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撰村志,镜头“传”乡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21:34 4

摘要: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沉睡着无数被岁月掩埋的故事,它们或深藏于风中田野,或零落在老屋檐角。这些故事,有的辛酸如旧河,有的温暖如炊烟,若无人记述,终将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如落叶归土,不留声息。

导语

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沉睡着无数被岁月掩埋的故事,它们或深藏于风中田野,或零落在老屋檐角。这些故事,有的辛酸如旧河,有的温暖如炊烟,若无人记述,终将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如落叶归土,不留声息。

执笔撰写村志,是为了在乡土旧痕消散之前,留住属于土地的温热的余光。我们希望故事能重新被听见,希望那些在岁月中悄然奉献的身影,能够借文字被今人铭记,被后人传唱。

正文

为传承乡土文脉,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7月2日,新闻与传播学院“金种子”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南阳市邓州市张村镇南部的冠军村,团队成员围绕“村志编撰+文化推广”两条主线开展实践。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笔墨记录村庄历史,在夏日田野上书写了一份扎扎实实的实践答卷。7月14日,为期13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村志编撰:在一笔一划中聆听乡音

何为“冠军”?一军之冠,即为冠军。自西汉霍去病封侯建功,“冠军”这片土地便镌刻下厚重的历史印记。后来,贾复、杜茂等名将在这片土地上续写新辉煌,使“冠军”二字愈发铿锵响亮。团队成员循着时间的脉络,走进霍去病文化园,感受“封狼居胥”的豪情壮志;探访李氏宗祠,聆听白发老人讲述康熙年间家族迁徙的传奇故事;驻足明桥桥畔,倾听村民集资建桥的峥嵘往事;步入王玉卓工作室,感悟文物背后的历史纵深;走遍大街小巷,切身感受冠军村的风土人情。

(图为成员走访调研实况)

村志不是简单的史料汇编,而是乡土记忆的集体书写。调研期间,团队成员走村串巷、查阅文献、访问老人,从村庄地名、姓氏变迁到教育沿革、文化传说,每一页资料的搜集、每一段文字的打磨,都凝结着汗水与心血。13天以来,成员们经常围坐在村委会会议室里,热烈讨论,细致核查,力求还原一个真实、鲜活的冠军村。

(图为成员们在谈论村志编撰中的细节)

在烈日与蝉鸣交织的日子里,他们用笔墨捕捉乡音的温度,试图在纸页间留住那份未曾远去的乡愁,村志初稿一页页成形,历史人物、地理沿革、民风民俗、重大变迁……村庄的模样被写了下来,村庄的声音也被听见。村民口中那句句“我们这儿以前啊……”不再散落在风里,而是被郑重写进纸上,成为乡土文化薪火传承的见证。

文化推广:在镜头下看见乡村之美

纸上有字,镜头有光。村志编撰后期,团队成员一致认为,“好的故事应该被听见”,为扩大文化传播力,团队结合调研成果,策划并开展了为期四天的直播活动,围绕冠军村的历史、风俗和特色产业展开讲述。

镜头下,玫瑰园花海铺展、养牛基地秩序井然、返乡创业者分享奋斗故事,一帧帧画面不仅呈现出村庄的新貌,也拉近了村庄与外界的距离。直播中,团队成员轮番亮相,依次在镜头前讲述着自己对冠军村的理解、自己的村志采编经历和实践感悟,力求每一场讲述都既有深度也有温度。

(图为直播切片)

观众留言“我老家就是冠军的,感谢你们过来写村志”的话语,是对团队努力的最好回应。相较于传统的单向传播,这场直播更像是一种“文化对话”,让更多人愿意听、愿意看、愿意走近这个藏在中原腹地的“冠军村”,共同守护这片土地的记忆与价值。

扎根土地:以金种子点燃乡村振兴薪火

“我们不单单是为撰写村志而来,更是为了感受乡土气息,聆听黄土低语。”这是一位团队成员在直播中的感受分享。在这13天里,队员们或站在田埂上与村民攀谈,或坐在老祠堂中翻阅尘封史料,也曾在夜晚的集体讨论中为一句表述争论许久——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是用力与这片土地交谈的人。

田野是最好的课堂,乡土是最真的教材。这次实践既是一次调研任务,更是一场内在成长的旅程。村志是村民讲述的,也是青年书写的;乡村振兴不仅靠政策支持,更需要文化的持续传承与青年一代的主动参与。

(图为田野劳作的村民)

活动虽已结束,但“金种子”团队对土地的关注不会止步。团队成员已将调研成果整理归档,为后续的村志正式编撰与传播工作奠定基础。接下来,团队还将整理相关素材,利用专业优势和技能,通过新媒体平台继续推广冠军村的文化故事。

在这个夏天,他们以纸笔为锄,以镜头为犁,在冠军村的土地上播下了一粒粒名为“记忆”、“传承”与“希望”的种子。未来,“金种子”会持续扎根乡土,用汗水浇灌田野,用实干托举振兴,让青春之花于祖国大地上结出累累硕果。

(撰稿:河南工业大学“金种子”社会实践团队)

来源:金种子实践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