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与张革风的接触,应该是好多年前,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我就看到他的那本21万字的《山地风流》,由此我才知道了这个笔名叫“曲歌”的人,原来就是报社的“铁杆” 通讯员张革风。大约从宝鸡日报创刊不久,他就给报社写稿,常常以“曲歌”的面孔出现,而大量的新闻稿则用
山地属牛的歌者
文/郭伟
说起与张革风的接触,应该是好多年前,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我就看到他的那本21万字的《山地风流》,由此我才知道了这个笔名叫“曲歌”的人,原来就是报社的“铁杆” 通讯员张革风。大约从宝鸡日报创刊不久,他就给报社写稿,常常以“曲歌”的面孔出现,而大量的新闻稿则用“张革风” 的署名,但是与他直接面对面的交谈却不多。公元2009年春日,我终于实现了与他作一次长谈的夙愿。
对文学痴心不改
上图为张革风(笔名曲歌)七年代在人民军队报发表
上图为1983年夏,参加全国儿童文学讲习班全体人员的合影,第五排左七为张革风。
“经济沙漠、文化绿洲”是一位记者用来概括商州的一句话,张革风就生于斯长于斯。他至今仍记得,由于兄弟姐妹多,他从小就跟着小学教师的父亲。每晚备完了课,父亲便戴着眼镜读书给他听,他在父亲的指点下,相继阅读了《星火燎原》、《烈火金钢》、《革命家庭》、《青春之歌》、《红日》等许多“大部头”的书。大约正是父亲的启蒙,使他与写作结下了难解之缘。从中学时代起,他就对写作有着一种偏爱,甚至斗胆写剧本、写长诗。后来到了部队,当了汽车兵,也千方百计地搞创作,用以“自我欣赏”,直到1972年,在战友们的纵容下,投出第一篇散文,不料被《人民军队》报采用。
结束5年军旅生涯后,张革风回到了农村,经历了他人生历程中最艰难的一段日子,但他仍难以了却与写作的情缘。常常在紧张艰苦的劳作之余,爬在窑洞的炕沿上写稿。后来到了工厂,当了汽车司机,尽管无数投稿被退回或泥牛入海,但他仍不灰心,坚持写作,就这样,署名“曲歌”的作品从小报发展到刊物、大报,由“豆腐块” 到千字、数千字,有诗歌、杂文小品、也偶尔有小说、童话等。1983年,他竟幸运地参加了文化部少儿司、省文联、作协联合主办全国儿童文学讲习班。
上图为红星报创刊一周年,时任省石化厅厅长为红星报题写的祝辞。
上图为红星报副刊刊登的著名作家贾平凹等祝贺红星报创刊一周年的题字及祝贺诗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革风因其文学创作的专长,被厂里破格调到机关,创办起了《红星报》。整天为组织队伍、约稿、写稿而奔波,使他主编的《红星报》很快在行业报中独树一帜,尤其是副刊版团结了一大批省内外的省级协会会员,并得到不少作家的支持,他也受到厂里的升工资奖励。
上图为张革风文集公开出版的第一部文集《山地风流》封面。
上图为著名作家为《山地风流》写的序文首页。
1988年初,张革风又因写作被凤县领导看中,经县主管领导多次出面,被调到凤县广播电视局,成为一名专业新闻工作者。他有一位文友名叫张克勤,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们便在县文化馆举办的文艺创作活动中相识,这位朋友虽然身居农舍,却满腹文章,出版过小剧本,写的故事曲折动人,言谈诙谐,民风民俗、山歌社火无所不通,人称“张万能”。 一到县级新闻单位,张革风首先想到拜访这位文兄。一来是加深对县情的了解,其次便是他那难以了却的文学梦。
于是到县广播电视局的头一个春节假日,他便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来到这位朋友家。每天吃罢饭,两人便坐在火炉旁,一边喝着茶,一边由“张万能” 有声有色地倒着他满肚子的“古董”,常常是老嫂子端上菜饭,他才不得不合上他的采访本。夜晚,又跟着这位担任村社火导演的朋友,到现场去“体验生活”,直到很晚才回来,躺在热乎乎的土炕上,两人仍兴致颇浓地聊个没完。几天下来,张革风的采访本便装了不少视若珍宝的素材,并不时挠着他那颗文心。就在调到凤县广播电视局2年后的1991年元月,他的报告文学、散文集《山地风流》正式出版。
为新闻无悔劳作
在凤县采访中,笔者听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位新上任的凤县县委宣传部长让张革风陪同自己赴陕西日报,当见到一位值班副总编时,这位副总编握住宣传部长的手第一句便说:“你们凤县有个张革风稿子写得不错!”的确,在宝鸡市新闻界乃至陕西同行中,提起张革风一定有许多人知道。这是因为,一年又一年,无论是报纸还是电台,总是频频出现他的稿件:既有让人提及的头版头条和长篇通讯;又有让人回味的好标题、消息或图片;还有周末、副刊的言论、散文;围绕“中心”有他,日常动态有他;征文、约稿也有他。每年他在市以上媒体发表的新闻稿件都在百篇以上;就连报社、电台记者到凤县采访,大家也以他为“活地图” ,“好向导”……
于是几十年来,省市党报、电台的优秀通讯员多有他的大名;难怪首届记者节宝鸡市表彰的10名优秀新闻工作者中,他是唯一获得“宝鸡市优秀记者”的县级新闻工作者。
张革风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样有着不俗的作为:自1988年初调入凤县,几乎每年,他不仅名列凤县对外宣传的首位,而且以完成自采任务名列单位编辑记者的前列。
在他看来,生活中简直有写不完的东西。从成为县级媒体的编辑记者,他照样暗暗要求自己:首先出色完成县广播电台的任务,而且力争把稿子写精、写好。其次在对外宣传上争一流水平。整天,他脑子里似乎根本没有八小时和什么节假日的观念,发现哪里有新闻,就急不可待地赶往第一现场。常常下了班,他仍骑个破旧自行车奔波在企业、单位,他编发的稿子上,常常留下单位领导赞许的点评。
一些朋友经常问他成功的秘诀,他却总是淡淡地一笑说,要说“秘诀”首先是喜爱,爱你所干的事业,再就是舍得付出。
多年的记者生涯使他养成了“眼睛向下,关注平民” 和“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他抓住陪同采访的一位同伴一句“村班子不齐全”的话,“追问”出一位山村支部书记的不朽人生。
他刚刚调到县广播站不久的一天,应邀到双石铺乡采访校长聘任教师,便从这个乡44所学校和教学点校长聘任名单上和几个村为争抢一位名叫于恩礼的教师中发现这个祖籍扶风人,1972年只身来到山旮旯凤县后,却在山沟的三尺讲台上磨练出一身教书的硬功夫,他到哪里,哪里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就很快上升;他教书惊人的专一,除了熟知他的学生和学生家长,许多人知他的名,他却不注意人家的姓;从不轻易夸人的老局长多次在全县教师大会上表扬他,他却连局长的家门朝南朝北也全然不晓。
当时,由民办转公办或争取“农转非”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先决条件就是争得市级以上的荣誉,而于恩礼虽已名声鹊起,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却从未挤进市以上的荣誉,只顾一心教书育人。尽管当张革风登门采访,于恩礼却笑道:“咱们教师倒有啥值得采访的嘛!”可是,张革风却对自己选定的这个目标不肯放弃,经过大半年锲而不舍的观察,终于写成了长达万余字的报告文学《“民办园丁” 纪事》,使这位民办教师的事迹在全县教育系统广为传扬,并被一举推荐为首届全国优秀教师,不仅赴京受到表彰,还受到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的接见。
还是张革风,从山村采访中发现了一个“吃百家饭十余年”的典型,又是他,从现实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获得陕西新闻奖的《秦岭深处“蛇”吞“象”》 的消息,以及引起广泛关注的秦岭脚下“无腿‘走’人生”的人家……
多年来,张革风对自己暗暗定下一个“规矩”,就是当天的重要新闻,哪怕推迟下班,都要尽量把稿子尽快发出去。直到已近退休的年纪也初衷未改。2008年5月22日下午快下班时,他突然得到县消防大队驰援“109” 铁路隧道大抢险归来的消息,他立刻意识到,这里头肯定能抓到“大鱼”、“活鱼”,而且必须要快抓。于是他便顾不得下班,赶到县消防大队采访,也顾不得回家,连夜赶写稿件。当时,余震时有发生,县上安排单位包片和出动公安巡逻车将人们往防震棚“赶”。
看到他不顾险情“开夜车” ,单位一位同事说,“张老师,情况这么紧,你还敢在三楼加班?”他却指着让同事抬进屋子的乒乓球案子笑道:“不加不行呀,万一有余震,就用它防,没事儿!”就这样,经过通宵奋战,他写出了4000多字的通讯《决战“109”》 ,此稿不仅于第二天上午发往有关媒体,还被作为事迹材料上报。之后,他又进一步深入采访,最终完成了万余字的报告文学《驰援“109”》 。就这样,“5.12”地震期间,他陆陆续续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各界导报、陕西工人报、宝鸡日报及省、市电台发稿20余篇。
为山地不懈奉献
张革风除了文学、新闻,又有许多“份外事”接踵而来:有人被推荐当劳模,急需单型材料;某单位被推荐为省市乃至全国先进,必须尽快拿出材料;某项工作必须火速拿出一个迎接上级检查验收的电视专题片脚本;某展览需撰写解说词;某某画册得写前言、后记……但凡这等事关个人、单位、甚至全局的差事,又是“鸡尻子掏蛋”的活儿,常常不是县上、就是单位的头儿,或是托了文友、亲朋来找张革风。
而他偏是个面情极软的人,而且力求“出货” 能让人看过眼去,所以他常常绞尽脑汁、熬得眼圈发黑,甚至在近退休的年纪,被列为公费学习电脑之外,他竟自个儿弄了电脑,买了写字板、自费安了宽带,自学起电脑写稿、编稿,成为县电台第一个实现电子版组编稿件的编辑。在他看来,编辑记者最有说服力的是自己的实力,是变作铅字和传出话筒的文章。如今,尽管他依然保持着全县“向上发稿最多,岗位目标完成最多,每年笔耕时日最多”的记录,他却越看淡了那些虚名,甚至采取对“先进” 、“优秀”之类弃权的姿态,并常用“站好最后一班岗”来作答……
这就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作家曲歌。
这就是属牛的山地编辑记者张革风。
(原载《宝鸡日报通讯》2009年第5期。)
上图为《宝鸡日报通讯》刊登的全文照。
以上为作煮获得的中国老年学2019年优秀论文奖证照。
以上图为作者近照。
郭伟,陕西扶风人,生于1956年,宝鸡日报社高级记者。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74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乡镇和县委机关工作,1987年招聘到宝鸡日报社,从事新闻采访编辑工作29年,先后发表百余篇消息、通讯、言论等新闻作品,多次获省市新闻奖。2016年退休,曾参与宝鸡市渭滨区老年调研活动,采写的《怎样才能使孤独老人孤而不独》一文,获中国老年学2019年优秀论文奖。
来源:虚谷斋张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