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懂中国4000年!100个经典历史故事,每个都藏着华夏密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22:40 1

摘要:从开天辟地的神话到近代觉醒的开端,中国历史长河中沉淀了无数震撼人心的故事。它们是文明的印记,是精神的传承,今天用100个鲜活片段,带您重温那些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经典瞬间。

从开天辟地的神话到近代觉醒的开端,中国历史长河中沉淀了无数震撼人心的故事。它们是文明的印记,是精神的传承,今天用100个鲜活片段,带您重温那些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经典瞬间。

1. 盘古开天(上古神话):混沌之中,巨人盘古手持巨斧劈开天地,头顶天、脚踏地,最终身躯化作山川湖海,才有了华夏生存的世界,是中国人心中最古老的创世传说。

2. 女娲造人(上古神话):女娲娘娘用黄河之土揉捏人形,赋予其生命,让大地有了人类踪迹;后来天塌地陷,她又炼五色石补天,救万民于水火,是中华民族的“创世母亲”。

3. 伏羲画卦(上古神话):伏羲观察天地万物,从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中悟出规律,画出八卦图,这不仅是《易经》的源头,更成为古人认识世界、预测变化的智慧工具。

4. 神农尝百草(上古传说):为解百姓病痛、寻可食之粮,神农亲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最终找到五谷和草药,被尊为农业始祖与医药之神,他的牺牲精神至今让人敬佩。

5. 黄帝战蚩尤(约前26世纪):华夏部落首领黄帝,与南方蚩尤部落展开涿鹿大战,蚩尤请来风雨相助,黄帝借指南车辨方向、破阵法,最终获胜,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

6. 大禹治水(约前21世纪):洪水泛滥多年,大禹接替父亲治水,放弃“堵截”改用“疏导”,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三年终于平息水患,也因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开启夏朝。

7. 商汤灭夏(约前1600年):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残暴无道,百姓怨声载道,商部落首领汤率诸侯起兵,在鸣条之战击败夏军,建立商朝,开启了“商汤革命”的历史篇章。

8. 伊尹辅商(商朝初期):伊尹本是厨师,却凭借治国之才被商汤重用,不仅辅佐汤灭夏,还在商王太甲昏庸时“放太甲于桐宫”,待其醒悟后归还王位,成为千古贤相的典范。

9. 武王伐纣(约前1046年):商纣王沉溺酒色、残害忠良,周武王姬发顺应民心,率周军与诸侯联军在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纣王自焚而亡,周朝就此建立。

10. 周公摄政(西周初期):周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旦代为执政,他制定礼乐制度、划分宗法等级,规范国家秩序,还营建洛邑,为周朝数百年的稳定奠定了根基。

11. 管仲相齐(春秋初期):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曾射过自己的管仲为相,管仲推行“尊王攘夷”策略,改革内政、发展经济,让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12. 曹刿论战(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中,平民曹刿主动献策,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战理念,帮助鲁国以弱胜强,击败强大的齐国,留下经典战术案例。

13. 晋楚城濮之战(前632年):晋文公重耳曾受楚国恩惠,战前承诺“退避三舍”(九十里),却在后退中设下埋伏,最终大败楚军,此战让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也奠定晋楚争霸的格局。

14. 孙武练兵(春秋末期):孙武带着《孙子兵法》拜见吴王阖闾,为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他用宫女演练阵法,斩杀不听号令的吴王宠妃,让宫女变成纪律严明的“士兵”,吴王自此重用他,吴国军事力量大增。

15. 勾践卧薪尝胆(前496-前494年):吴越争霸中,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在吴国受尽屈辱,回国后他睡在柴草上、饭前尝苦胆,时刻提醒自己复仇,最终励精图治,率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完成逆袭。

16. 孔子周游列国(前497-前484年):孔子为推行“仁政”思想,带着弟子周游鲁、卫、陈、蔡等国,却因理念不合屡屡碰壁,历经十四载才返回鲁国,虽未实现政治抱负,却让儒家思想传遍天下。

17. 三家分晋(前453年):晋国后期,韩、赵、魏三家大夫势力远超国君,他们联手灭掉其他贵族,最终瓜分晋国土地,各自建国,这一事件也被视为春秋结束、战国开始的标志。

18. 商鞅变法(前356年):秦孝公重用商鞅推行改革,废除世袭特权、奖励耕战、统一度量衡,还通过“徙木立信”树立法令权威,虽商鞅最终被车裂,但变法让秦国国力飞速提升,为后来统一六国埋下伏笔。

19. 孙膑庞涓斗智(战国中期):孙膑与庞涓同拜鬼谷子为师,庞涓嫉妒孙膑才华,设计陷害他使其受膑刑(挖去膝盖骨),孙膑逃到齐国后,在桂陵之战用“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用“减灶诱敌”,两次击败庞涓,最终庞涓自杀。

20. 苏秦合纵(战国中期):苏秦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提出“合纵”策略,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六国曾一致推举他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让秦国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关。

21. 张仪连横(战国中期):张仪是秦国谋士,提出“连横”策略,游说六国背弃合纵盟约,分别与秦国结盟,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瓦解六国联盟,帮助秦国逐步吞并各国土地,加速统一进程。

22. 屈原投江(约前278年):楚国大夫屈原一心报国,却因奸臣陷害被流放,当他得知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国攻破后,悲愤交加,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为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23. 蔺相如完璧归赵(前283年):秦国想用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识破秦王想强夺宝玉的阴谋,凭借智慧与勇气,最终将和氏璧完好带回赵国,被封为上卿。

24. 荆轲刺秦王(前227年):燕国太子丹为阻止秦国灭燕,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荆轲以献燕国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为由接近秦王,图穷匕见时行刺失败,最终被杀,这一悲壮事件成为战国末期的经典典故。

25.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1年):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开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自称“始皇帝”。

26. 焚书坑儒(前213-前212年):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采纳李斯建议,焚烧儒家经典、各国史书(医药、卜筮、农学书籍除外);后来又因方士欺骗,坑杀四百六十多名儒生方士,这一事件对文化造成极大破坏,也引发后世争议。

27. 陈胜吴广起义(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余名戍卒被派往渔阳戍边,因大雨延误工期,按秦律当斩,两人于是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揭开秦末乱世的序幕。

28. 楚汉相争(前206-前202年):秦朝灭亡后,刘邦(汉王)与项羽(西楚霸王)为争夺天下展开战争,初期项羽实力远超刘邦,但刘邦善于用人(如韩信、萧何、张良),最终在垓下之战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29. 鸿门宴(前206年):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想借机除掉他,刘邦赴宴后,在张良、樊哙的帮助下巧妙脱身,这场充满杀机的宴会成为楚汉相争的重要转折点,也留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

30. 萧何月下追韩信(前206年):韩信最初投奔刘邦却未受重用,于是连夜离开,丞相萧何得知后,不顾夜色追赶,最终说服韩信留下,刘邦也因此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后来为汉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31. 汉武帝推恩令(前127年):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死后,封地不仅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也可分得部分土地,使诸侯国逐渐分裂变小,无力对抗中央。

32. 张骞通西域(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历经十三年,虽未完成使命,却打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33. 司马迁著《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因为李陵辩护被处以宫刑,他忍辱负重,历时十三年写成《史记》,全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4. 王莽篡汉(9年):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凭借权势逐渐掌控朝政,最终废黜西汉末帝,建立“新朝”,他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如土地国有、禁止奴婢买卖),但因脱离实际,引发社会动荡,最终改革失败。

35. 光武中兴(25年):王莽政权被推翻后,西汉皇族刘秀起兵反抗,最终击败各路割据势力,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在位期间轻徭薄赋、整顿吏治,让东汉初期出现政治清明、经济恢复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36. 班超投笔从戎(73年):班超原本是官府文书,因不甘平庸,感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于是投身军旅,奉命出使西域,在西域经营三十年,平定叛乱、联合诸国,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

37. 蔡伦改进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廉价材料,改进造纸工艺,造出质地轻薄、价格低廉的纸张,取代了此前昂贵的竹简、丝帛,极大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38. 黄巾起义(184年):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率领数十万头戴黄巾的农民起义,虽最终被镇压,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开启了三国乱世的序幕。

39. 董卓乱政(189年):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召董卓进京诛杀宦官,何进被杀后,董卓趁机控制朝政,废黜少帝、立献帝,还焚烧洛阳、掠夺百姓,引发各地诸侯联合讨伐,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40. 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结为异姓兄弟,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三人后来同心协力,成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核心力量,这个故事也成为千古流传的忠义典范。

41. 三顾茅庐(207年):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带着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第三次才见到他,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隆中对”,最终答应出山,成为刘备的“卧龙”军师。

42.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想统一全国,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对峙,周瑜用黄盖“苦肉计”诈降,趁机用火攻烧毁曹军战船,曹军大败,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43. 关羽单刀赴会(215年):刘备占据荆州后,孙权派鲁肃索要,鲁肃设下鸿门宴邀请关羽,想借机夺回荆州,关羽只带一把刀和少数随从赴会,在宴会上义正辞严驳斥鲁肃,最终安全返回,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与魄力。

44. 七擒孟获(225年):诸葛亮为稳定蜀汉后方,率军南征孟获,他采纳“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将其释放,最终孟获心悦诚服,发誓永不反叛,蜀汉南方从此安定。

45. 司马昭之心(三国末期):曹魏后期,司马昭掌握朝政大权,他的篡权野心人人皆知,魏帝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来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果然废魏建晋,这个典故也用来形容野心明显、难以掩盖。

46. 八王之乱(291-306年):西晋初期,晋武帝分封众多诸侯王,晋惠帝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干政,引发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等八位诸侯王为争夺权力相互攻杀,战乱持续十六年,导致西晋国力大衰,最终引发“五胡乱华”。

47. 王马共天下(东晋初期):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琅琊王氏家族(以王导、王敦为首)的支持下,在江南建立东晋,司马睿即位时甚至邀请王导同坐龙椅,可见王氏家族权势之重,当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这也是东晋门阀政治的开端。

48. 祖逖闻鸡起舞(东晋初期):祖逖年轻时胸怀大志,与刘琨一起居住,他每天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刻苦练习武艺与兵法,后来祖逖率军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成为东晋著名的爱国将领,“闻鸡起舞”也成为励志奋斗的象征。

49. 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八十万大军南下,想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东晋谢安、谢玄率领八万“北府兵”迎战,在淝水之战中,晋军趁秦军后撤时发动进攻,秦军大败,苻坚逃亡时甚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此战让东晋得以延续,也让前秦迅速瓦解。

50. 北魏孝文帝改革(493年):北魏孝文帝为促进鲜卑族与汉族融合,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包括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文化发展。

51. 花木兰代父从军(南北朝时期):花木兰因父亲年老体弱,无法应征入伍,于是女扮男装代替父亲从军,在军营中征战多年,立下战功,直到战后回家,人们才发现她是女子,这个故事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成为千古流传的民间传说。

52. 陈庆之白袍军(525年):南朝梁将领陈庆之率领七千身穿白袍的士兵北伐,历经数十战,先后攻占北魏数十座城池,甚至一度攻占北魏都城洛阳,当时流传“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的歌谣,陈庆之与白袍军也成为南朝军事史上的传奇。

53. 隋文帝统一南北(589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派大军南下攻打陈朝,最终攻破陈朝都城建康,俘获陈后主,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

54. 开凿大运河(605年):隋炀帝即位后,下令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极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也因工程浩大、劳役繁重,加速了隋朝灭亡。

55. 玄武门之变(626年):唐朝初期,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因权力争夺矛盾激化,李世民在长安玄武门设伏,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随后被立为太子,不久继承皇位,即唐太宗,这场政变也成为唐朝权力交接的重要事件。

56. 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等贤相,虚心纳谏(如魏徵多次直言进谏),轻徭薄赋、重视农业、完善科举制度,让唐朝初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史称“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典范。

57. 文成公主入藏(641年):唐太宗为促进唐蕃友好,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医药书籍、手工技艺等,推动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也奠定了唐蕃长期友好的基础,至今拉萨的布达拉宫仍保留着相关遗迹。

58. 玄奘西行(629年):唐朝僧人玄奘为探求佛教真谛,不顾朝廷禁令,独自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经,历经十七年,途经百余国。

59. 武则天称帝(690年):武则天本是唐高宗皇后,唐高宗去世后,她逐步掌控朝政,先后废黜中宗、睿宗,最终在690年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她在位期间重视人才(如开创殿试、重用狄仁杰)、发展生产,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基础。

60. 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初期,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整顿吏治、发展经济、重视文化,让唐朝国力达到顶峰——人口增长、粮食充裕、商业繁荣,长安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史称“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之一。

61. 安史之乱(755-763年):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因不满唐玄宗后期的腐败统治,发动叛乱,叛军一度攻占洛阳、长安,唐玄宗被迫出逃。这场战乱持续八年,不仅让唐朝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更让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自此形成。

62. 马嵬驿兵变(756年):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携杨贵妃、杨国忠等逃往四川,行至马嵬驿时,士兵哗变,认为杨国忠祸国殃民,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唐玄宗无奈,只得赐杨贵妃自缢,这场兵变也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63. 郭子仪平叛(安史之乱期间):名将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挺身而出,先后收复长安、洛阳等重镇,多次击退叛军。即使被宦官陷害解除兵权,国家危难时他仍不计个人恩怨,重新领兵作战,最终协助朝廷平定叛乱,被称为“再造唐室”的功臣。

64. 黄巢起义(875-884年):唐末朝政腐败、灾荒频发,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起义,提出“均平”口号,转战南北,一度攻占长安建立“大齐”政权。虽最终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65. 李煜亡国(975年):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他精通诗词、书画,却不擅长治国。北宋大军南下时,南唐无力抵抗,李煜被迫投降,南唐灭亡。被俘后,他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千古名句,成为“词中之帝”。

66. 赵匡胤黄袍加身(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奉命率军北上抵御契丹,行至陈桥驿时,部下将黄袍披在他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被迫”即位,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这场不流血的政变被称为“陈桥兵变”。

67. 杯酒释兵权(961年):北宋建立后,赵匡胤担心将领效仿自己发动兵变,于是在一次宴会上,以“君臣相疑非国家之福”为由,劝说石守信等开国将领主动交出兵权,回家养老。此举既解除了将领的兵权,又避免了流血冲突,巩固了北宋统治。

68. 杨家将抗辽(北宋初期):杨业(杨令公)及其子孙世代为北宋抵御辽军,杨业在雁门关之战中大败辽军,威震边疆;后来杨家女将(如佘太君、穆桂英)也继承遗志,继续抗辽。杨家将的忠义故事虽有演绎,却成为后世流传的爱国典范。

69. 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变法,包括青苗法(官府放贷助农民渡荒)、募役法(交钱免役)、保甲法(编民为兵)等。但变法因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加上执行不当,最终失败,也引发了北宋长期的“新旧党争”。

70. 苏轼乌台诗案(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新党官员弹劾,指控他在诗文中讽刺朝政。苏轼被捕入狱,关押近四个月,最终虽免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也让苏轼的人生与创作发生重大转折。

71. 靖康之变(1127年):金军大举南下,攻破北宋都城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大量皇族、大臣,北宋灭亡。这场灾难被称为“靖康之耻”,也成为南宋军民心中的痛,此后南宋长期以“收复中原”为目标。

72. 岳飞抗金(南宋初期):岳飞是南宋名将,率领“岳家军”多次击败金军,收复郑州、洛阳等失地,甚至有望直捣金国都城黄龙府。他力主“还我河山”,却因宋高宗、秦桧一心求和,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至今被人敬仰。

73.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历经多年征战,先后征服蒙古各部落,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此后蒙古帝国不断扩张,成为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

74. 忽必烈建元(1271年):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他率军攻占南宋,统一中国后,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即元世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75. 文天祥就义(1283年):南宋灭亡后,文天祥继续组织军队抗元,被俘后拒绝元朝劝降,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最终在大都从容就义,用生命诠释了“忠义”二字。

76. 关汉卿写《窦娥冤》(元朝中期):关汉卿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讲述了窦娥被诬陷处死,死后天地变色(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最终沉冤昭雪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至今仍是经典戏剧作品。

77. 马可·波罗游中国(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来到中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在元朝为官多年,游历了大都、扬州、杭州等许多地方。回国后,他口述写成《马可·波罗游记》,向欧洲人介绍了中国的繁华,引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78. 朱元璋建立明朝(1368年):朱元璋出身贫苦,参加红巾军起义后,逐步成为领袖,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最终率军攻占元大都,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南京),朱元璋即明太祖(洪武皇帝)。

79. 胡惟庸案(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丞相胡惟庸“谋反”为由,下令诛杀胡惟庸及其党羽,牵连被杀者达数万人。此后,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80.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远航西洋,途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不仅传播了明朝的国威,还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81. 土木堡之变(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亲率大军北伐瓦剌,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军击败,英宗被俘,明军死伤数十万。这场惨败让明朝国力大损,也引发了后来的“北京保卫战”。

82. 戚继光抗倭(1561年):明朝中期,倭寇(日本海盗)频繁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戚继光奉命抗倭,他组建“戚家军”,创造“鸳鸯阵”,在台州之战中九战九捷,后来又与俞大猷合作,彻底荡平东南倭寇,保障了沿海百姓的安全。

83. 张居正改革(1572年):明神宗时期,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推行一系列改革,包括“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等合并为一条,按田亩征收银两)、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加强边防等。改革让明朝财政状况好转,社会矛盾缓解,但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大多被废除。

84.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1578年):医学家李时珍历时二十七年,亲自采药、考证,纠正了以往医药书中的错误,编写成《本草纲目》。该书收录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医药学著作,对世界医药学也有重要影响。

85.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明朝灭亡后,郑成功坚持抗清,为寻找根据地,他率军横渡台湾海峡,进攻荷兰殖民者占据的台湾。经过八个月的战斗,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中国怀抱,郑成功也被称为“民族英雄”。

86. 康熙平定三藩(1673-1681年):清康熙帝即位后,下令撤藩,镇守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三藩)起兵反叛,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帝坚决平叛,历经八年,最终平定三藩,巩固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87. 雅克萨之战(1685-1686年):沙俄军队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占领雅克萨城。康熙帝派军两次进攻雅克萨,击败沙俄军队,迫使沙俄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88. 雍正设军机处(1729年):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后来军机处逐渐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军机处的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跪受笔录,决策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89. 曹雪芹著《红楼梦》(18世纪中期):曹雪芹出身贵族家庭,家道中落后,他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创作了《红楼梦》。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90. 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清朝后期,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严重危害中国人民的健康和国家财政。林则徐奉命到广州禁烟,他下令收缴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二百多万斤,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禁烟的决心。

91.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清军节节败退。最终,清朝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偿巨款、开放通商口岸。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2. 赵州桥建造(隋朝):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赵州桥采用“敞肩拱”设计,既坚固又节省材料,历经多次洪水、地震仍完好无损,展现了中国古代卓越的建筑技艺。

93. 敦煌莫高窟开凿(4-14世纪):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始建于前秦时期,历经北魏、隋、唐、宋等朝代的修建,现存洞窟七百多个,壁画四万多平方米、彩塑两千多尊。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

94.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北宋):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他将单个汉字刻在泥块上,烧成陶字,排版印刷时可灵活组合,用完后还能回收再用。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极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95. 徐霞客游记(明朝):徐霞客是明朝地理学家,他一生游历中国各地,考察山川地貌、水文气候、风土人情,写下了《徐霞客游记》。该书详细记录了他的考察成果,尤其是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比欧洲早两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经典著作。

96. 李自成起义(1644年):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百姓拥护,队伍迅速壮大。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李自成随后在山海关之战中被清军击败,起义最终失败。

97. 和珅贪腐案(1799年):和珅是乾隆帝的宠臣,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等职,他利用职权大肆贪污受贿,聚敛了巨额财富。乾隆帝死后,嘉庆帝下令抄和珅的家,抄出的财产相当于清朝十几年的财政收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也流传开来。

98.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清朝):蒲松龄屡试不第,于是以民间传说为素材,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书中通过狐仙鬼怪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纯真的爱情和人性,如《聂小倩》《崂山道士》等篇章至今广为流传。

99.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曾国藩组建“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多年。1864年,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藩也因此成为清朝的“中兴名臣”,但他的镇压行为也引发后世争议。

100. 詹天佑修京张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建造的铁路,由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铁路途经八达岭等险要地段,詹天佑创造性地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解决了列车爬坡的难题。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铁路建设的垄断,展现了中国工程师的智慧。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