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烟台和下辖的6个县市,都改回古代的名字,谁的名字最好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20:20 2

摘要:谁能想到,咱们现在挂在嘴边的“烟台”,本来叫的是“之罘”——四个轻轻一念,就像春天里风吹过海边的青草。可你要说霸气,那名字还真得细细琢磨,有时候一个地名,是一段隐在岁月里的故事,是山海间晦涩难明的叹息。

谁能想到,咱们现在挂在嘴边的“烟台”,本来叫的是“之罘”——四个轻轻一念,就像春天里风吹过海边的青草。可你要说霸气,那名字还真得细细琢磨,有时候一个地名,是一段隐在岁月里的故事,是山海间晦涩难明的叹息。

细说烟台,咱们现在觉得它已经挺老,哪想到这地界从头到脚沾满了历史的灰。明朝时,为了防着倭寇打劫,洪武爷派人在海边设了奇山守御千户所,“战时调兵,平时歇着”,附近还筑了专门点狼烟的墩台,那炮火狼烟一冒,“烟台”二字就这么给烧出来了。可是真要掀开老底——更往前,到了夏商,东夷族就在这片芝罘湾上扎过都,头顶风都是古老的。那名字“之罘”,读出来有点像一串海浪,柔软、悠长,很不像后来那个带着点火药味的“烟台”。

到了两汉、魏晋,烟台化在了东莱郡的那堆行政归属里,唐宋呢,编进了登州、莱州的地盘。元朝起又归了宁海州,明清时还得看登州府的脸色。等到清末烟台被划成了通商口岸,东海关一建,登莱一带的中心慢慢地,也从登州飘到了烟台。后来城里人多了,闹市新开,成了“三大城市”之一。你要寻踪,真有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思。所以改回原名,“之罘”,听着就像一段被浪潮盖着的小历史,藏着点文人的诗气。

闲话少说,咱再说说芝罘。要不是历史迷多,谁会管芝罘这俩字?芝罘,本就是一小片海边,早年叫作“之罘”,有的写成“转附”,挺有点绕口,却也耐人寻味。秦始皇东巡时爬到这里,立了石碑歌颂大秦的威风。但大多数日子,这儿不过是海风把岁月刮得沙哑,商贩、渔家,土生土长地过着不起眼的日子。

往南捎两步,有莱山区。说起来,这“莱山”是新名字。九十年代初,牟平、芝罘拆出来一块地儿,拼了拼,才有了莱山区。名字听着像是什么古山大川,其实好大一块土地,原来只是家家户户种地,平平淡淡。那时要是问老人,这地叫什么?“来山”,哦,来就来了,淡得跟白水一样。

说到老莱山区时,别忘了福山。春秋时,这里给了流亡的牟子国短暂栖息。田齐赶姜齐下台时,也把福山当过赏赐,却很快又反悔,把人丢岛上去。历史上的福山一重又一重——秦汉叫腄县。腄,唸着有点别扭,好像嘴巴里没舌头。东汉没多久,这名字就没了影。唐朝倒是有了“清阳”,后来又换成福山,名字飘忽得很。金朝时,西福山的名字才算定下来,直到八十年代才有了福山区这个新身份。要说腄县,冷门得能把人吓一愣,听着像是刚打井里冒出来的名儿。

再往东,这边有牟平。古时齐鲁分野,这叫嵎夷的地方,尧舜之时就有部落生活,不消说了。后来买卖割让变多,莱国、齐国轮着统领。两汉置东牟县,西晋就拿去并给了文登,唐高宗那年又分出来叫牟平县,说这儿靠着牟山,地势平缓,干脆叫牟山之阳为平地。明清仍归宁海州管着,民国才又换回“牟平”,说到底“东牟”的老名字,劲道足点,比牟平成熟多了。

可要说仙气,“蓬莱”这俩字不服都不行。最早是汉武帝东巡,站在城楼上望远海的蓬莱山,那会儿烟霞缭绕,汉武帝瞅见了,索性在岸边建座城,这地儿就叫“蓬莱”。后来成了登州的治所,日子越过越红火,还把长岛也划进来管了。宋元、明清时期都是一等一的大县,名字里全是传说。

回头再说龙口。现在谁还知道它以前叫黄县?春秋时这块地方哪是今天的“小地方”,它是能把齐国吓得跑路的莱国首都。后来鱼盐水田繁荣得很,两军攻防好几百年,最后还是被齐国吞了。东汉时它是东莱郡治所,唐以后归登州,后来龙口墩一建,镇子才有了名气。民国设了特区、建了市,拖拖拉拉到八十年代才定型。黄县这名字,简简单单,却藏了满肚子的风霜。

别忘了莱阳。昔年齐把莱国收了,首选中央的莱阳建新城,方便统辖胶东。两汉时,各县分布,最后只剩下昌阳在地图上站着,可惜唐代一场大水把城淹了,迁县治到了现在,后来还因避帝王之讳,从昌阳改成了莱阳。名字变得快,可莱山之阳的影子一直在,谁能说清楚,昌阳也好,莱阳也罢,到底哪个更有味道?

莱州,商朝时可是莱国都城。后被齐国夺了,是齐国名将田单的封地,史书说这肉山人海,“万户之邑”不撒谎。西汉叫掖县,到了隋唐便成了莱州,不声不响,却是当时横跨黄渤海两岸的大府。即便如此,“掖县”这俩字干净利落,泛着点刀痕。

再有个稀罕地——招远。春秋归属齐国东郡,秦汉交替里做曲成县治所。南北朝,每隔两步划一次地,哪年入黄县了玉,人就忘记了老名。金朝才叫招远,明清归登州府。曲成,这名字乍一听柔和,像歌里转了弯的曲子,但骨子里还有点“曲折、成事”的意味。

人们最容易忘掉的,是栖霞。这里从古至今几乎都靠着蓬莱,直到金朝才有了栖霞县,名字美得没边——“日晓,辄有丹霞流宕”。栖霞老庄园,现在还在,空气里似乎还残着隐士和地主的余韵。

海阳呢,西汉时叫长广、昌阳,明清又有个大嵩卫,雍正年间定名海阳县,老百姓打地雷战那会儿,这地名也算上了光荣榜。真要说近乎诗意,得属“观阳”——观天望山阳,哪一寸不藏生活的底色?

说来,咱们总说改回老名好,其实有几座城,名字听着像梦,有几处却像石头,拎起来就有力气。“之罘”温柔缠绵,“掖县”刚硬中带点锋芒,“蓬莱”是仙,是飘渺,是那些年帝王朝东看海的期待。人世如斯,地名变迁里,藏着权力、温情、土地和信仰。老名留给回忆,新名落在烟火生活里,到底哪种好,谁说得清?

也许你路过海边,听见风里有人念“之罘”,那时候,“烟台”就又成了一个关于家、关于往昔的谜。留一点念想,如同打开家乡的老信封,里头都是未完的话——等着咱们慢慢解开。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