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六二九年,北京城的冬日阴冷彻骨,风刮过东华门时带着粜米的呛味,还夹杂群鸦划破长空的绝响!城墙之外,神机营的铁骑高耸火铳,队列森然,看起来像极了刚出炉的新器。每个人脸上是一样的死板,从军令如山到毫无波澜,这支军队本该无坚不摧。可真相呢?气势这回事,从来比实打实
一六二九年,北京城的冬日阴冷彻骨,风刮过东华门时带着粜米的呛味,还夹杂群鸦划破长空的绝响!城墙之外,神机营的铁骑高耸火铳,队列森然,看起来像极了刚出炉的新器。每个人脸上是一样的死板,从军令如山到毫无波澜,这支军队本该无坚不摧。可真相呢?气势这回事,从来比实打实的武器要凶猛得多?谁能说得清。
神机营最早扎根于明初。朱棣北伐,倚仗火器称雄,但是谁想到后来的明军被蒙古破得七零八落,倒像是纸糊的长城。书里没写,当年神机营铁炮一声令下,蒙古大军也得愿赌服输。可再往下说,明末炎凉,人心浮动,火器反倒成了稀罕物。朝廷奏报里,大都说弹药不够,营中断炊。老百姓背地里议论,这一来一去差了多少气数?
徐光启,这个人头发稀疏,眼里藏光——他不光写过《农政全书》,还在造大炮上翻了筋斗。他招来的意大利人利玛窦和汤若望,说是传授西法火炮,却成了御前“西器局”的把头。多新鲜?可光靠新铁炮就能消灾吗?祟祟的议政大臣早看不顺眼,“西洋之器,所费不赀,能忘本土吗?”徐光启想过,不服就上奏,结果一纸诏书下来,改革停滞。火炮响声大,阻力更大,几场事故一闹,老兵们反倒怀念旧弩和柳叶刀。
不说玄虚,明末农民起义卷地风,李自成、张献忠这些名字,如同横祸摆在那儿。神机营这点火枪、鸟铳,打打草寇倒还行,真撞上广渠门的大军,火炮哑了火,炸膛的年头也不少。兵部尚书哭着奏报,“火器帮助有限,人心散漫!”奇怪了,明明徐光启拼了命发明新式阵型——什么十字阵、车营、旁门炮,却好似推不动这台破旧大车。神机营精锐归精锐,守个城头还稳,调去乡野剿乱,士卒不识农田泥泞,一脚踩空,打成一盘散沙!
你看,制度也不顶事。财政捉襟见肘,粮饷常拖欠,连夜送来的硝药,拆包一看,是掺水劣品。营中领兵的,原本多有中下层世家子弟,到了崇祯年间,只剩几张老脸扒拉着老底子。追问下去,怎么神机营外强中干?有人说是技术落后,也有人说是制度烂透。好像也都不是,明初的威风罩不住明末的寒碜。西洋火炮落地打水漂,内忧外患像潮水,火器光芒被狗血蒙了。
徐光启的日子其实比史书写得还难。他既想造火炮强国,也怕改革杀头。郑重其事写书,但大半年后人去楼空,纸上日月调个头。历史总把他的“变法”说成无疾而终,其实是被体制碾成渣。一边是看着先进西器过江,一边却被坛子里护旧派咬得不放。技术哪有错?没有人运得了,技艺再高没人用——可是说到底,是不是天命有亏?这话细想,不太中听。
蒙古铁骑寒风中疾驰,神机营铁炮还剩几尊没锈。北方边军缺粮,边地爆发兵变,长城火铳队三五成群。都说火器时代到了,为什么明军还是一触即溃?难道真不如元朝弓马?再说,农民军也会抢火器,改制新铳,南京老营打得西江都翻江倒海。怎么神机营反而守不住最后长安?是不是火器本身没那么神?这一点,很多历史书一笔带过。谁也不肯承认,手里有火绳铳,还要靠士气拼命。
说神机营一败涂地,说他们躲不过时代大潮,或许有点狠。可真等着他们守京城,弹尽粮绝,鞭炮声里空城计上演。历史其实有时挺荒诞:同样的几尊炮,打蒙古管用,打李闯就失灵。不少武备志唱衰军器,说“旧法不可为新用”,谁也没敢写是人心垮塌。徐光启病榻前自嘲,“大势已去”。这话有点偏激。他更该问一句,为什么没人为神机营亮四百年刀光?
复杂的社会动荡里,神机营的地位一杀到底,做不了救世主。朝廷要指望火器抵天灾人祸,农民军又快又狠,两头都结仇。偶有小胜,只看见一两个天才勉强撑场。剩下的都是“谁也不服谁”。财政崩溃,后备兵源枯竭,内耗没停过。可偏偏又有人说,守卫紫禁城非神机营不可,这么讲也有点牵强?
西方新技术走进北京,利玛窦讲“以炮制敌”,汤若望修理大钟楼。皇帝迷信天主教里的天员学理,转眼又以“妖言惑众”问罪大臣。明末那个巨变的世界,看似热闹,其实处处掣肘!新器老兵闹别扭,朝堂与廊庙总犹豫不定,不敢全盘抛舍过去。很讽刺,大家都信武器能救国,却没有人相信手握武器的人能担当。
数据不会骗人。万历四十八年,神机营额定一万二千人,实到兵员不到三成。朝廷催饷只能凭公文画饼充饥,少数新铳分配到城门守备,很多士兵甚至自掏腰包修缮火铳。对外宣称“军容壮盛”,实际上连夜跑兵,不少人转头做了流寇。一队神机兵白天是勇士,晚上在庙宇里赌钱喝酒——这叫“守卫京师”?而且火器真的解决不了大部分内部矛盾。
是不是该把锅都甩给腐败?说不上来。朝廷再烂,也撑了几十年。火器再新,也没能挽回败局。说到底,就是有人觉得东西来的太快、太烫手。但也不是人人横挑鼻子竖挑眼。神机营的工匠还在努力加班,想要“以器救国”。有些记载,说当时清军南下,见了明制火炮也忌惮三分。可惜大局已坏,悲剧情节藏不住一个个败笔。
有趣,史家一直争议火器到底改变没改变大势。有人说对明末而言,新火炮只是短暂闪光,终究尘埃归平。也有人偏偏认定:哪怕制度腐朽,只要有“枪杆子”,就能拔云见日。这种说法里,神机营又成了替罪羔羊。令人疑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有人说神机营英勇,也有人说他们软弱;有人觉得技术创新救不了乱世,另一派还在大谈西方输入有多划算。有时候,这些观点像唱反调,但历史里最不缺的就是自相矛盾。谁又有权定义荣光和衰落?
仔细想想,神机营不过是那个年代一群有火器的兵。地势变了、人心散了、财政黄了、朝廷垮塌了,什么“军事辉煌”都只能写在翰林院硬邦邦的史稿里。
谁还记得,徐光启夜里坐在火药堆前自言自语,把炮弹抛向乌云密布的紫禁城?风声雨声火药味,最终都和历史搅成一锅咸汤。用西器护国不是错,但若没人热血沸腾地用它,结果如何?
细看历史,辉煌也好,衰落也罢——神机营留给后人的印象,大抵是一声叹息与一缕硝烟。没有终极答案,不值得纠结太多,所有故事到头来都只是岁月在水面荡开的涟漪,谁都拦不住它散开。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