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后遗症:助推糖尿病大爆发,这场无声的健康偷袭如何防范?

B站影视 2024-12-02 17:53 2

摘要:在如今这个新冠大范围加持Debuff的世界里,一种不经过缓慢进展,直接跳跃到血糖爆表的情况可能会成为你我生活里的常态。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新冠与糖尿病的“潜在关联”。

在如今这个新冠大范围加持Debuff的世界里,一种不经过缓慢进展,直接跳跃到血糖爆表的情况可能会成为你我生活里的常态。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新冠与糖尿病的“潜在关联”

为什么说这种情况可能会变为常态?其实这两年很多情况除了患者本身,国内的医学界也慢慢有了认识,比如已经有内分泌科的医生开始科普这种情况,不再讳莫如深。

而国内对于“长新冠”的研究也有了一些相关内容,“长新冠”可以简单理解为新冠后遗症。比如今年10月15日有一篇新鲜出炉的论文,是基于2024年1月下旬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长新冠”问卷调查,这篇报告后的详细版本总结了新冠与糖尿病的相关内容。

报告中提到,血糖异常只是其中的一个症状。好消息是总体上的血糖异常在几十种“长新冠”症状中是属于相对比较少的症状。坏消息是其他“长新冠”与年龄增长的关系不大,但血糖异常是有明显的随着年龄提高的情况。

糖尿病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上升

再比如去年港大曾发表过一篇关于新冠疫苗和糖尿病发病概率的文章,顺带也区分了一下奥密克戎与之前毒株的比例。

这篇论文里的好消息是,奥密克戎导致糖尿病的概率比之前的毒株要小:感染奥密克戎之前毒株的患者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87.1%,感染奥密克戎的患者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20.9%;未接种疫苗的新冠感染患者的糖尿病风险会增加69.4%,而打满三针的患者的糖尿病风险没有明显增加。

国外的回顾性研究也不少,例如今年10月14日JAMA刚出炉的一篇新的回顾性研究,整体内容通俗来讲,就是探究2020年至2022年儿童患者的SARS冠状病毒2型感染与新发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

这篇研究儿童情况的论文开篇明义:成人感染新冠后,新发2型糖尿病的增加已经是确定性的,所以他们想研究下儿童是否也有这种情况。

部分可能出现的新冠后遗症

本研究中纳入613602名年龄在10至19岁之间的儿童与青少年。其中306801名孩子纳入新冠组,另306801名孩子为其他呼吸道感染组,无糖尿病史或没有HbA1c水平升高的记录。

结果如下,新冠组相对其他组总体人群:感染1个月后糖尿病的相对风险是1.55倍、3个月的相对风险是1.48倍、 6个月的相对风险是1.58倍;超重或者肥胖组:感染1个月后糖尿病的相对风险是2.07倍、3个月是2.00倍、6个月是2.27倍;最后是住院人群:感染1个月后糖尿病的相对风险是3.1倍、3个月是2.74倍、6个月是2.62倍。

这篇研究的结尾还总结了2型糖尿病受新冠影响而风险升高的可能原因:新冠施加的额外代谢压力使得本来就易感的儿童加速了糖尿病的到来,况且感染新冠后,这类人群可能会因为自身免疫的原因导致抗β细胞抗体增加,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另外,新冠能感染人类的胰腺β细胞,如果引发了细胞凋亡,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可能受损

2型糖尿病的症状、病因

除了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增长也很迅速。例如最早共存的例子:瑞典6月份报道的新闻表明,瑞典儿童糖尿病诊断率上升62%,就可能是新冠的原因。文章里提到,瑞典1型糖尿病的增加与新冠疫情同时发生。

今年8月29日发表在《Diabetes Care》上的一篇文章,整体内容可简单理解为:SARS-CoV-2感染对病毒变体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一篇基于N3C数据库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分析了2020年3月1日至2023年4月1日期间,首次诊断为新冠感染的人群与诊断为急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新冠阴性的对照组纳入的群体之前均无糖尿病史。

结论表示,和诊断为急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相比,任何时期诊断为新冠的患者,在诊断后1年内的新发糖尿病风险显著增加

这其中提到了奥密克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总体上和前面的毒株的区别并不大。不过要注意的是,奥密克戎的新现象是存在潜伏期,也就是说和其他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发生糖尿病风险的时间跨度明显更长

其实这些都是老生常谈,该文章最的后一段内容才是更加值得我们普通人了解和学习的:

随着人们对新冠的警觉性降低,上述这些发现尤为重要。证据表明:较温和的病毒变异株的风险仍然在增加,这凸显了我们采取持续措施来预防或减轻、缓解新冠发展事态的必要性

尽管疾病严重程度有所降低,但我们可以持续预期:在当前和未来大流行的浪潮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更高。我们应该部署糖尿病预防干预措施,例如糖尿病预防计划,或者至少应将正式的饮食和活动干预措施,纳入新冠暴露后的护理标准

确实,防止“长新冠”的最好办法肯定是别感染,条件允许下,我们还是尽量做一些防护措施,不过大环境如此,现如今依然能够坚持高强度防护的朋友越来越少。因而退一步讲,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自我身体的变化。

就以糖尿病的症状为例,不要等到血糖指标大幅度高到我们的身体反应很明显了再去检查,那样就很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群在前期根本无意识,等到医院确诊检查出来后,就已经要直接上胰岛素了。

毕竟糖尿病的问题是前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时候大部分人只是口干舌燥或者容易犯困,这种现象可能会误认为是自己太累了没休息好而忽视。其实糖尿病前期到确诊是有一个过程的,只不过新冠的加入让这个过程“加速”了

糖尿病早期症状

在前期,糖尿病最常见的症状可能是空腹血糖还正常,但是餐后两小时的血糖不正常,这正是胰岛素功能受损的表现。但因为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症状并不明显,一般是不易察觉的,等到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症状时已经晚了。

另外,有些人可能会随着单位里的年度体检来观察自己的血糖指标,但常规体检一般是测空腹血糖,不会测餐后的血糖转变。而糖尿病在前期其实是很难真正地知道身体已经出现变化了。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自行进行更为便捷的血糖检测还是需要提上日程的,虽然频繁的“戳手指”需要一定的心理建设,但这也都是为了自身的健康状况着想。

自我血糖监测

而一旦我们发现餐后的血糖值超标,这时就要引起格外的重视,可以去医院找医生做进一步检查,遵医嘱进行机器干预,不用非等到血糖值飙到很高了再干预。毕竟糖尿病是早干预的效果都很好,目前这已经是一种慢性病了,只要积极干预,并不会太影响我们的生活。

但如果是长期不干预,血糖一直处于高位,就可能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其中最危险的急性并发症就是酮症酸中毒,不及时救治甚至会引发神志障碍甚至昏迷。

检测指标都是先于身体症状体现出来,如果前期的身体状况只是表现为耳鸣头晕犯困等症状,很多人可能会先想到挂神经内科检查,其实真正的病因说不定在糖尿病的引发症状上。

而一旦等到这个时候,往往会因为查出来时的血糖已然远超常规标准,医嘱一般都会直接上胰岛素来降血糖了。而且如果就连上述的症状都没有及时就诊检查,等拖延的时间更长,就容易导致酮症酸中毒,那样就更加危险了。

糖尿病若能在早期就积极开展干预举措,是极有可能挽回的。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减肥合理规划的饮食干预,都是应对糖尿病的有效措施。因此,建议大家在平日生活中多多留意自身的健康情况,尤其是家族里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更要对血糖指标格外关注。

糖尿病预防措施

而身体健康的朋友也不妨两三个月进行一次血糖监测,权当是顺便调整自己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毕竟良好的生活模式也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其他各类病症的侵犯,有效提升自我的免疫力,让生活更健康。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