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先说说现在是个什么光景。打开手机,你可能刷到过奥运冠军在直播间里卖土鸡蛋,声音、表情、动作都跟真人一模一样。可你有没有想过,屏幕那头真的是他本人吗?恐怕十有八九是AI换脸、AI配音搞出来的鬼。这还算是轻的,更可怕的是有人用这技术来诈骗,冒充你亲戚朋友,张口
AI生成的假视频、假声音在网上满天飞,你分得清真假吗?2025年9月1日,一个新规矩就要落地了,专门治这个病。
咱们先说说现在是个什么光景。打开手机,你可能刷到过奥运冠军在直播间里卖土鸡蛋,声音、表情、动作都跟真人一模一样。可你有没有想过,屏幕那头真的是他本人吗?恐怕十有八九是AI换脸、AI配音搞出来的鬼。这还算是轻的,更可怕的是有人用这技术来诈骗,冒充你亲戚朋友,张口就借钱,那声音学得,连亲妈都可能听不出来。这世道,眼见都不一定为实了,耳听还能信吗?这网络世界,简直成了真假难辨的“万花筒”,让人眼花缭乱,心里发毛。
就在这种乱象丛生的背景下,国家出手了。从2025年9月1日开始,所有用AI“捏”出来的东西,不管是文章、图片、声音、视频,还是那些虚拟得不能再虚拟的场景,都得带上一个特殊的“身份证”——官方说法叫“电子水印”。这玩意儿可厉害了,分两种。一种是明晃晃的,就像商品包装上“本品为AI生成”的标签,清清楚楚,让你一看就知道这东西不是“原装”的。另一种就比较高深了,是藏在水下的“暗号”,专业点叫“隐式标识”。它悄悄地藏在文件的数据里,普通人看不见摸不着,但专业的工具一扫,谁家的AI、什么时候做的、内容编号是多少,全都暴露无遗。这就好比给每个AI作品都打上了独一无二的“烙印”,想赖都赖不掉。
这规矩一出来,那些靠“克隆”别人吃饭的歪门邪道,可就撞到枪口上了。以后你再刷到那些让你觉得“不对劲”的视频,比如某个明星突然开始推荐他从未代言过的产品,或者你朋友的声音让你觉得有点“怪怪的”,别犹豫,直接录屏,然后@平台官方客服,或者直接举报。没有这个“电子水印”的AI内容,就是非法的,就是“黑户”,人人得而举报之。这可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给那些躲在屏幕后面搞小动作的人当头一棒。
当然,光靠咱们老百姓举报还不够。法律专家也给大家提了个醒,面对网上那些花里胡哨的音视频和直播,心里得多根弦,别一听是“名人”推荐就脑子一热下单,万一钱包受了损失,那可就追悔莫及了。万一真的不幸被“AI克隆”了,也别自认倒霉,得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告他个侵犯肖像权、名誉权,让这些投机分子付出代价。而那些网络平台,更是责任重大,不能再当“甩手掌柜”了。它们得赶紧升级自己的“照妖镜”,也就是内容检测技术,对发布的内容严格审核,一旦发现是“李鬼”,就得立刻下架、封号,绝不能让这些害群之马在自己的地盘上兴风作浪。
说到底,这项新规的出台,不仅仅是为了抓几个骗子那么简单。它是在给整个飞速发展的AI时代立规矩、划红线。技术是中性的,它能造福人类,也能被坏人利用。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风险就因噎废食,但更不能放任自流,让技术成为脱缰的野马。给AI生成内容强制打上“电子水印”,就像给汽车装上刹车和牌照,既保障了路上的安全,也让每一辆车都能被追溯。这既是对我们每个普通网民的保护,也是对那些真正用心做AI创新的企业和开发者的尊重。它告诉我们,未来的数字世界,创新可以天马行空,但诚信和责任,永远是那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来源:大河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