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滨州市教育局、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推出“庆祝第41个教师节·滨州优秀教师风采录”栏目,展示今年以来在教育战线上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掀起人人争当先进、社会广泛传颂优秀教师美德的热潮。
开栏的话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滨州市教育局、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推出“庆祝第41个教师节·滨州优秀教师风采录”栏目,展示今年以来在教育战线上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掀起人人争当先进、社会广泛传颂优秀教师美德的热潮。
人物简介:宋荣芹,沾化区第三实验学校教师,她深耕讲台二十九载,先后荣获“市教学能手”“市学科带头人”“市教科研先进个体”“市优秀教师”“市名师”“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实验室里,47岁的宋荣芹老师正弯腰指导学生调试显微镜,指尖轻拨镜筒的动作熟练又温柔——这个场景,她已重复了29年。
青春无悔,宋荣芹用生动的课堂、扎实的教研与温暖的陪伴,成为学生科学路上的“引路人”,同事成长中的“排头兵”。
带学生凝视大自然,搭建“微型生态角”,让生物课“活起来”
2018年,宋荣芹接手了八年级一个生物成绩垫底的班级。有学生直言:“背叶脉类型不如背历史年代,记生态系统有什么用。”面对学生的抵触情绪,她没有空讲道理,而是直接把课堂搬到了校园里。她带着学生在花坛中寻找“平行脉”的玉米叶、“网状脉”的月季叶,让大家用手机拍下来对比;从家里带来土豆和洋葱,教学生亲手制作临时装片。有个男生手抖得连盖玻片都放不稳,她就蹲在一旁,握着他的手慢慢放置,轻声说:“别慌,就像给小虫子盖被子,轻一点就好。”
她还牵头在教室角落搭建了“微型生态角”,让学生分组养小鱼、种水草,每天记录变化——原本觉得“生物无聊”的学生,开始主动追问:“为什么小鱼靠水草就能活?”期末时,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一跃进入年级前三。
最让她欣慰的是学生小航的转变。小航曾因成绩差而自卑,一次观察蚯蚓实验时,他发现蚯蚓在纸上爬得慢、在湿抹布上爬得快,兴奋地举着实验盘跑过来说:“老师!它怕干!”宋荣芹趁机鼓励他:“你看,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发现别人没注意的规律。”后来,小航成了实验室的“常客”,中考生物考了A,还特意寄来明信片写道:“谢谢您让我知道,我也能把一件事做好。”
2020年教师节,已考入农业大学的学生李悦带着一沓校园植物照片回来看她,说:“宋老师,您当年教我们认的植物,我现在还能叫出名字,这也是我选择农学的原因。”看着照片中熟悉的叶脉纹路,宋荣芹眼眶发热:“这就是当老师最珍贵的回报——你播下的种子,真的会在学生心里开花。”
教研相长:以阅读与实践打磨教学硬功
教研相长,是宋荣芹始终坚持的理念。她认为,“教学是‘做’出来的,教研是‘磨’出来的,两者缺一不可。”29年来,她在教研路上从未停步:参与完成省级科学规划课题《初中生物探究型课堂模式设计与实施研究》《农村初中化学生物学优质课程资源县区际开发利用研究》;主持或参与市级课题《指向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教育发展环境评价标准及评价工具开发》等,均已顺利结题。她还在省级教育期刊发表了两篇论文。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宋荣芹坚持了29年的阅读习惯。每天睡前的一小时,她的书桌前总亮着那盏灯:《中学生物学教学》帮她更新教学理念,《昆虫记》让她学会用生动的语言讲解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教她读懂学生的心理需求。有一次,她在《植物生理学》中读到“植物向光性的具体原理”,立刻调整教学设计——不再单纯讲解理论,而是让学生用玉米幼苗做对照实验,观察单侧光下幼苗的生长变化。“阅读不是任务,是给教学‘充电’,让我能把复杂的知识讲得简单、有趣。”她说。
传帮带:让教育微光汇聚成炬
“当年有人帮我,现在我要帮更多年轻人。”刚参加工作时,老教师李炳迪是她的“师父”:每周听她两节课,课后逐句分析“这里可以多让学生提问”“那个实验步骤可以简化”;1998年她第一次参加全市生物教学比赛,李老师陪她磨课到深夜,连“实验器材的摆放顺序”都反复调整。最终,她获得二等奖。“李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教学技巧,更是对教育的敬畏心。”
如今,宋荣芹成了学校年轻教师的“领路人”。她带过的3名青年教师,都已成为教学骨干:她每周坚持听课,用红笔细致标注亮点与建议;将自己29年的教案、实验设计笔记全部共享,甚至细致到写下“这个实验可以用家里的鸡蛋代替烧杯”等贴士;她还带领他们参与教研课题,从选题、实验设计到撰写报告,全程耐心指导。
年轻教师程玉鑫至今记得,去年准备公开课《探究植物呼吸作用》时,她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实验材料。宋荣芹陪她反复尝试:从新鲜叶片到萌发的绿豆种子,最终发现“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更强,实验现象更明显”。宋老师还帮她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上台展示”的环节,增强课堂互动性。那节课最终获得区级一等奖。“宋老师常说‘好课是磨出来的’,她不仅教我们怎么上课,更教我们怎么当一个有温度的老师。”程玉鑫说。
29年春华秋实,宋荣芹的鬓角添了白发,但眼里的光从未熄灭:她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校,检查实验器材;课后留在教室,为学生解答“为什么树叶秋天会变黄”;周末偶尔回校,给“微型生态角”的小鱼换水、为植物浇水。
“只要学生还愿意听我讲生物课,我就会一直站在这个讲台上。”宋荣芹这样说。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