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邪再重,也怕这两味药,煮水煎服,浑身上下湿气祛干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00:20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5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李最近总觉得身子沉、脑袋昏,还老犯困。一到下午,腿脚就像灌了铅似的,走几步路都喘。看似小问题,去医院一查,医生却说:“你这是体内湿气太重了。”

不少人听到“湿气”两个字,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水喝多了”。其实不然,中医讲的“湿”,不是单纯的水,而是一种病理产物。它粘滞、重浊,像雾像霾,往身上一裹,怎么都甩不掉。

那怎么才能把这身“湿”给赶走?别急,医生说了:湿气再重,也怕这两味药,一煮一喝,效果明显!

在中医的理论中,湿邪是六淫邪气之一,具有重浊、黏腻、趋下、缠绵的特点。简单来说,它不但让你感觉身体“沉甸甸”,还容易反复发作,很难彻底根除。

现代医学虽没有“湿邪”这个说法,但从症状来看,很多“湿气重”的表现,其实都和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失衡淋巴循环不畅等有关。

比如:

· 早上起来嘴巴发黏、舌苔厚腻;

· 手脚发沉、容易水肿;

· 大便不成形、总感觉拉不干净;

· 情绪低落、易困乏力。

湿气不是凭空而来,它往往是我们生活习惯出了问题

第一,饮食油腻、生冷不忌。油炸、烧烤、甜食吃得多,肠胃负担重,湿气自然积聚。

第二,久坐不动,运动太少。湿气本就重浊,一动不动,它就越积越多。

第三,熬夜伤脾,脾虚生湿。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虚了,湿就排不出去。

第四,环境潮湿,易被湿气侵袭。特别是南方梅雨季,空气本就湿,家里不通风,湿气更是无孔不入。

很多人湿气重了,就想着“拔火罐”“刮痧”出湿气。短时间可能舒服点,但治标不治本

真正的关键,是从根源上健脾祛湿。医生推荐的两味药:茯苓薏苡仁,就是中医里经典的祛湿搭档。

茯苓:健脾利水,轻身益志

茯苓是一味菌类药材,入脾、心、肺经。它能健脾渗湿、宁心安神,特别适合湿气重、脾虚乏力的人群。

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茯苓含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利尿排湿、抗炎降压、增强免疫等作用(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薏苡仁:利水除湿,消肿排毒

薏苡仁也叫“薏仁米”,是禾本科植物的种仁。它不但能健脾渗湿、清热排脓,还能改善皮肤湿疹、水肿等问题。

研究表明,薏苡仁中的薏苡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活性成分(来源:中国药学杂志),在现代临床中也被广泛用于代谢综合征的辅助治疗。

茯苓+薏苡仁,煮水喝最简单

做法很简单:

· 茯苓10克,薏苡仁20克;

· 加适量清水,煮20~30分钟;

· 滤渣取汤,当茶饮用。

每天一次,连喝几天,不少人都反馈:舌苔变薄了,身体轻快了,睡眠也好了。

不过要提醒一点:薏苡仁偏凉,体虚怕冷、孕妇不宜长期服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光靠两味药还不够,医生强调:日常调养才是关键

1.吃得清淡点。少油少糖,戒掉夜宵,肠胃轻了,湿气也清了。

2.每天动一动。哪怕只是散步、做广播操,也能促进淋巴循环,让湿气排出去。

3.不吹空调直风。湿气重的人本就阳气不足,空调风一吹,更容易“湿上加寒”。

4.保持心情舒畅。中医讲“肝郁化火、脾虚生湿”,情绪焦虑也会让身体更“黏腻”。

很多人觉得湿气只是“小毛病”,忍一忍就过去了。但你要知道,湿是百病之源,它可以演变为痰湿体质,进而诱发高血脂、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

更有研究指出,慢性湿气环境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所以,湿气不能拖,更不能靠“喝点水、拔个罐”应付了事。科学调理、对症祛湿,才能真正从内而外轻松起来。

茯苓和薏苡仁虽然是常见药材,但用对了就是“祛湿黄金搭档”。如果你也有“湿气重”的困扰,不妨从今天起,试试煮一壶茯苓薏仁水,配合清淡饮食+规律作息,身体轻松了,心情也会更好。

别让湿气毁了你的日常,早点行动,才更健康!

参考资料:

[1] 《中医药治疗体内湿气的研究进展》.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22年
[2] 《茯苓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中国药学杂志. 2021年
[3] 《薏苡仁的现代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20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蔡伦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