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祥苓:《智取威虎山》的神来之笔,还得数毛主席改的那两处唱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07 05:59 2

摘要:说起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绝对算得上顶流中的顶流。现在五六十岁的人,谁不会哼两句"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就说那场黑话对白,座山雕刚甩出"天王盖地虎",杨子荣张口就接"宝塔镇河妖",俩人你来我往,最后那句"防冷涂的蜡"接"早防你这一手",活脱脱就是江湖暗号

说起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绝对算得上顶流中的顶流。现在五六十岁的人,谁不会哼两句"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就说那场黑话对白,座山雕刚甩出"天王盖地虎",杨子荣张口就接"宝塔镇河妖",俩人你来我往,最后那句"防冷涂的蜡"接"早防你这一手",活脱脱就是江湖暗号教科书。这戏当年火到什么程度?八个样板戏排座次,它永远压轴出场,电影版拷贝印得比粮票还多,全国公社生产队露天电影放得最多的就是它。

八大样板戏的排片也有讲究。《智取威虎山》打头阵,接着是《红灯记》《沙家浜》,这个顺序暗合"武装斗争"到"地下工作"的革命史观。但要说艺术成就,还是《智》戏最接地气。别的样板戏动不动就唱"高举红旗",它偏用"甘洒热血写春秋"这种江湖味儿唱词,听得老百姓直呼过瘾。就连座山雕那帮土匪的造型都透着讲究,八大金刚穿貂戴皮帽,活脱脱东北胡子真实写照,比后来那些脸谱化反派强多了。

要说这戏的灵魂,还得数童祥苓演的杨子荣。老爷子1935年生在天津,本名童福苓,家里五个兄弟姐妹个个会唱戏。他爹童汉侠年轻时玩话剧,后来改行当律师,愣是把客厅改成了排戏场。每到周末,童家就跟开堂会似的,二哥童寿苓唱小生,四姐童芷苓扮花旦,连厨娘都能来段《苏三起解》。八岁那年,童福苓正式改名童祥苓拜入梨园,每天天不亮就吊嗓子。老北京戏迷都记得,前门广和楼有个娃娃,唱《空城计》能把"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唱出老辣味儿,那就是十四五岁的童祥苓。

后来童家搬到了上海滩,童家班住在霞飞路石库门里。二楼亭子间摆着四姐童芷苓的戏服箱子,打开来满屋生辉——点翠头面、苏绣斗篷、镶水钻的厚底靴,看得小祥苓眼都直了。每天天蒙蒙亮,弄堂里就响起他吊嗓子的声音,"一马离了西凉界"的余派唱腔,把对面永安公司的小开都吵得直嘟囔:"这北平来的小囡,喉咙比电车喇叭还响!"当时上海京剧界讲究"京朝派"和"海派"之分,童祥苓跟着钱宝森学《战太平》,老先生教他走台步要"脚底板粘胶水",说海派武戏讲究落地生根,跟京派凌空飞燕的路数大不相同。

要说学戏的疯狂劲儿,现在演员根本没法比。1952年童祥苓追着李世可学《搜孤救孤》,正赶上三伏天,他裹着棉袄在练功房唱"白虎大堂奉了命",汗珠子把水衣都浸透了。有次张伯驹来上海,他凌晨四点蹲在和平饭店门口等着请教,门童还以为是要饭的。这位"民国四公子"之一穿着丝绸睡衣给他比划余派"提溜劲",说杨宝森的"一轮明月"得唱出冰糖葫芦的脆劲儿,这话让童祥苓琢磨了整整半个月。

拜师马连良那场戏更有意思。1955年马老板从香港回来,童祥苓在锦江饭店摆了三十六道本帮菜的拜师宴。结果马连良筷子没动几下,当场考他《借东风》的"导板头",童祥苓张嘴就唱"天堑上风云会虎跃龙骧",最后一个"骧"字拖了十八拍不带喘的。马老板乐得直拍大腿:"这小子嗓子比王又宸还冲!"转头就把自己的私房戏本《楚宫恨》传给了他,里头密密麻麻都是改良唱腔的批注。

1965年排《智取威虎山》时,童祥苓刚过而立之年。为了演活剿匪英雄,他跟着解放军进长白山体验生活,跟战士学骑马打枪,跟老乡学土匪黑话。有次在零下30度的雪地里排练,他愣是穿着单衣完成十八个旋子,落地时眉毛都结了冰碴子。最绝的是"打虎上山"那段戏,原本唱词就四句,他非要加进武生趟马的身段。导演说这不符合现实,他脖子一梗:"杨子荣是孤胆英雄,就得有股子英雄的范儿!"后来这段戏成了经典,每次演到"气冲霄汉"那句,台下准保炸了锅似的叫好。

要说这戏为啥能火遍全国,除了童祥苓的神演技,还得佩服编剧的匠心。原著《林海雪原》里杨子荣就是个普通侦查员,样板戏里愣是给他加了"深山问苦"、"计送情报"这些高光戏份。特别是跟常宝父女对戏那段,童祥苓设计了个扶老携幼的动作,把军爱民的情分演得比真金还真。当年不少观众看完电影,真以为杨子荣就是童祥苓本名,写信都管他叫"杨排长"。

童祥苓这辈子跟杨子荣算是绑定了。特殊时期过后,别的样板戏演员忙着转型,他却守着这出戏演到退休。1993年香港演出,六十岁的他照样能唱全本,那段黑话对白一个字不差。有次在上海逸夫舞台返场,观众起哄要他再来段"打虎上山",老爷子把中山装一脱,露出里面的戏服,当场来了个鹞子翻身,惊得满堂喝彩。如今京剧界提起"杨子荣",还是那句老话:"童祥苓之后,再无剿匪英雄"。

这戏的影响早就超出舞台。东北农村至今保留着"百鸡宴"习俗,其实就是学戏里座山雕过寿的排场。北京胡同里的老头们下棋,将军时非得喊句"我看你分明是许旅长的人",逗得旁观者直乐。更别说那句"今日痛饮庆功酒",早就成了婚宴酒席的保留曲目,喝高了的爷们儿搂着脖子就能来段合唱。

《智取威虎山》这出戏的诞生颇为曲折。1963年曲波的小说刚改成京剧那会儿,杨子荣还是个配角,李仲林演的版本满台翻跟斗,观众都说像《三岔口》剿匪版。导演第一次审查时就黑了脸:"这是革命战士还是梁山好汉?"童祥苓接手后,把杨子荣的"打虎上山"改成先唱后打,那句"气冲霄汉"的拖腔设计,其实是借鉴了马连良《赵氏孤儿》里的"老程婴提笔泪难忍"。

童祥苓塑造杨子荣可下了血本。为了学土匪黑话,他跑到提篮桥监狱跟关押的国民党特务唠嗑,把"蘑菇溜哪路"说得比真胡子还地道。排"打进匪窟"那场戏,他设计了个用马鞭挑灭油灯的动作,结果劲使大了把灯泡打碎,玻璃碴子崩了一脸。后来这招保留下来,每次演到这儿观众都叫好,其实他右手虎口到现在还有道疤。

《智取威虎山》的服装道具藏着不少彩蛋。杨子荣那件羊皮大氅,其实是童祥苓拿自己工资添置的——公家配的戏服不够厚,他自费买了真羊皮,在零下二十度的外景地拍戏时,这件衣裳救了大伙的急,后来成了剧组御寒"传家宝"。座山雕的虎皮椅也不是道具,是从东北大户人家借来的真虎皮,吓得演匪徒的演员们不敢坐实,生怕被当成"封建余孽"。

电影拍摄更是状况百出。在长白山取景时,零下四十度摄影机润滑油都冻住了,童祥苓裹着军大衣唱"迎来春色换人间",唱完发现假胡子结冰粘在脸上,扯下来带掉层皮。有场滑雪追击戏,他摔进雪坑被埋了五分钟,救出来时还在哼"除夕夜全山寨灯火一片"。这些玩命镜头现在看依然震撼,当年可都是实打实的真功夫。

样板戏挑演员,那叫一个严苛。童祥苓能拿下杨子荣这个角色,可不是光靠嗓子亮堂——当年试镜的角儿排成长队,个个都是文武双全的主儿。最后选中他,全凭那股子"虎劲儿",用导演的话说:"往台上一戳,活脱脱就是剿匪英雄从书里蹦出来了!"为了这出戏,童祥苓在长白山雪窝子里摸爬滚打三个月,跟土匪后代学黑话,跟猎户学打枪,愣是把京剧程式化表演揉进现代戏里。就说那套"马舞"身段吧,明明是传统戏里的趟马功夫,被他改良成策马扬鞭的剿匪动作,每个转身都带着雪粒子飞溅的劲儿。

要说神来之笔,还得数毛主席改的那两处唱词。老人家第二次看戏时,拿铅笔在剧本上勾勾画画,"春天换人间"改成"春色","整行装"改成"整戎装"。别小看这两个字的变化,"春色"比"春天"多了层诗情画意,戎装更是点出军人身份。童祥苓后来回忆:"接到修改通知时正在卸妆,激动得把油彩抹得到处都是,这改动能顶三年功夫!"

眼瞅着童祥苓长成大小伙子,家里长辈急得跟什么似的——梨园行讲究"成家立业",马连良都催了好几回:"祥苓再不娶媳妇,我孙女儿可要抢亲了!"说来也巧,张南云姐夫跟童老爷子在广和楼听戏遇上,三杯二锅头下肚就把亲事说定了。童家大姐翻出当年在大合的合影,指着扎小辫的姑娘直乐:"这不就是咱祥苓老念叨的'妹妹'嘛!"

马连良这回出奇地好说话,大手一挥给童祥苓放了三天假。从上海到鞍山的火车上,童祥苓把张南云这些年演的戏报背得滚瓜烂熟,连她《梁祝》里摔的那个"僵尸倒"是左腿先着地都门儿清。到了鞍山剧场,好家伙!满场的"张南云"灯牌晃得人眼花,童祥苓猫在最后一排,看台上祝英台水袖翻飞,心里直打鼓:"这哪是相亲,分明是来砸场子的!"

散戏后的后台比台上还精彩。张南云卸着妆从镜子里偷瞄,童祥苓杵在门框边跟个桩子似的,憋了半天蹦出句:"你那'哭坟'的跪步,膝盖得垫块棉垫子。"说着还真从兜里掏出俩护膝,说是马连良亲传的护膝秘方。夜风里的虹桥见证了两人的局促,童祥苓讲戏时口若悬河,这会儿倒成了锯嘴葫芦。最后还是张南云噗嗤一笑:"当年追着要给我改戏,现在哑巴啦?"

婚礼办得那叫一个风光,京津沪的名角儿来了大半。马连良亲自当证婚人,非要小两口唱段《红娘》里的"佳期颂",急得童祥苓直告饶:"师父,这出我可没学过啊!"最后还是张南云救场,现编了段《虹桥定情》的西皮流水,把满堂宾客逗得前仰后合。洞房花烛夜,俩戏疯子不数红包改数戏票——这些年互相看过的戏码,攒起来都能出本《恋爱戏考》了。

特殊时期过后,这对梨园侠侣更是把日子过成了连台本戏。排《甲午海战》那阵儿,童祥苓天天在家比划水战身段,把客厅当甲板,茶几当炮台。张南云端着药碗追着喂:"邓大人,该吃药了!"转头自己排《诓妻嫁妹》时,童祥苓蹲在侧幕条当人肉提词器,有回入戏太深直接把台词喊出了声,害得台上笑场。最绝的是电视台拍《他们的星期天》,导演让即兴发挥,俩人愣是把《坐宫》对唱改成了厨房版:"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炝锅的葱花它焦了一半~"

去年张南云摔伤胳膊那会儿,童祥苓推了所有演出在家当全职护工。早上六点准时开嗓吊嗓子,说是"声波理疗",下午捧着剧本念台词,美其名曰"精神按摩"。有戏迷上门探望,撞见童祥苓正给媳妇画眉,还振振有词:"杨宗保当年就这么给穆桂英画的!"逗得张南云直拿团扇敲他:"老不正经的,我这演的是俞素秋又不是刀马旦!"

俩老艺术家遛弯都带着戏味儿。童祥苓总爱在虹桥上来段"当年定情在此桥",张南云就接"老没正经让人笑"。路过的年轻人当是街头表演,哪知道这比台上更真的恩爱,早就唱了半个多世纪。有回京剧院的年轻人请教婚姻秘诀,张南云指指童祥苓:"找对象得跟对戏似的,他甩腔你接韵,慢了快了都得挨板子。"童祥苓补刀:"关键是捧哏得找好,要不天天《三岔口》可受不了!"

台前威风八面的杨子荣,幕后却是药罐子不离身。那年巡演到成都,童祥苓在火车上突发急性肠炎,上吐下泻折腾得脸比戏妆还白。列车长急得要中途停车送医,他咬着牙拒绝:"票都卖出去了,我就是爬也要爬到台上!"到了宾馆边打吊针边背词,第二天愣是撑着演全本《群借华》,诸葛亮、鲁肃、关羽三个角色轮着扮,下场时戏服都能拧出水来。最绝的是他瞒着媳妇张南云,电话里装得中气十足,结果被细心的妻子从呼吸声里听出破绽:"老童你别糊弄我,是不是又犯老毛病了?"

这对梨园夫妻的恩爱劲儿,搁现在也少有。童祥苓每换演出地,头件事就是在宾馆摆上媳妇照片,跟供菩萨似的早晚"请安"。有回在昆明,长途电话费超标惊动剧团会计,他自掏腰包补钱时还乐:"这叫情感专线,比国际长途还金贵!"张南云去年排新戏摔断胳膊,童祥苓巡演间隙逮着空就研究膏药,把云南白药、沈阳红药挨个试遍,最后发现还是老婆亲手熬的草药包最管用。

晚年开了个小饭店

延安路上的"小童餐饮部"门脸不大,夹在奢侈品店中间像个灰扑扑的戏台子。每天早晨六点,童先生准点推开门板,门口早排着几个晨练回来的老戏迷:"童老板,今朝阳春面里多撒点葱花伐?"老爷子系着围裙边下面边哼《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锅里的蒸汽混着唱腔飘出店外,引得路过的白领都忍不住探头张望。

别看这店小,里头可藏着乾坤。收银台后头挂着《智取威虎山》的剧照,杨子荣的虎皮帽下压着菜单,翻开来头牌菜就叫"打虎上山红烧肉"。童家大儿子颠勺的架势跟耍花枪似的,有回电视台来拍纪录片,愣是把炒青菜拍出了"鹞子翻身"的架势。厨房墙上钉着童先生手写的《厨房守则》:"火候如板眼,食材似行头,三鲜汤要唱西皮流水,炒时蔬需走圆场步"。

街坊四邻把这当自家食堂。隔壁弄堂的吴阿姨每天送完孙子就来帮忙剥毛豆,菜场卖鱼的老张总把最新鲜的鲈鱼留着:"童老板的'贵妃鱼片'可是咱延安路一绝!"有回姜文来吃饭,正赶上童先生教小孙子唱"今日痛饮庆功酒",硬是加了三个菜听完全场。最绝的是对面写字楼里的日本客商,天天来吃小馄饨,半年下来竟学会了《红灯记》选段,年会表演时惊呆全场。

说起开店缘由,童先生给客人添茶时总爱念叨:"当年咱在台上唱'穿林海跨雪原',哪晓得退休了还得'跨市场经济'"。大儿子原先跟着剧团跑龙套,下岗那会儿连煤气灶都不会开。有次把糖当盐撒了,被老爷子拿着锅铲追着满店跑:"唱戏荒腔走板要挨喝倒彩,做饭乱放调料要出人命的!"如今大儿子练就了"听声辨火候"的绝活——二楼包间客人咳嗽两声,他立马能端出润肺的雪梨汤。

小店成了梨园行的情报站。柜台上常年摆着戏票代订簿,票友在这交换梅兰芳唱片,剧作家来这偷听市井对话找灵感。有回童先生正给客人讲《群借华》的袍带功夫,转头看见小儿子在教外卖小哥用丹田气喊"外卖到啦",乐得差点打翻醋瓶:"这嗓门,唱花脸都不用戴髯口!"最暖心的是那些默默关照的老顾客,总有人吃完偷偷在碗底压个红包,写着"给童老师买润喉糖"。

童先生教孩子做生意比教戏还严。收银台贴着"三不原则":不卖隔夜菜、不宰外地客、不短斤缺两。有次大儿子想学网红店搞"饥饿营销",被他拿擀面杖敲桌子:"戏园子讲究'一棵菜'精神,饭店更要讲良心!"

小店二楼藏着个迷你"京剧博物馆"。玻璃柜里摆着童先生的厚底靴,墙上钉着马连良亲笔题字的菜单,角落里堆着票友送的泥人张脸谱。最珍贵的是一本油渍斑斑的留言簿,上面有食客画的Q版杨子荣,有留学生写的"谢谢麻婆豆腐让我学会中文",还有姜文龙飞凤舞的题字:"此处酒肉穿肠过,戏魂心中留"。

来源:回味旧时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