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正值夏秋交替,又恰逢开学季,各类病原体和病媒生物孳生依然较为活跃。9月1日,安徽省疾控中心提醒,注意预防霍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及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流感、水痘、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学校常见传染病,以及结核病、食源性疾病等。
安徽财经网讯:九月正值夏秋交替,又恰逢开学季,各类病原体和病媒生物孳生依然较为活跃。9月1日,安徽省疾控中心提醒,注意预防霍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及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流感、水痘、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学校常见传染病,以及结核病、食源性疾病等。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以发病急、传播快为特点,多发于夏秋季。主要临床症状为不伴发热的严重水样腹泻、呕吐、脱水等。
预防措施:不喝生水,注意饮食卫生,保持手部卫生,一旦出现剧烈的、无痛性的水样腹泻和呕吐等典型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接受隔离和治疗,并主动告知医生可能的接触史。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衰竭。该病流行期主要集中在4~10月。
预防措施:减少蜱虫接触机会,做好个人防护,如发现蜱虫叮咬,不要用手直接捏碎或强行拔出,建议尽快前往附近的医疗机构进行处理,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此外,要重点预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俗称“花蚊子”,身体黑白相间)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感染后常出现发热、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皮疹等症状。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伊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相似,容易被混淆,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
预防措施:清除蚊虫孳生地,防止叮咬,如果在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出现可疑症状,应尽快就医;从流行地区返回后两周内如出现发热,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
学校是是各类传染病传播的高风险场所,常见的传染病种类有流感、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等肠道传染病。预防措施:如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出疹等症状,不能带病上学,根据病情需要及时就医;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注意家庭环境卫生,做好室内通风、居家环境卫生和清洁消毒;鼓励家长主动带符合条件的儿童接种流感、水痘、手足口病等疫苗,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常见可疑症状包括持续2周以上的咳嗽、咳痰,咯血或痰中带血;部分患者还会有午后低热、夜间盗汗、体重减轻、胸痛等表现。
预防措施: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如果出现咳嗽、咳痰超过两周,或伴有痰中带血、盗汗、午后低热、胸痛等症状,须及时到医院检查,新生儿应及时接种卡介苗。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食品摄入进入人体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类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主要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预防措施:注意食品卫生安全,确保食物做熟煮透,不喝生水,垃圾要及时清理,避免孳生细菌。 (记者 马冰璐)
来源:安徽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