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外婆的枪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忆我的外婆关丽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16:36 2

摘要:指尖拂过展板上的灰尘,外婆关丽华骑在白马背上双枪齐举的身影逐渐清晰。照片里她颧骨高耸,眼神如嫩江寒冰般锐利,鄂伦春族传统的狍皮帽檐下,露出被风雪刻出沟壑的脸庞。

烽火岁月

指尖拂过展板上的灰尘,外婆关丽华骑在白马背上双枪齐举的身影逐渐清晰。照片里她颧骨高耸,眼神如嫩江寒冰般锐利,鄂伦春族传统的狍皮帽檐下,露出被风雪刻出沟壑的脸庞。

左一为关丽华

作为民盟盟员,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凝视着这些穿越时空的印记,那些外婆用生命书写的抗联故事,正从展板的文字间缓缓流淌,成为激励我们铭记历史的精神火炬。

猎户女儿的觉醒之路

第一次在外婆的旧物箱里摸到那枚褪色的兽皮护符时,母亲告诉我:“这是你外婆年轻时打猎用的,后来,它护着外婆走过了无数枪林弹雨。”外婆出生在嫩江霍龙门村的鄂伦春族猎户家,自幼随父兄在山林中练就的枪法与骑术,本是谋生的本领,却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成了抗击侵略者的利刃。

“那天你外婆把两个孩子托付给邻居,揣着两把猎枪,带着四十多个族人就进了山。”母亲讲述外婆组织抗日山林队的场景时,声音总带着敬意。他们活跃在嫩江、庆安的密林里,专袭日伪据点、破坏交通线,成了抗联的“外围尖刀”。1932年马占山将军在铁力激战,外婆和外公(丁理中)冒着炮火送粮草,在张河白砬子山口率队掩护突围,还把受伤的马将军护送到凌云山庙养伤。母亲说,外婆常讲:“山林是鄂伦春人的根,鬼子要刨根,咱们就跟他们拼命。”

后来外婆正式加入抗联第四军,在方正县建了秘密联络点。由于地方援助部队中混入了汉奸,为了保护抗联第四军军长李延禄的安全,外婆担任了李延禄军长警卫员的工作。李军长曾评价:“关丽华的情报站,是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可在我心里,那分明是外婆对家国最炽热的赤诚。

双枪铁骑的传奇岁月

在民盟组织的《黑河的爱国人士》宣讲会上,我静静地坐在台下,心中暖流涌动,屏幕上闪过的一幅幅画面,让我想起母亲反复讲述的那个春天。1933年5月,满洲省委联络员于天放找到外婆,恳请她护送杨靖宇将军去庆安巡查。她策马持枪走在队伍最前,鄂伦春姑娘的剽悍气场,让沿途宵小望而却步。可她刚到家,急报就追了过来:杨靖宇在巴彦姜才屯因南方口音被民团扣押,正被大头朝下绑在铁匠铺的马掌桩上受冻。“你外婆提起双枪就冲出了门,舅舅带着20多个族人紧随其后。”母亲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她甩镫下马就去解绑绳,团丁刚要问话,被她一巴掌掀翻在地,20多杆猎枪齐刷刷对着民团,谁也不敢再动分毫。”

宣讲台的大屏幕上,亮珠河渡口血战的泛黄手绘稿格外醒目,那是1935年深秋的奇迹营救。外婆率队埋伏在芦苇丛中,眼看着李兆麟政委被日军押解过桥,她突然跃出掩体,双枪齐发,鬼子指挥官的军刀还未出鞘就栽进河里,当伪军排长举枪瞄准李兆麟时,外婆的子弹精准贯穿他的眉心。

此时宣讲台上主委正在讲述,外婆护送周保中军长冲出双子山迷阵,给赵一曼送白马摆脱追兵,说她是电视剧《赵尚志》里《嫂子颂》的原型之一。原来荧幕上 “双枪女侠”的传奇,藏着这样滚烫的勇气,这些抗日故事像散落的珍珠,串起了外婆的英雄岁月。

民族血脉的抗战密码

展柜里那枚1951年的纪念勋章,红绸带虽已褪色,但“民族解放功臣”的字样依然闪耀。那年中央慰问团专程到外婆家中授勋,表彰她“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如今,黑河市爱辉区新生乡岭上人博物馆里有外婆和妈妈的英雄事迹展,在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黑河师范学院、黑河市少年宫都设有“鄂伦春族抗日英雄事迹展”。

记得外婆常说“抗日不是一个人的事”。她联络鄂伦春、朝鲜族共同抗战,“磕头换盅”,促成“多民族抗日同盟”。她用“认干亲”的传统团结群众,让山林猎户都成了抗联的“眼睛和耳朵”。鄂伦春猎人送来的情报藏在兽皮包裹的草药里,向导带来的地图缝在棉袄夹层中。抗联缺战马,她带着族人翻山越岭,从铁力桃山挑了34匹猎马,避开七道封锁线送抵军部。在朝阳山根据地,她教战士们用松烟染军装,用桦树皮做军鞋。外婆用民族情谊凝聚起了抗战的“团结经”。

在外婆的带动下,全家都成了抗战的一分子,母亲和舅舅从小就帮着外婆传递情报。在送舅舅参军的那个清晨,母亲说,外婆把猎刀塞给舅舅:“跟着抗联好好干,别给鄂伦春人丢脸。”她自己则带着族人奇袭日军马场。在方正县的秘密联络站,她让外公在伪守备队当厨师打探情报。抗战期间,舅舅赵志国、外公陈宝等5位亲人牺牲在同日本人的战斗中。外婆在临终前对我们几个半大孩子嘱咐着“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血洒疆场又何妨!”。我想此时外婆模糊的视线里,一定是看到了牺牲的家人、族人和战友们微笑的面庞。

外婆是鄂伦春族人民抗日斗争的缩影。她以超越时代的勇气和智慧,在白山黑水间书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壮丽篇章,其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捍卫民族尊严。

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周铁农到五大连池风景区参观考察时,将一幅题词为“鄂伦春族双枪老太婆——关丽华”的书法作品赠予我。这幅题词正是我和哥哥所著书籍的书名,而在此之前,我与姐姐、哥哥们共同出版的记录母亲故事的《鄂伦春人——赵凤兰回忆录》,也是由周铁农副委员长题写的书名。1979年外婆去世后,我和哥哥用了20年时间,整理出外婆的抗日故事,如今还清晰地记得我们兄妹灯下校对文稿的模样,哥哥说“要让更多人知道外婆和母亲的故事”时,目光里满是坚定。我在书里这样写“我们家族的笔触,不是为了炫耀荣光,是为了接住外婆递来的接力棒”

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节点,抚摸着布满岁月痕迹的毛泽东主席题字及证章,凝视着展板上外婆坚毅的面庞,翻开早已泛黄的老照片,仿佛看到了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许亨植、金策、朴吉松、李延禄、于天放等东北抗联著名将领们在冰天雪地与侵略者殊死搏斗的情景。这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始终萦绕在我的心间,融入我的血脉之中。如今我愈发懂得,真正的英雄史诗,不在宏大叙事的丰碑上,而在无数平凡人用生命守护家国的细节里。

1994年,我加入了民盟,成为一名盟员,我常在盟史学习中寻找外婆的身影,当读到民盟先贤在重庆创办《民主报》呼吁团结抗日时,我想起外婆在密林深处传递情报的身影;当看到盟员为争取民主被捕入狱的事迹时,我想起外婆在刑讯室里咬碎日寇递来的劝降书。这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让我突然读懂了外婆的选择—— 打鬼子从不是为功名,而是和民盟先辈一样的信念:“不能做任人宰割的羔羊”,要让这片土地真正安宁。外婆的双枪对准侵略者,民盟的笔杆子捍卫民主,本质上都是对家国的守护,这不正是民盟“奔走国是、关注民生”优良传统的生动契合吗。

作为她的外孙女,我守着这份记忆;作为盟员,我扛着这份责任。以先辈为镜,将“不忘初心”的誓言,化作守护人民幸福、民族尊严的实际行动,用炽热的家国情怀、浓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前辈们可歌可泣的故事传承下去,这就是对抗战胜利最好的致敬。

外婆的枪声虽已远去,但她教给我们的守护家园的勇气、团结奋斗的智慧、赤诚报国的初心,那回荡在白山黑水间的正义回响,将永远指引我们在崭新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让英雄的故事永远流传,让英雄的精神永远年轻。

人物简介:

刘德丽,女,1970年8月出生,民盟盟员。五大连池风景区旅游局退休干部、原鄂伦春民族研究会副理事长,关丽华外孙女。

供稿:民盟省委会宣传部、民盟黑河市委会

责任编辑:孙博

审核:李岩妍

来源:黑龙江民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