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揭秘:曾控制了中国的八大家族,谁最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03:00 2

摘要: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门阀世家的名字早已超越姓氏本身,成为「权力」的代名词,与王朝兴亡紧密相连。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这句话可以说是刻在了魏晋南北朝历史的骨髓里,道尽了门阀世家对权力的垄断。

当王导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崔浩助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

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门阀世家的名字早已超越姓氏本身,成为「权力」的代名词,与王朝兴亡紧密相连。

察举制被操纵名存实亡,九品中正制强化家世,让世家势力达到巅峰。

许多世家子弟都拜将封侯,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人物,也是天下的实际掌控者。

那么,在这些曾辉煌一时,「一手遮天」的世家大族中,谁的影响力最大呢?

今天我们就从基因研究出发,一起来看看在历史上记载曾控制中国的 8 大家族。

范阳张氏,一个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据《新唐书》记载,其先祖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的张宇。

在魏晋时期,因张平、司空张华、散骑常侍张祎等人而成为名门著姓。唐朝时,更有张柬之、张说、张九龄等宰相辈出。

基因研究得出范阳张氏家族的遗传标记为 O-MF15712,共祖时间 2250 年。

O-MF15712 的人口分布占比图

当前该家族后裔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 0.08%,超 112 万人(这可比部分皇族的后代还多[酷])。

主要集中于河北、辽宁、江苏、湖北等地,与历史上的迁徙轨迹吻合。

赵郡李氏,源自西晋时期的李楷,因避战乱而定居赵郡平棘县(今河北赵县)。

至南北朝时,赵郡李氏家族已十分繁荣,仅在北朝任五品以上官职者就多达 87 人,为北朝士族之冠。

而且与皇族联姻密切,北齐文宣帝皇后李祖娥就出自该家族。

唐朝时,赵郡李氏更是达到了鼎盛,有 17 位族人曾担任宰相,其中李德裕更是「会昌中兴」的关键人物。

现代基因研究发现,赵郡李氏家族形成于 2280 年前,遗传标记为 O-BY48077。

O-MF12819 的人口分布占比图

目前,该家族后裔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地区,其中以河南北部地区的鹤壁、焦作、新乡三市最为高频,能占到当地人口的 1.4%~2.2%。

荥阳郑氏,起源于东汉初年的郑兴,以儒学传家,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大族。

北魏时期,通过和陇西李氏等望族的联姻,郑羲等人的逐渐显贵,荥阳郑氏跻身名门望族之列。

唐朝时,更是有 12 位宰相出自其族,是唯一留居祖地的「五姓七望」

这个我们前两天讲到过,有兴趣可以去主页了解一下,这边就不详细讲解了。

O-MF12462 的人口分布占比图

目前基因得出该家族的遗传标记为 O-MF12462,后裔主要分布于河南地区,大约占到全国男性人口的 0.02%,其中仍然姓郑的人口约占 19.05%。

河南作为古代四战之地,人口保存极其困难,作为一支发展于河南地区的古代家族,如今仍有 0.02% 的人口占比,可见当年家族有多繁盛。

博陵崔氏,西汉时期便已定居涿郡安平县(今河北安平县),是北方历史悠久的望族之一。

东汉时期,崔骃、崔瑗、崔寔三代以文章闻名,隋唐时与清河崔氏并称「崔卢」,是「五姓七望」之一。

其家族基因遗传标记为 O-Y82845,形成于 2160 年前的西汉中期,对应侍御史崔朝时期。

O-Y82845 的人口分布占比图

当前后裔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约占全国男性人口的 0.05%,分布与历史上向两京迁徙的轨迹一致,展现了北方望族的强大影响力。

琅琊王氏,相比之前的家族,这个应该有不少人都认识,毕竟他可是被誉为「中华第一豪族」的世家大族。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就已达到了鼎盛,有「王与马,共天下」一说。

其中王导调和矛盾、王敦掌兵权,王羲之父子更是开创书法新境界,《兰亭集序》成千古绝唱,可以说是政治、军事、文化「齐开花」。

琅琊王氏代表人物

O-MF23934 的树形图

目前家族基因遗传标记疑似 O-MF23934,形成于 2310 年前,早期分支在北方,下游 O-MF23402 分布在江南,对应「永嘉南渡」的迁徙。

清河崔氏,起源于汉末三国时期的崔琰、崔林等人,长期以来都处于北方政治集团核心,是北方第一流的望族。

北魏时崔浩位高权重,隋唐时为「五姓七望」之一,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并称「崔卢」,出宰相十余人,在民间有极高的声望。

其基因遗传标记为 O-MF8079,形成于 2030 年前的东汉魏晋时期。

O-MF8079 的人口分布占比图

当前后裔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市,大约占全国人口的 0.08%,基因爆发期与家族在北魏的鼎盛期吻合,见证了北方第一流望族的兴衰。

前面讲了 6 个世家大族了,都很牛,但要说影响力最大的,还得是并列第一的这两个家族——太原王氏和陇西李氏。

毕竟「天下王氏出太原,天下李氏出陇西」的嘛[狗头]

首先是太原王氏,其实严格来说,太原王氏很早就是一个聚合性概念:

即包含了晋阳王氏和祁县王氏等太原郡周边的所有王姓家族,他们彼此不一定是同宗关系,也就不存在有一个共祖,因此在基因上也就应该不止一个太原王氏。

C-MF131598 的人口分布占比图

目前通过基因研究,我们发现了太原王氏其中一支:祁县王氏,东汉末年的司徒王允就来自这个家族。

该家族的遗传标记为 C-MF131598,主要集中于山西省,约占中国男性人口的 0.03%。

陇西李氏在后世谱谍中往往从西汉李广家族开始追溯,将北魏时期的李宝家族与后来的李唐王朝串成了完整的一条传承线。

但在史学界,该说法一直颇有质疑。

不过也因此,陇西李氏在唐朝地位非常高,其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唐《姓氏谱》记载:

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

基于这种情况,目前基因方面对陇西李氏的研究也有诸多难点。

之前「23 魔方」曾推测华北李氏家族(遗传标记 O-Y29876)可能就对应北魏李宝家族,但仍缺乏决定性的结论,因此可以观望一下。

O-Y29876 的人口分布占比图

目前,该家族如今在我国人口的占比约为 0.10%,是基因上发现的人口规模最大的李氏家族之一。

家族后裔在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华北各省市,其中依然姓李的后裔占比为 27.44%。

赵郡李氏的政治联姻、琅琊王氏的政治、军事、文化「齐开花」、太原王和、陇西李氏的聚合性影响......这些都在基因上得到了一定印证。

尽管「上品无寒门」的时代早已远去,「五姓七望」的辉煌已成历史,但这些曾站在权力金字塔顶端的家族,以另一种方式「活」到了今天:

他们的基因仍在 14 亿中国人中占据 0.02% 到 0.08% 的比例——这意味着每 1000 个中国男性中,就有 2 到 8 人携带着千年前士族的遗传标记。

这样看来,历史上曾控制中国的 8 大家族,现在的影响力也不小呢。

参考文献:

[1]《姓氏谱》

[2]《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