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日的资阳校园,被一种特殊的庄严与热忱包裹。全市中小学的教室里、礼堂中,师生们同步聚焦一场特殊的直播——以“抗战胜利80周年”“全民国防教育月”为背景的“烽火记忆砺青春 强国有我启新程”主题思政课,正通过屏幕将历史的温度与青春的力量传递到每个角落。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杨颜铭 摄影报道
9月1日的资阳校园,被一种特殊的庄严与热忱包裹。全市中小学的教室里、礼堂中,师生们同步聚焦一场特殊的直播——以“抗战胜利80周年”“全民国防教育月”为背景的“烽火记忆砺青春 强国有我启新程”主题思政课,正通过屏幕将历史的温度与青春的力量传递到每个角落。
思政课主课堂现场
这场思政课的主课堂设在雁江区三贤九义校,而陈毅故里、抗战老兵住所等地的分课堂,让时空在历史与现实间巧妙勾连。多功能厅里,新华思政学堂《烽火映山河》与专题片《铭记历史吾辈自强》陆续播放,抗战史料与本土英雄事迹在画面中交织,学生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屏幕,仿佛听见了烽火岁月里的呐喊与冲锋。“你们对抗日战争的印象从哪里来?”“谁知道抗战始于哪一年?”互动提问间,课本里的英雄、长辈口中的故事,都成了连接历史的纽带。
随着镜头一转,画面来到陈毅纪念馆。红领巾讲解员与主持人并肩漫步,指尖拂过展柜里的老物件,轻声诵起“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梅岭三章》。陈毅元帅的故事在讲解中变得鲜活,让“铭记历史”不再是抽象的词语,而是与青春奋斗紧密相连的精神坐标。
听老兵讲述亲身经历
镜头再转,是温暖而厚重的一幕。“以前老一辈过的日子苦啊,一定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学生代表来到抗战老兵的住所,当鲜红的领巾系在老兵胸前,当标准的队礼敬向那段峥嵘岁月,老兵颤抖的嗓音里透着穿越时空的坚定,亲身经历的战役细节从老人口中流出,带着硝烟的余温,让孩子们读懂了“和平”二字背后的沉重与珍贵。
从历史的回望中走出,主课堂里的青春宣言格外响亮。学生代表站上讲台,以“从烽火到未来:我的青春答卷”为题,讲述着新时代青少年的思考:“我们就是中华巨轮破浪前行最澎湃的后浪。”真挚的话语里,是历史熏陶后的觉醒,更是接过接力棒的决心。
现场互动
最后,当《“强国有我”行动倡议》的诵读声从三贤九义校的主课堂出发,瞬间连成一片响彻全城的和声——陈毅故里的师生、校园里的孩子们、屏幕前的每一个人,都加入了这场集体宣誓。声音里有稚嫩,有坚定,更有跨越年龄的共鸣,照亮着“强国有我”的前行之路。
这场思政课没有刻意的环节分割,却让历史的记忆、英雄的精神、青春的誓言自然流淌。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铭记历史、自强不息,厚植了爱国主义情怀,为他们的成长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资阳的青少年们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在新时代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编辑:李雪艳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