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邹平深厚绵长的人文底蕴令人惊叹。早在8000多年前,最早的滨州人便已在邹平南部山区繁衍生息;邹平丁公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城址和刻字陶文,前者被誉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者比甲骨文更为古老,早了800余年;陈仲子在此著书立说,伏生“再造”《尚书》经典
邹平深厚绵长的人文底蕴令人惊叹。早在8000多年前,最早的滨州人便已在邹平南部山区繁衍生息;邹平丁公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城址和刻字陶文,前者被誉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者比甲骨文更为古老,早了800余年;陈仲子在此著书立说,伏生“再造”《尚书》经典,数学泰斗刘徽闪耀世界,一代名相范仲淹在此成长,梁漱溟在此组织乡建……
历史的梁邹文脉,群星璀璨;今日的邹平文艺,方兴未艾。
■ 古为今用:伏生诗会、刘徽星辰、范公故里,擦亮文化“金名片”
古为今用,创新就是传承。这方面,邹平堪称表率。
2000年前,伏生以命护书、倾力传书,赓续文脉。2000年后,故里以诗为媒、广邀海内,歌咏生活。
迄今,中国伏生诗会已成功举办7届。参与者范围覆盖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并吸引了来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赞比亚、马来西亚等十余个国家的诗人共襄盛举。这一诗歌盛会,践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紧密融合传统文化和当代大众生活,以诗歌致敬伏生,致敬文化担当,致敬中华文脉。
诗会之外,邹平市韩店镇投资建设了伏生纪念馆和伏生园,抢修保护伏生祠遗址,自编国学读本《走近伏生》,让伏生故里的孩子们走近伏生、了解伏生、读懂伏生。
2025年是刘徽诞辰1800周年。拂去历史的尘埃,这位“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回到了历史应有位置。在家乡人的努力下,联合国舞台上响起他的名字,“刘徽”之名镌刻于月球地貌,闪耀在浩瀚星河——嫦娥五号降落地点附近一处月球地貌被命名为“刘徽”,一颗太阳系新发现的小行星被誉名“刘徽星”。
在邹平市韩店镇中心小学,刘徽思想润泽千家万户。该校以“刘徽”命名教学楼,编制《走近刘徽》校本教材,舞蹈节目《指尖的传承》亮相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山东赛区)。
“范公故里”,更是邹平持续多年精心培育的文化品牌。
2001年,邹平确定以“范公故里,山水邹平”为旅游名片,得到广泛认可;2002年,首届邹平读书文化节开幕;2008年,山东省范仲淹文化节开幕,范仲淹博物馆揭牌;2010年,设立邹平文化最高奖“范公文化奖”,至今已举办九届;2019年,以范仲淹故事为本的吕剧《长白寒儒》获第11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戏剧类二等奖……让圣贤从历史中走来,让文明从纸张上落地,让优秀传统和百姓生活融合,邹平成功书写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璀璨篇章。
除了以上这些著名的文化品牌,《梁邹文化》同样是“古为今用”的重要载体。该刊自2009年创刊以来,将文学、新闻、生活融于一刊,已成为挖掘地方文脉、服务文艺创作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梁邹文化》已出版47期,内容涵盖文化动态、理论研究、梁邹史话、文学看台、艺术人生、山水邹平等多维栏目。刊物内容侧重对邹平历史文化的挖掘与研究,不仅为好文艺、好研究提供了好平台,也持续为邹平文化注入活力,为宣传邹平发挥了重要的阵地作用。
■ 南山北水:邹平山泥引来诸多陶艺名家,莫言诗歌留在黄河畔
泥塑泥玩泥娃娃,哪的泥土最好用?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邹平山泥受到许多顶级陶艺大师青睐。
在邹平市黄山街道家和文旅康养小镇,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聊城大学客座教授李延平介绍:“邹平的山泥是好胶泥,含硒、锌,耐高温,平原上很难找得到。”几十年来,“泥痴”李延平天南海北漂泊,如今,邹平却成了他钟爱的地方。无独有偶,清华大学王耀玲教授、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曲冰教授、韩国檀国大学陶艺系博士刘新彬等人常来此写生、授课。
为何众多陶艺大师都对邹平山村青睐有加?全国陶瓷技术能手、中陶协会员高健道出了其中缘由:老人峰脚下,风景优美,是绝佳的写生基地。加之高铁便捷,往来方便。此外,邹平本地热爱泥塑陶艺的爱好者众多,群众基础深厚。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百姓喜欢用花卉、摆件装点家居、丰富生活,特别欢迎艺术家们驻村创作。
除了深受艺术家喜爱的老人峰,以及早已声名在外的鹤伴山、樱花山,邹平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宝藏山水”。如临池镇的白云山,素有“小泰山”之誉,——山中坐落着南天门、水帘洞、王母池等景点。冬日里,雾凇漫山、宛如仙境;山寺肃穆,宛若布达拉宫。秋日里,枫叶、黄栌、黄连、杜梨……色彩丰富、层林尽染,将山景变作“调色盘”。
去年国庆节,白云山隧道开通,从邹平市区到临池的时间节省一半,高铁站到临池仅需10分钟,为游客揭开白云山的神秘面纱提供了便利。
曾经,这座山被当地人称为“断亲山”——因它阻隔了山南山北的往来,甚至一度影响到两地通婚而得此名。临池到邹平高铁站,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但以往却需绕行白云山长达20多公里。“以前,村民办事都更喜欢去淄博,因为路顺。去邹平,得绕上好大一圈。”梁家村党支部书记刘奎介绍道。
随着白云山“旅游路”正式通车,梁家村迎来了好机遇。临池镇积极推动发展,艺术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村民们也踊跃响应,计划改造村居、开发民宿与建设露营场地。这个省级农业旅游特色村,正悄然迎来最美的时光。
“南山北水”,邹平还打出了沿黄文旅组合拳——齐东古城遗址、“黄河第一险工”梯子坝、千亩海棠花基地、十里水果长廊……景点连线成片;“沿着黄河去码头”半程马拉松赛已连续举办5届,每年吸引全国各地数千名选手参赛,影响力与日俱增。梯子坝上有莫言题诗《黄河过邹平》,以诗句浓缩这方水土的千年文脉:“龙台看山色,醴泉听雨声。伏胜授经妙,刘徽算法精。范公苦读处,后乐先忧情。人文昌盛地,黄河过邹平。”
■ 文艺惠民:“追梦人”群众广场放歌,千名会员播撒文艺种子
邹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高雷介绍:目前,邹平拥有书法、美术、音乐舞蹈、作家、戏剧曲艺、摄影、诗词楹联等各级文艺家协会会员1400余名,其中国家级会员34名,省级会员140名,市级会员360名,其中多人获得省政府最高文艺奖泰山文艺奖。
依托这些协会和文艺骨干,邹平创作了吕剧《长白寒儒》《马耀南》、小说《苍穹下》等一批文艺精品,大型现代吕剧《梨花雨》曾获得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中国书法之乡”文化品牌也落户邹平。同时,艺术家们常态化开展文艺志愿服务,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建沙龙、组赛事、搞演出,让文艺服务融入了百姓日常。
“下班后去奥体公园”,已成为许多邹平市民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周五,在邹平奥体公园,华灯初上,歌声、舞声、器乐、朗诵声、笑声、掌声交织起来,连山东女子学院等高校师生也被吸引来演出,“追梦人”群众广场放歌活动已成为邹平市民文化生活的标志性品牌。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层的歌唱爱好者齐聚一堂。活动以“零门槛报名、专业化指导、全民化参与”为特色,通过“提前教学+即兴合唱”的形式,吸引超千人参与。每一次放歌合唱,不仅是一场音乐表演,更是一堂行走的音乐思政课,从青涩的素人歌手到成熟的合唱团队,一首首经典红歌合唱,不仅传递情感,更凝聚起城市的向心力。
“追梦人”群众广场放歌活动,正是“追梦人——艺术公益课堂”的成果显现。该公益课堂开设音乐、舞蹈、朗诵、合唱等十余种课程,由文艺骨干提供个性化辅导,为学员提供免费学习材料和展示舞台,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益模式。学员们在这里“以艺会友”,组建朗诵队、舞蹈团等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社区展演活动,如同一颗颗文艺种子,播撒进镇街村居的日常生活之中。
今年6月,2025山东省夏季“黄河大集”在邹平启动,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孩子们目不暇接、充满好奇。活动现场,艺术家们将黛溪湖荷影、范公祠飞檐、鹤伴山美景等邹平风景绘于扇面;传统漆扇匠人则“一浸一摇”,用古老技艺把邹平记忆凝入斑斓漆画;手工匠人飞针走线,用钩针穿梭编织,将各种花鸟、卡通纹样化作灵动扇饰。每一件文创,都在娓娓诉说这座小城的故事。
“请进来,走出去”。邹平与深圳宝安区的文艺携手是个典型。邹平文联积极开展“两地共建·文艺先行”主题交流活动,连续两年举办“邹进深圳”文明实践交流活动。期间,双方联合举办主题交流书画摄影展2次,共展出两地书画家的196幅书画摄影作品;邀请13名宝安区文学、书法、美术、曲艺等领域文艺家来邹平采风调研,创作出107件鲜活生动的采风作品。这一系列互动,有效促进了两地文化互鉴与融合。
未来,邹平将以“出人才、出精品、出品牌”为核心目标,深深扎根地方文化底蕴,精心打造一批具有高辨识度和广泛影响力的文艺品牌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各协会文艺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更加精准、全面,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深入基层、惠及百姓,让群众乐享美的文艺、美的生活。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