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有趣的是,真让医生做个检查,对症下药,大多数人最后却查不出啥大毛病。说白了,这些人不是病得厉害,而是气血亏虚了,身体像个“没电的手机”,外表看起来还能撑,但一有风吹草动就罢工。
一入秋,医院排队的人明显变多了,咳嗽、乏力、胃口差的人一茬接一茬。
可有趣的是,真让医生做个检查,对症下药,大多数人最后却查不出啥大毛病。说白了,这些人不是病得厉害,而是气血亏虚了,身体像个“没电的手机”,外表看起来还能撑,但一有风吹草动就罢工。
气血,是身体运转的“燃料”和“动力系统”,一旦耗损过度,就像老房子的电路,表面无碍,实则随时可能跳闸。秋天,是个“收与藏”的季节,阳气收敛、阴气渐盛,气血本就弱的人,这时候最容易出毛病。可偏偏很多人以为:没发烧、没咳嗽,就是健康。
这就是一个大误区。
“气血不足不是病,但久了就真会生病。”不调理,免疫力差、抵抗力低、情绪不稳、内分泌失调、睡眠紊乱……都跟着来了。尤其是秋天,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人体的代谢节奏变慢,气血更容易“缩水”。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数据显示,40%以上的亚健康人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血虚弱。这还只是被统计到的,更多人根本没意识到自己身体已经在“偷跑电量”。有人常年脸色蜡黄、手脚冰凉,以为是体质问题;有人动不动就喘、累、胸闷,以为是老了;还有人秋天一来就情绪低落、心烦气躁,以为是压力大。其实,身体早就在通过这些“小毛病”发出求救信号了。
气血虚,不是一天造成的,但调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有位在厂里上班的中年人,常年夜班,熬夜、饮食不规律,秋天一来就浑身没劲。起初以为是换季感冒,吃了点感冒药不见好,后来才发现是气血亏得厉害,连带着肠胃、睡眠、情绪都出了问题。很多人以为自己“抗得住”,其实是在透支身体的底线。
秋天是调养气血的黄金期,千万别等到冬天一来,寒气入骨,再补就晚了。人这一辈子,拼到最后比的是底子,而底子,就是气血是否充盈。
有人说:“秋天就像人生的中场,既要整理过去,也要准备过冬。”这话不假。夏天的浮躁过去了,秋风一吹,最怕的不是感冒,而是气血跟不上节奏,身体开始“掉链子”。
气血不足的人,常见的五个“信号灯”已经亮起:
眼睛干涩,像沙子刮一样;脸色发黄或苍白,像褪了色的旧布;手脚冰凉,即使在温暖的房间也不见回温;头发干枯、脱落严重;精神总是提不起来,常常情绪低落。这些现象不是你想太多,是身体真在“报警”。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现代人常见的亚健康状态,70%都与生活方式有关。缺觉、吃快餐、久坐、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这一连串的生活习惯,正在慢慢拖垮你的气血系统。特别是女性,怀孕、生理期、情绪波动大,更容易“亏血少气”。
气血亏虚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步入了这个“隐形病”的圈套。
秋天调气血,不是大补,而是要“顺势而补”。顺的是季节的势,补的是身体的虚。就像农田一样,秋天要翻地、施肥、除虫,为冬天储备能量。身体也是一样,秋养得好,冬天不容易生病;秋天亏了,冬天容易感冒、哮喘、关节痛、情绪低落统统找上门。
《黄帝内经》早就说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正是养阴补气血的好时候。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个理,秋天还在吹空调、喝冰饮,结果越过越虚,越补越错。
那秋天到底该怎么养气血?
这事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关键是:你要愿意为自己花点心思。
第一,要睡好觉。别小看睡眠,睡得不好,身体就像手机没充满电。尤其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三点,是肝血生成的关键时间段,如果你这个点还在刷手机,那就是跟自己的气血“过不去”。
第二,吃对饭。不是吃得多,而是吃得对。秋天适合吃些温润食物,比如红枣、桂圆、山药、莲子、黑芝麻、白木耳,不上火又能养血生津。别再吃冰的、寒凉的食物了,那是给自己身上“添霜冻”。
第三,要动起来。很多人一到秋天就“猫”着,能不动就不动。其实,秋天更要适当运动。散步、慢跑、打太极,不求出汗多,但求气血能“转”起来。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依,动则生阳。
第四,情绪要稳。秋天最怕情绪波动,悲秋伤感、焦躁易怒,都会耗伤气血。学会放松、冥想、听听轻音乐、晒晒太阳,都能让情绪“缓缓劲”,让身体更有底气。
第五,润养肺气。秋季干燥,肺气易伤,肺不好,气血也难养。可以多喝冰糖雪梨、蜂蜜水,或者用百合、沙参煮粥,清润而不寒,有助于养肺生津。
你以为调气血是养生?其实是自救。
别把健康当成理所当然。身体不会突然垮掉,它是一步步发出信号,只是你一直没听懂。真正聪明的人,秋天不是忙着减肥,而是悄悄在“蓄能”。
秋天这个季节,不温不火,像一杯刚泡开的茶,入口微苦,回味甘甜。养得好,整个冬天都轻松;养不好,毛病接二连三地来。与其等到生病了才去医院,不如提前修补身体“漏洞”。
很多人问:怎么知道自己气血够不够?
其实,不必依赖仪器,看看自己每天的精神状态、皮肤气色、月经是否规律(女性)、睡眠质量、排便是否通畅,这些都是身体给你的“天气预报”。气血充足的人,面色红润、说话有劲、思维灵活、舌色淡红、脉象有力。
气血是身体的“底盘”,一旦虚了,百病丛生;调好了,百病不侵。
秋天是个讲“收”的季节,不只是收庄稼,也是收人心、收气血。别在最该养的时候让身体“掉链子”。别总说等有时间去保养,健康不等人,等你真有时间了,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生活就像一辆上坡的车,你不踩油门,就只能倒退。气血就是油门,秋天就是补充“燃料”的机会。别再忽视这些细微的变化,它们正在悄悄决定你未来十年的健康底色。
别忘了:人这一生,拼的不是谁活得久,而是谁活得久还活得好。
聊到这,不妨问问你自己:你身体的“电量”还剩多少?秋天来了,是时候给自己“充充电”了。
你也有秋天易累、易感冒、手脚冰凉的困扰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或者说说你是怎么调理的,咱们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养好气血!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试行)》.2023年发布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声明:以上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非诊疗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传播健康生活理念,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若涉及侵权或不当引用,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