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人老了,是不是越早起越好?很多人年纪一大,天刚蒙蒙亮就爬起来了,觉得这是养生,是勤快,是一种“老来俭朴”的生活方式。
还有人说早睡早起身体棒,这话说得年年有人信,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早起”到底是调养身体,还是在给健康添堵?
特别是对于血糖已经不稳定、身体调节能力已经大不如前的七十岁以后老人来说,早起这件事,真的是越早越好吗?
我接诊过太多类似的患者,真是看多了,有的人坚持早上五点多钟就起床锻炼,甚至夏天四点半天一亮就出去“遛腿”,结果没几天突然就头晕乏力、出冷汗,送来急诊一查,低血糖,差点晕过去。
有位患者说,他年轻时就习惯早起,一直也没出过什么问题,但退休之后身体状况慢慢变了,早起后越来越容易感到疲乏、手脚发抖。
但他还以为是没吃饭饿的,坚持不吃早点去晨练,结果有一天在公园差点晕倒,多亏旁边有人帮忙叫了救护车。
还有的老人本来糖尿病控制得还算平稳,但因为睡眠浅,五点钟醒了就再也睡不着,干脆起床开始一天的活动,不到九点血糖就掉到了临界线,整个人虚得像棉花团。
你看,问题不是出在他们有没有控制饮食,也不是是不是吃了什么甜食,而是光一个“早起”,就把本来已经慢慢平稳的身体,推向了新的不稳定。
我不是说所有人都不能早起,而是想告诉大家,年纪大了之后,早起这件事,不光光是个生活习惯那么简单,背后是身体多个系统协调能力的体现。
而血糖——就是最容易被打破平衡的“信号灯”,特别是那些到了七十岁以后的老人,身体各种功能都不像年轻时那样能自己调整了,一旦起得太早,或者早起后做了不合适的事,最先出事的就是血糖。
说起来,这条很多人都不当回事,觉得脑子清醒就可以想事,甚至有人觉得早上脑子最好用,该算账算账,该考虑问题就赶紧趁这时候理清楚。
但是七十岁之后的身体,跟五十岁时候的你可不一样了,脑子虽然清醒,但身体还没完全“上线”,尤其是血糖水平这块,一旦受到刺激,哪怕只是心理层面的波动,都可能引发大的反应。
我记得以前有一位患者,退休之后一直操心自己儿子的债务问题,每天早上五点一醒就开始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里全是“还款日快到了”、“退休金怎么分”、“孙子的学费咋办”,一边想着一边心跳加快。
连续几个月,她都觉得自己早上特没劲儿,手指发麻、眼前发黑,起初她以为是低血压,结果一查,是早上五六点血糖骤降到3.2毫摩尔,已经是明显的低血糖症状了。
医生说,她不是没吃饭,是因为清晨皮质醇本来就在波动,加上情绪刺激,让身体突然释放胰岛素,结果血糖一下就跌下来了。
所以说,不是让你不动脑子,是这点儿时候,你那点儿脑子是“贵重货”,不能随便动。
七十岁后清晨那半小时,最该干的事就是“闭目养神”,而不是“深思熟虑”。
你可以起来坐坐,喝口水,慢慢醒过来,但千万别把什么烦心事都安排在这会儿去动脑筋,身体还没开工呢,你的神经系统已经耗电了,这不出事才怪。
有些老人早起最爱干的事就是收拾屋子,一会儿擦窗户,一会儿拖地板,觉得自己还精神着呢,这一天就从干活开始。
但实际上,空腹状态下身体的血糖调节系统特别脆弱,这时候做任何一点“耗力气”的动作,都有可能让血糖掉下来,甚至瞬间造成晕厥。
我碰到一个老人,退休之后习惯一大早起来把阳台收拾一遍,有时候还提着花盆倒水、清洗,每次干完都出一身汗。
他说自己干完总觉得“虚”,有时候胸口发闷,以为是年纪大了正常反应。
有一次搬一桶水时突然就跪在地上,人还意识清楚但就是起不来了,后来检查发现是低血糖诱发的肌肉短暂“关机”状态。
医生说得很直白,这不是缺钾,不是累,是“血糖负荷不够还非要让身体负重运行”,你说是不是自找的。
年轻的时候你空腹爬几层楼、提点东西没事,是因为你那时候胰岛素敏感性高、肝糖储备足,但七十岁之后,身体各系统都“起晚了”,你非要“操心动手”当闹钟,那可不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这一点说出来,可能很多人觉得有点“多管闲事”,但你别忘了,刺激不仅仅是身体动作,听觉和情绪刺激,对年纪大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血糖触发器”。
早晨刚起床还没吃东西,身体本来就在调节中,这时候你耳朵里突然充满了新闻里的“冲突”“诈骗”“意外事故”“灾难现场”,别说血糖了,血压都能一下蹿上去。
我有一位患者,平常最讲究生活节奏,吃饭睡觉都特别有规律,就是这习惯出了事——每天六点定好闹钟,起来先听半小时的早间新闻,还跟着一边点评一边走动。
有天她突然在厨房晕倒了,脸色煞白,人没力气说话,赶紧送医检查,医生一看血糖只有2.9,还伴有轻微的心律不齐。
她自己说,当时新闻里正播一个特大的交通事故,画面里都是喊声和现场混乱,她听得头皮发紧,结果就出事了。
老年人对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反应更敏感,情绪上的刺激很容易激发神经系统“战斗反应”,这会促使胰岛素释放错乱,甚至让原本应该分解糖的肝脏“先后失调”,导致血糖波动。
尤其是空腹时,大脑因为缺乏糖分更容易“受惊”,反应比正常人更强烈。
你说这些东西听听没事,可问题是你不是年轻小伙子,七十岁之后连一口凉水都要谨慎,你还在一大早给自己的耳朵灌惊吓,身体受得了吗?
这一条说出来很多人都愣住了,觉得阳光跟血糖有什么关系?但这个啊,其实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过了——早上起床后暴露在自然光下,尤其是阳光,会直接影响胰岛素分泌节律。
如果你起床之后直接在暗房里走动、不开窗、不见光,就匆匆吃饭或运动,这种行为反而会破坏你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节奏。
我认识一个患者,退休之后生活极有规律,每天六点半起床,喝水、吃早点、写生。
唯独一个习惯不好——屋里拉着窗帘怕光晒画作,他说早上吃得也不重、也不甜,可总感觉餐后一两个小时头发沉、眼皮跳。
后来去医院做了动态血糖监测才发现,他的餐后血糖上升特别快但下降极慢,医生判断是胰岛素释放节律紊乱,和他的“起床不见阳光”有关。
所以说,不是让你晒太阳就长寿,而是告诉你——起床后一定要见天光,让身体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这样身体才能有节奏地处理血糖。
要不然你在黑暗里吃早餐、活动,身体一头雾水,结果不是血糖上不去就是下不来,到头来你自己也难受。
你看,这四个“不要”,听着都不是啥大事,不是什么管吃的、也不是猛喝药、也不是啥补品,就只是一些“生活里最容易忽视的小动作”。
可这些小动作,对于七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就是引发血糖问题的导火索。
这年纪了,身体再也不是那种“宽容型”的机器了,它变得很敏感、很挑剔,你稍微一个刺激、一个忽视,它就可能给你一巴掌,而你要真被那一巴掌打倒了,再想调回来就难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预防血糖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朱玉,李昊伟,周志豪,等.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高血糖关联的横断面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3
来源:蔡医生健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