

三是得“道”之乐。除去物欲外,如孔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

《论语・为政篇》记载,孔子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子罕篇》记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子罕篇》记载,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继承古圣先王之道统。一个人有了理想和信念,这是“乐”得以生发的基础。作为一个现代人,很多时候反而失去了“自得其乐”的能力,只能通过声色犬马之类的刺激取“乐”,物质上越丰富,精神上却趋向越贫乏,所谓幸亦不幸,就在此也!有时,我觉得自己也挺富有的,每天用心分享学习《论语》的心得,哪怕一个人看到有所收益,都是好的。即使没人看到,我觉得,除了分享心得,日月星空,甚至路边的风景,都可以尽收眼底,这些也都属于我的,所以我是富有的。

《论语・雍也篇》记载,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儒家文化讲究“乐”,更注重兴趣的培养,但兴趣是建立在“知之者”和“好之者”之上的。这样的“乐”,才能持久。

“知之”是说一个人通过学习,明白了,懂得了道理。“知之”就要“行之”啊。

在“行”的过程中,他的内心开始喜欢了,觉得这样做,感觉就是“好”!“好之”的“好”,是“喜好”,自己由表入里,并产生了兴趣。以前这样做,觉得是应该;现在呢,是喜欢这样做了,可以说是越做越喜欢!

“乐之”是说,一个人对道理是融会贯通了,是学习有成,“不亦乐乎”了。

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事,只要达到了乐此不疲的程度,才有可能在这个领域中做出突出的成绩。现在,人做事不要说“乐在其中”了,能用“好”——也就是以喜爱的态度投入工作、学习之中,就很不容易了。大多数人是积极投身于跑官、买官奔走的途中,贪图名利的追逐之中……

一个人“知之”后,“勤而行之”,才会有“好之”,进而达到“乐之”的境界。反过来看,一个人又可以通过“乐之”,提升对“知之”的理解和感悟。

《论语・雍也篇》记载,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公冶长篇》记载:“未知,焉得仁?”孔子的意思是说,令尹子文和陈文子连“知”的境界都没有达到呢,他们怎么能称得上是“仁”,达到“仁”的境界了呢?由此可见,不经过“知”这一关,是达不到“仁”的。“知”是到达“仁”的一个途径,这么一说的话,“仁”的境界是高于“知”的。《论语・里仁篇》记载,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仁者是自然而然走上人生正路的,知者是了解走人生正路对自己有利,因而做出选择,才去行仁的。

《礼记・乐记》记载:“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来自于内心。孔子常常亲近大自然,“乐”水“乐”山,可以“乐”以忘忧,“乐”而生智。当弟子曾皙说出其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孔子是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一个人先有“知者”之“乐”,而后才能有“仁者”之“乐”,可以说,“知者之乐”是通向“仁者之乐”的台阶,“仁者之乐”是“知者之乐”的归宿。

《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一生追求“乐”,讲究“乐”并不主张苦修。孔子吃的时候,不苛求,有点粗糙的米饭就可以了;喝的呢,是冷水,一切OK了,他没有什么欲望;睡的时候,是“曲肱而枕之”,符合人的生理特征,一切都是在“道”中,所以,孔子是“乐”的。“乐”一定是由内而发的。“乐”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安心,是心安理得后的喜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物质、名利的淡泊,实际上是提醒世人要正确对待逆境与顺境、贫贱与富贵,并要超越物质、名利的诱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独立人格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这样,就能“乐”在其中!

《论语・述而篇》记载,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答不上。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教诲别人不觉厌烦,连吃饭都忘了,研习礼乐之道以至于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道德上的充实,才是真正的“乐”。

“乐以忘忧”说明,孔子是有“忧”的,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他是忧国忧民,心忧天下,忧自己的理想能不能实现。

孔子一心求道,已处于“乐天知命”的境界,“乐天”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知命”是知道生命的道理,乃至自己生命的价值。人生天地间,乐天知命就是要人顺其自然,人与自然的融合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孔子是长时间让自己处于“学而时习之”的状态,践行仁道精神,人生修为越来越高,结果自然是“长处乐”,这个“乐”是心情的常态,尽管也有些忧,但已经忘掉了,这也就是“乐以忘忧”的道理。

“乐”在《论语》其它章句中也有出现,我们下次接着谈。

来源:沐浴墨香张一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