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传承乡土文脉,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7月,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种子”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张村镇南部的冠军村,开展为期十三天的“村志撰写+文化推广”双线活动。7月14日,活动进入最后的收尾工作。
为传承乡土文脉,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7月,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种子”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张村镇南部的冠军村,开展为期十三天的“村志撰写+文化推广”双线活动。7月14日,活动进入最后的收尾工作。
拾光撰村志
了解到团队正于冠军村内撰写村志,在志愿者海蕊的邀请下,移居邓州市区的73岁村民习志青专程驱车返乡,为成员提供相关史料。访谈过程中,习老先生声泪俱下地讲述了1996年他筹资建桥的故事。
1996年,张村镇和九龙乡之间的河流湍急,事故频发,且两地之间交通频繁,往来极为不便。立志于解决张村镇和九龙乡之间通行困难的问题,习志青着手发动建桥事宜。他个人出资1.3万多元,总筹集4.5万元,边打工边利用闲暇时间推进建桥工作,终于在1998年1月17日,顺利完成了“明桥”的建设。桥的四边刻下的“奉献爱心 齐心协力 捐资建桥 共奔小康”字样,不仅是建桥过程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众人团结一心、建设家乡美好品质的生动诠释。之后,习志青专程带领团队成员前往“明桥”,习老在桥边讲述了当年建桥的艰辛情景,又回忆起动员乡亲们捐款的点点滴滴,情至深处,几度哽咽。
习志青是中共党员。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曾前往其家中收集资料。在习老家中,客厅正中央端正摆放着毛主席的照片,门框边红色的铁牌上还刻着“中共党员”字样,影像留存过程中,习老曾认真地用手拂去牌上的灰尘。在访谈中,习老讲述了过去服役的经历,也曾提及“服务群众”一言,简单四个字,是习老一生为国为村,无私奉献,甘之如饴的生动写照。
团队成员随后前往村民杜传山家中,询问有关冠军村的姓氏、关爷庙等一些问题,杜传山悉心解答。与此同时,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内,文化推广的直播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日头渐斜,残阳余晖中,团队成员共同汇总和整理村志初稿,做好最后的收尾和完善工作。截至下午六点,冠军村志初稿的编撰工作圆满结束。
玫瑰助振兴
当日晚,冠军村玫瑰种植园经理陈泉池受邀来到党群服务中心,为团队讲解河南玫瑰产业现状、玫瑰发展史以及线上营销策略,意图用经验引导,为团队做一场助益专业成长的宣讲。
陈泉池毕业于郑州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参军入伍。退伍后,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返乡建设南阳市唯一的玫瑰切花基地。该基地占地30亩,拥有18个温室大棚和4万枝玫瑰花的保鲜库,带动了当地200余人就业。此外,在玫瑰外销上,陈泉池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电商销售流程。2025年5月,河南工业大学向当地赠送了《玫瑰园产业规划设计方案》,希望同当地群众一同协力促进冠军村经济发展。宣讲中,陈泉池也充分肯定了团队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和于暑热中来到乡村考察、实践的勇气。
晚上,冠军村驻村第一书记常德海、实践期间悉心照顾每位成员的志愿者海蕊为团队饯别。大家一起做饭,一同唱歌,陈泉池一家也为团队送来了自玫瑰园采摘的鲜花,各色花朵承载着前辈对团队工作成果的认可和对成员建设乡村行动的肯定。
在怀旧的歌曲中,成员们手持鲜花,与书记、志愿者、陈泉池家人一同合影留念。
实践结硕果
7月14日,这是团队成员与冠军村共处的最后一天,回顾过去的十三天,成员们经受过盛夏酷暑的炙烤,体验过乡村晚风的温柔,看见过黝黑如大地般的肌肤的纹理,体味过有问必答的淳朴与热情,尝过了瓜果的香,亦品过扶持的甜,今将面临离别的涩。
十三天,成员们对冠军村从陌生到熟悉,从疏离到不舍。冠军村的人文风貌与风土人情,它的沉稳与厚重、辉煌与灿烂,于每位成员都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今团队有幸窥得“冠军”的一角,余韵可滋润半生。
村志之上,一页页文字,是我们为村庄立下的碑,字字句句,是我们向时间讨回的回响。“金种子”团队将妥善留存这段实践经历,携村中所学所获接续前行。此去山高水远,我辈笃行不待。
(撰稿:河南工业大学“金种子”社会实践团队)
来源:金种子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