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移植(FMT)治疗慢性肝病,2025版专家共识来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17:05 1

摘要:近日,《中华肝脏病杂志》重磅发布了 《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 。该共识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病相关消化学组组织周永健、杨丽、南月敏等多位权威专家共同制定,旨在为临床医生规范应用肠道菌群移植(FMT,俗称“粪菌移植”)治疗慢

近日,《中华肝脏病杂志》重磅发布了 《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 。该共识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病相关消化学组组织周永健、杨丽、南月敏等多位权威专家共同制定,旨在为临床医生规范应用肠道菌群移植(FMT,俗称“粪菌移植”)治疗慢性肝病提供详细的指导和参考。

背景介绍

研究背景

近年来,肠-肝轴研究成为生命科学热点,尤其在慢性肝病治疗中,肠道菌群移植(又称粪菌移植)作为一种新兴疗法备受关注。慢性肝病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ALD)、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肝硬化(LC)、肝性脑病(HE)及肝癌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这些疾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衡。

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在肝病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通过重建肠道菌群平衡,例如应用肠道菌群移植,可能改善肝功能、减轻炎症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该疗法在不同类型慢性肝病中的效果,包括改善肝功能、预防肝性脑病和提高生存率等。然而,其在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规范等方面仍需深入探讨。

专家共识

为帮助临床医生全面掌握肠道菌群移植在慢性肝病管理中的关键要点,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联合肝病、消化、感染及微生物等领域专家,制定了《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其规范应用。

问题 1: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慢性肝病的适应证

推荐意见:肠道菌群移植适用于除外药物性肝损伤的各种原因慢性肝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ALD、MAFLD、AILD、LC、HE 和肝癌(增加抗肿瘤治疗敏感性)。(B1)

推荐说明:

作用机制:肠道菌群失衡与慢性肝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FMT可通过纠正菌群紊乱、调节肠道免疫和代谢,减轻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改善肝功能。

分病种证据:

慢性乙型肝炎(CHB):研究显示FMT可辅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肝酶、胆红素),降低肝纤维化。

酒精性肝病(ALD)/重症酒精性肝炎(SAH):肠道菌群移植可以有效改善 SAH 患者腹水症状,降低 HE 发生率和延长患者生存期。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肠道菌群移植能够有效改善MAFLD 患者和模型动物的肝功能和代谢指标,促进肠道微生物群平衡,缓解肝脏脂肪沉积及炎症状态。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移植可以有效改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模型的肝脏损伤,并恢复肠道菌群的正常组成,调节 T细胞亚群的平衡,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在临床研究中,肠道菌群移植被应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接受肠道菌群移植的 PSC 患者肝功能生物化学和胆汁酸指标均得以改善。

肝硬化(LC):FMT可调节LC患者菌群失衡,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安全性良好,并与较低的HE复发率相关。

肝性脑病(HE):FMT可通过降低血氨水平、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显著改善HE患者的认知功能,减少发作次数和再入院率。

肝癌:肠道菌群影响免疫状态,FMT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

问题 2: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慢性肝病的禁忌证和禁忌人群

推荐意见:肠道菌群移植的禁忌证包括生命体征不稳定、严重肠道屏障损伤,禁忌人群包括严重免疫抑制者以及妊娠期女性。(A1)

推荐说明:

肠道菌群移植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然而,肠道菌群移植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综合相关国内外专家共识,列举如下肠道菌群移植临床应用禁忌证和禁忌人群:

(1)生命体征(体温、心率、血压、呼吸)不稳定,合并不明原因感染者或者不明原因发热者应积极明确感染源,作为相对禁忌。

(2)各种原因导致伴有脓毒症、消化道活动性大出血、穿孔等肠道屏障严重受损的患者。

(3)当前诊断为暴发性结肠炎或中毒性巨结肠者(除外因严重艰难梭菌感染引起)。

(4)因存在严重腹泻(存在艰难梭菌感染则为相对禁忌)、显著纤维性肠腔狭窄、严重消化道出血、高流量肠瘘等原因无法耐受 50% 热卡需求的肠内营养者。

(5)先天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患者、近期接受高风险免疫抑制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者伴有严重免疫抑制者。严重免疫抑制指: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正常标准(成人

(6)妊娠期女性。

问题 3: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慢性肝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推荐意见: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肠道菌群移植对 CHB、AH、MAFLD、PSC、LC 及 HE 患者安全有效,对肝癌抗肿瘤治疗增加其敏感性或许有益。(B1)

推荐说明:

有效性:列举了各病种(CHB, ALD, MAFLD, PSC, LC, HE)的临床研究,证实FMT能改善相关生化指标、临床评分和生存率。

安全性:

肠道菌群移植相对安全,短期不良反应包括腹泻、腹痛和发热等,通常表现为轻微症状,且大多数患者能够自行恢复。

严重风险:曾发生因供体筛查不严导致耐药菌传播致死的案例,凸显了严格供体筛查的极端重要性,需特别关注多重耐药菌和潜在病原体的检测。

问题 4:如何选择合适的肠道菌群供体

推荐意见:选择粪便供体时,优先考虑非亲属标准供体,需经过全面筛查,包括健康信息、心理状态及实验室检查等。(B2)

推荐说明:

优先非亲属供体:有条件时优先使用非亲属标准供体。

筛查内容:

健康史:无消化道症状、近期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使用史、无慢性病、传染病、恶性肿瘤史等。

个人史与家族史:生活方式健康,无不良嗜好,无相关疾病家族史。

心理评估:由专业人员进行访谈和量表评估,确认心理状态健康。

实验室检查:

血液:常规、生化、炎症指标、多种病原体(HIV、梅毒、肝炎病毒等)检测阴性。

粪便:常规、隐血、多种肠道致病菌、寄生虫、病毒(包括新冠)、多重耐药菌检测均为阴性。建议进行宏基因组测序。

其他:尿常规、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幽门螺杆菌检测、胃肠镜(成人)等无异常。

问题 5:供体的管理(日常管理和饮食管理)

推荐意见:肠道菌群移植供体应进行适当管理以维持其稳定性和持续性,包括定期健康复查、粪便样本留存检测。建议供体定期捐赠粪便,并保持健康饮食,避免高脂、高蛋白及刺激性食品,同时鼓励食物多样化和适量运动。(C2)

推荐说明:

日常管理:(1)每 6 个月至 1 年复查以上条目,仍然符合上述要求(其中肠镜检查放宽至3年复查)。(2)每次捐赠的粪便均留样以备行 16 S 测序或宏基因组测序(根据各自单位检测能力),保证菌群组成及其多样性稳定。(3)每次捐献粪便应留样以备行代谢组学检测(根据各自单位检测能力)。(4)供体应保证长期(≥6 个月)捐赠粪便,建议每周 1~2 次捐赠,每次不少于100 g。成为合格供体后,为了及时且持续地掌握供体的健康状态,需定期回访和进行健康管理。每周定期和供体沟通确认,了解供体近一周的身体健康状况。向供体强调有任何身体不适都需要及时告知。对处于非健康状态的供体,需根据对应情况和筛选标准,安排供体复检或淘汰。如供体需离开原驻地一段时间,需提前报备,必要时行针对性处理。

饮食管理:

鼓励:多样化、清淡、高膳食纤维(如燕麦、豆类、果蔬)。

避免:荤腥、高蛋白(如海鲜)、高脂、刺激性食物、深色食物(动物血、巧克力等)、不易消化食物。

问题 6:如何选择合适的移植途径

推荐意见:肠道菌群移植途径分为上消化道(口服粪菌胶囊)、中消化道(胃镜、鼻十二指肠/空肠管)和下消化道(结肠镜、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置管、灌肠)。选择最佳移植形式需综合评估并告知患者相关风险,操作时需关注患者耐受情况。(B1)

推荐说明:

途径选择:

口服胶囊:适用于吞咽功能正常、不宜住院者。

胃镜/结肠镜:适用于单次移植。

置管(鼻肠管/结肠置管):适用于需多次重复移植。

灌肠:适用于需多次移植且病变局限直肠/乙状结肠者。

特别提示: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其内镜耐受性下降,灌肠途径、口服胶囊是较好的选择。

问题 7:移植前的准备

推荐意见: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对肠道菌群移植的成功率产生负面影响,尽管在某些细菌的移植成功率方面有所提高,但整体微生物群的恢复和多样性可能受损。(B2)

推荐说明:

抗生素影响:研究显示抗生素预处理虽可能提高特定菌(如双歧杆菌)的移植成功率,但会损害整体微生物群的恢复和多样性,可能负面影响临床结果。

肠道准备:移植前进行肠道准备有助于疏通肠道、排除宿便和残留抗生素,增强粪菌与肠黏膜的接触效果,利于定植。

问题 8:移植剂量、频次和形式如何确定

推荐意见:较高剂量和频繁施治可有效恢复肠道微生物群平衡,降低复发率,且内镜下移植和新鲜粪便样本的效果优于其他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反应灵活调整肠道菌群移植的剂量和频次。(B2)

推荐说明:

剂量与频次:研究表明更高剂量(如>275g)、多次移植能更有效恢复菌群平衡,降低复发率。目前无慢性肝病最佳剂量标准,需根据患者初次应答和随访情况决定是否重复移植。

形式与途径:内镜下移植成功率高于灌肠或口服胶囊;新鲜粪便样本效果可能优于冷冻样本。

问题 9:肠道菌群移植的随访原则

推荐意见:采取短期(24 h 内观察耐受情况)结合长期(4 周后评估症状及相关检测结果)随访,以全面评估疗效,并在必要时更换供体或重复治疗,随访应至少 8 周。(B1)

推荐说明:

随访时间:疗效中位维持时间约4-6个月,建议末次移植后至少随访8周,有条件者应随访1年以上。

随访内容:

短期:移植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长期:首个疗程结束后4周评估症状,必要时检测菌群。疗效判断遵循原发病指南。

后续决策:若3周后无改善,可考虑更换供体再行一个疗程;若有效可继续;若仍无效则视为无应答,应停止FMT。

问题 10:肠道菌群移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理原则

推荐意见:肠道菌群移植的不良反应以轻度消化道反应为主,且多为自限性,严格筛查供体和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可降低风险,同时应提供饮食建议并确保患者充分了解可能的不良反应以增强依从性。(B1)

推荐说明:

不良反应类型:

轻度(常见):腹泻、腹部不适、腹胀、恶心(24-48小时内),多自限。

中度:发热。

严重(罕见):感染(多与屏障损伤和筛查不严有关)。

预防与处理:

关键预防:严格供体筛查(尤其是多重耐药菌)。

处理:轻度者调整饮食、对症处理;发热需监测并排除感染。

患者教育:充分知情同意,解释可能的风险和处理方法。

问题 11:针对患有慢性肝病的特殊人群(儿童、妊娠期女性)接受肠道菌群移植的注意事项

推荐意见:对于患有慢性肝病的特殊人群,如儿童和妊娠期女性,肠道菌群移植的应用需谨慎。暂无患有慢性肝病儿童接受肠道菌群移植的报道,需仔细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不建议为妊娠期女性实施肠道菌群移植,且在处理这些特殊人群时,医患信任、知情同意和透明沟通至关重要。(C2)

推荐说明:

儿童:需多学科团队(包括儿科医生)全面评估必要性、安全性和风险。

妊娠期女性:仅有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个案报道,且存在潜在风险(如隔代移植),目前不建议实施。

通用原则:对此类特殊人群,必须建立充分医患信任,完成详尽的知情同意,对疗效和风险进行透明沟通。

文献来源: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病相关消化学组. 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5, 33(8): 738-746.

关于善泰

善泰健康多年坚持在天然无污染的山区采集8-12岁儿童优质的肠道菌群,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山区儿童健康菌群供体库和便便银行。率先制定了《人体肠道菌群移植供体标准》和《肠道菌群移植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成为行业内首家制定“企业标准”的公司。

1. 山区儿童供体库:国内唯一山区儿童健康菌群库,大规模人群筛查

2. 标准化制备:GMP标准实验室,ISO9001管理体系,确保高活性、高活菌数量。

3. 前沿技术:超低温冷冻干燥专利技术,有效保持菌群的活性和稳定性。同时,外加肠溶设计,显著提升菌群定植率。

4. 严格供体管理:科学筛选,专人专管,全程可溯源,菌群品质无忧

5. 科研临床双验证:临床成果登柳叶刀子刊,与30+三甲医院合作,疗效显著,多病种覆盖。

来源:善泰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