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肿瘤诊疗这一高应激环境中,医护人员作为高强度情绪劳动者,长期承受生死张力、医患沟通压力及职业倦怠风险。为系统性回应这一群体的心理支持需求,护士长带领护士自主报考学习并学以致用,建立了集情绪宣泄、能量补给、心理修复于一体的“医护治愈空间”。这一物理场域以专业化
医护治愈空间
在肿瘤诊疗这一高应激环境中,医护人员作为高强度情绪劳动者,长期承受生死张力、医患沟通压力及职业倦怠风险。为系统性回应这一群体的心理支持需求,护士长带领护士自主报考学习并学以致用,建立了集情绪宣泄、能量补给、心理修复于一体的“医护治愈空间”。这一物理场域以专业化设计实现心理干预功能,成为医护人员职业心理健康维护的重要载体。
王茜
二级心理咨询师
于静
三级心理咨询师
朱立敏
三级心理咨询师
张瀛
三级心理咨询师
Part.1
双重疗愈机制:
从安全宣泄到职业共情的闭环干预
疗愈空间创新融合匿名化情绪宣泄与同伴支持的方式,构建双重心理干预机制。其设计基于“安全基地”理论,以匿名性消除顾虑,医护人员可通过心语信箱投递,把不良情绪完完全全的留在治愈小屋,进行情绪释放。与此同时,这些匿名书写的情绪记录将流入心语信箱及留言互动区,倾诉者通过阅读他人留言,能感受到自己并非孤军奋战。而匿名的方式既保护了倾诉人的隐私,同时也能让护士长了解到护士真实的心理情况,动态调整人员工作部署等。
Part.2
积极情绪强化机制:
正向认知的视觉化植入
墙面设置的“积极信息矩阵”包含职业价值认同、瞬时成就记录等内容,形成持续的积极暗示场域。这一设计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通过视觉化的正向反馈强化医护人员的职业效能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反复接触积极信息可激活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奖赏回路,促进多巴胺分泌,对缓解职业倦怠中的情感耗竭具有显著作用。
屋角的糖盒总是满满的,剥开糖纸的瞬间,甜味在舌尖散开,仿佛给紧绷的神经来了一次温柔的“暂停”。每一张便签都是一次情绪代谢,每一条留言都是一次能量传递,打卡墙上的短语就像一位温柔的心灵陪伴者,它们是促进医护和谐的“粘合剂”,也是缓解紧张心理的“解压阀”,让每一位走进来的医护都能在字里行间寻得温暖与力量,让身体和心灵真正歇一歇,重拾前行的勇气。
治愈小屋的创设源于科室4名心理咨询师对肿瘤科医护人员心理状态的长期观察,发现部分医护人员存在轻、中度焦虑,缺乏安全的情绪表达渠道,为维护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科室最终形成这一“物理空间”,实施以来效果突出,医护人员的焦虑自评(GAD-7)评分均显著下降。同时,医护心理状态的改善直接提升了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中医护沟通项也有很大的提高。这一举措以相对有限的投入,不仅有效保障了医护人员身心健康,更通过提升团队稳定性与医疗护理安全,形成了同事间的关怀、医疗护理质量与患者受益的良性循环。
肿瘤科医护治愈空间的本质是为高强度情绪劳动者构建的“心理代谢场”。它以匿名表达为出口、以同伴支持为纽带、以积极暗示为引导,将抽象的心理支持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环境,最终帮助医护人员在直面生死的工作场域中,完成从情绪耗竭到心理韧性的重建,以更稳定的心态履行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这不仅是对医护个体的关怀,更是对医疗护理质量与职业健康生态的深层维护。
亲爱的医护同行们:
我们将满怀爱意的情怀融入守护生命的日常,以饱含大爱的付出,助力他人重获健康、拥抱幸福;凭对这份职业的热忱,为万千家庭驱散阴霾、带来欢颜;用如磐石般坚韧的爱,为患者撑起能望见希望的一方晴空。愿我们在付出爱与温暖的同时,也能收获满溢的爱与感恩。
这方小小的空间并非豪华诊室,却精心布置出温馨宁静氛围:柔和的灯光舒缓着紧绷神经,舒适的座椅如温柔臂弯,私密设计则守护着每一份倾诉的勇气。它的核心并非复杂诊断与治疗,而是提供一处即时、可及、去标签化的情绪避风港。
医护工作者给予默默陪伴,他们深谙医疗行业艰辛,无需过多言语,便能理解那份无法言说的重压与哀伤。这里没有“必须坚强”的期待,哭泣无需解释,沉默亦被尊重。无论是轮班间隙的片刻喘息,还是经历创伤事件后急需一个安全角落释放情绪,小屋的门始终敞开。
暖心疗愈小屋其意义远不止于一方物理空间。它传递着一种理念:医护人员作为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其自身心灵的健康同样珍贵,更值得被看见、被珍视、被精心呵护。当白大褂轻轻挂在小屋门后,他们终于能够短暂卸下“天使”光环,安心做回那个会疲惫、会疼痛、需要抚慰的普通人。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