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女性的怀孕之路:挑战与应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6 19:08 2

摘要:健康的母亲更容易生出健康的婴儿,在计划怀孕之前,最好确保自身处于最佳健康状态。因此,建议在计划怀孕时与风湿专科医生沟通,保障怀孕更安全和顺利。

健康的母亲更容易生出健康的婴儿,在计划怀孕之前,最好确保自身处于最佳健康状态。因此,建议在计划怀孕时与风湿专科医生沟通,保障怀孕更安全和顺利。

在尝试怀孕之前,最好确保您的病情已经稳定6个月,并且正在服用孕期安全的药物。您知道吗?大约有30% - 50%的怀孕是计划外的。如果您正在考虑怀孕或正在计划要孩子,务必咨询您的风湿专科医生。良好的计划是实现最佳母婴结局的关键。

您在怀孕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

一些患有狼疮的女性患者体内可能携带某些抗体,这些抗体可能会增加流产的风险。特别是存在复发性流产病史的患者,再次失败的风险增加。

怀孕如何影响狼疮?

每个人的狼疮的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有的比较轻微,有的则较为严重。不过,所有狼疮患者在怀孕期间都被视为高风险人群。

许多处于缓解期的狼疮患者在孕期并不会出现明显并发症。但如果您的狼疮病情较为严重,可能不建议怀孕,因为这会给您的心脏、肾脏和肺部带来较大压力。当然,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继续怀孕一般是安全的。

在怀孕期间,人体的免疫系统和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增加狼疮发作的风险,尤其是在妊娠晚期更容易出现发作的情况。但如果狼疮病情在怀孕前得到了良好控制,这种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狼疮发作的风险可以通过怀孕前6 - 12个月内的病情活跃程度来预测。那些在怀孕前有过发作、停止使用羟氯喹,以及患有活动性肾病的女性,发作风险相对较高。因此,无论是怀孕前还是整个孕期,保持良好的疾病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

狼疮如何影响怀孕?

一些患有狼疮的女性在怀孕期间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狼疮,尤其是处于活动期时,会增加早产、高血压、肾脏问题(尿液中出现蛋白,即子痫前期)、分娩前后出血、感染、血栓以及罕见的癫痫发作(子痫)等风险。此外,狼疮肾炎患者在孕期发生子痫前期和子痫的风险更高。

因此,狼疮的女性在怀孕期间可能需要联合产科、血液科和肾脏科等多学科开展联合诊疗。肾脏疾病的存在(无论何种原因)是孕期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与没有肾脏受累的女性相比,肾脏受累的女性在孕期发作的几率高2 - 3倍。肾脏受累的活动性狼疮还与早产、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有关。

狼疮会影响我的宝宝吗?

患有狼疮的妈妈体内可能有一种特殊的抗体(抗SS-A/B),这种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大约有1% - 2%(非常少)携带这种抗体的妈妈,可能会生出患有新生儿狼疮或心脏传导问题的宝宝。如果妈妈体内存在这种抗体,建议在怀孕16 - 24周之间每2周做一次胎心超声检查;如无异常,在24周后每4周监测1次胎儿超声心动图。以确定宝宝的心脏发育是否存在异常及需要处置。

新生儿狼疮最常见的表现是皮疹。这种情况通常会在宝宝6个月大左右自行消失,因为这时候妈妈体内的抗体已经从宝宝体内清除干净了。

此外,狼疮还可能增加早产、低体重儿(小婴儿)甚至在极少数情况下失去宝宝的风险,所以孕期一定要格外注意。

流产和狼疮

虽然有40%的狼疮患者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但只有4%的患者会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如果您检查出抗磷脂抗体阳性,并且有反复流产或血栓的情况,可能需要通过服用阿司匹林或抗凝药物来帮助宝宝顺利足月出生。如果您属于这种情况,应该及时咨询风湿专科医生。

怀孕期间的药物

无论是计划怀孕还是意外怀孕,准妈妈们都会对用药问题格外关注,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其实,并不是所有药物都会对胎儿构成风险,但确实有一些药物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怀孕期间和医生保持密切沟通非常重要。。

安全药物:以下药物可以在整个怀孕和母乳喂养期间安全使用

•泼尼松

•非甾体抗炎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可以使用至妊娠期第28周,但如果您在怀孕时遇到困难,应避免使用。

•羟氯喹

•硫唑嘌呤

•环孢菌素和他克莫司

应避免药物:以下药物在怀孕或哺乳期间不安全

•麦考酚酯/吗替麦考酚酯

•利妥昔单抗和贝利尤单抗:如果确需用药有效控制母体疾病。

•孕前即需停用药物(致畸药物):环磷酰胺、甲氨蝶呤

需要做好避孕:

•口服避孕药不会增加轻度、稳定型狼疮女性患者发作的风险。

•由于血栓风险增加,具有抗磷脂抗体的女性、吸烟者和患有活动性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药具。

•推荐安全套避孕,宫内节育器是安全的。

声明:因疾病复杂性,文章仅作为参考,不作为个人治疗依据。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风湿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