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你能想象吗?一年前,博物馆对这群孩子来说,只是参观打卡;一年后,他们的创意作品,竟摆在了江西省博物馆儿童主题展的“C位”。
1秒背后的365天
近日,央视《新闻直播间》中的一帧画面让星海湖学校的师生为之振奋——他们为江西省博物馆2025年儿童主题展创作的展品上电视了!
可你能想象吗?一年前,博物馆对这群孩子来说,只是参观打卡;一年后,他们的创意作品,竟摆在了江西省博物馆儿童主题展的“C位”。
第一章:启程∙当“小鸟虎”飞进校园
一切从一只鸟脚虎身的青铜器开始。
江西省博物馆的“伏鸟双尾青铜虎”,被孩子们亲切叫作“小鸟虎”,成了他们走进三千年前商文明的钥匙。星海湖学校牵手省博,引入“三点半博物馆”项目:“探秘青铜虎”课程还原历史现场;“虎纹拓印”让指尖触碰文明印记;“省博寻虎”研学则把课堂直接搬进展厅。
第二章:共创∙校园里的“青铜工坊”
光看不过瘾,还要亲手做。
当省博推出青铜器特展,星海湖学校不再只做参观者。老师、家长、学生组队拆题,多角度解读启程,开启“半定制”式学习。小组协作、自主研究、动手制作——一场校园版“青铜工坊”悄然启动。最终,一批由学生主导完成的青铜主题作品,正式入驻校园里的“星海博物馆”。孩子不再是听众,而是创作者、策展人。教育,悄然从“传授”转向“创造”。
第三章:出征∙为省博定制展品
积累了课程与内容,他们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以学生作品为核心,反向为江西省博物馆2025年的儿童特展定制展品。
那是一座巨大的三层环形装置《成长“晷”迹》:内环是学科印记,刻画着知识积淀;中环定格校园生活,留存四季美好回忆;外环则搭载AI设计作品,呈现学生的未来梦想。这件由师生共同策划、布置的作品,让无数走入省博特展的观众为之点赞。
尾声:延伸·博物馆是永远的课堂
365天,星海湖学校完成了一场温柔而坚定的“文化逆袭”。学生从接收者,变成主导者;学校从借资源,走向创资源;校园博物馆也从概念落地变为素养教育的真实载体。
如今,在江西省博物馆的展厅里,那只穿越三千年的“小鸟虎”依旧安静匍匐。同一处地方,一群孩子的创作正在发光。而被照亮且看不到尽头的,正是那一段走不完的学习之旅。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