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阅之城 | 星火永续·照亮山河: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别策划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16:27 1

摘要:八十载岁月如流,但历史深处那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烽烟,却从未熄灭。当警报再次划破长空,我们并非仅仅在回望一段悲怆过往,更是在擦拭一面映照民族精神与人类命运的明镜。

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别策划

八十载岁月如流,但历史深处那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烽烟,却从未熄灭。当警报再次划破长空,我们并非仅仅在回望一段悲怆过往,更是在擦拭一面映照民族精神与人类命运的明镜。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迎来80周年。昆山市图书馆特此推出专题图书推荐,精选三部历史巨著——王树增的《抗日战争》、金一南的《为什么是中国》与刘统的《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邀您一同走入那段血火交织的岁月,在字里行间触摸历史的脉络,在阅读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01

《抗日战争》

血肉筑成的民族脊梁

作者:王树增;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馆藏索取号:I253.2/1846;馆藏地点:综合借阅室

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以其恢弘的架构、磅礴的气势和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十四年浴血抗战的壮阔画卷。这远非冰冷的军事史罗列,而是一部用无数普通人生命与意志谱写的民族抗争史诗。

本书全景展现了抗战历史,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的屈辱与悲愤,到1937年卢沟桥畔石狮的怒吼揭开全面抗战序幕,再到1945年胜利的号角响彻神州,时间脉络清晰。空间上,从白山黑水间的游击烽火,到淞沪会战的血肉磨坊;从太行山上八路军健儿的身影,到滇缅公路上的生命运输线;从正面战场的惨烈搏杀,到敌后战场的坚韧周旋,全方位覆盖了抗战的主战场和重要战役。

王树增的笔力深入历史的肌理,塑造了无数血肉丰满的人物。这里有张自忠将军“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慷慨赴死;有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后,胃里只有草根棉絮的壮烈不屈;有左权将军牺牲在十字岭的悲怆;有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的孤军奋战;也有千千万万无名士兵在台儿庄的残垣断壁中与敌肉搏,在长沙焦土上反复拉锯,在常德保卫战中死守孤城……他们是将军,是士兵,更是父亲、儿子、丈夫,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用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

王树增并非仅记录战争过程,他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它是一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熬”与“炼”。在极端残酷的战争中,中华民族的忍耐力、牺牲精神、不屈意志被激发到了极致。战争重塑了国家认同,凝聚了民族精神,锤炼了民族性格。正是这场旷日持久、代价惨重的全民抗战,使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凤凰涅槃,赢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中国的复兴奠定了基石。

02

《为什么是中国》

探寻胜利的深层密码

作者:金一南;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馆藏索取号:K205/87;馆藏地点:综合借阅室

如果说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为我们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那么金一南将军的《为什么是中国》则如同一把锋利的思想之刃,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指核心:在20世纪上半叶那个积贫积弱、列强环伺的黑暗年代,为什么最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什么是中国能够从濒临亡国灭种的绝境中走出,实现民族的复兴?金一南以其独特的战略思维、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发人深省的解读。

抗日战争不仅是军事的较量,更是民族意志、组织能力、战略智慧和人心向背的终极比拼。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

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民族担当: 从成立之初,就将民族解放作为己任。在民族危亡之际,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表现出超越党派利益、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格局与担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古训,在共产党人的实践中得到升华。

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通过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直达最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民)的组织网络。这种组织力能将分散的个体力量凝聚成强大的抗战洪流,实现“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科学的战略指导(持久战):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深刻揭示了中日战争的本质和规律,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它廓清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迷雾,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指明了争取胜利的正确道路。

顽强的战斗意志与牺牲精神:从平型关到百团大战,从东北抗联的艰苦卓绝到敌后根据地的顽强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以巨大的牺牲牵制和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其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成为鼓舞全民族的旗帜。金一南认为,正是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组织优势,弥补了物质力量的巨大差距,成为最终胜利的深层密码。

《为什么是中国》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抗战胜利。金一南将军以宏阔的视野,将抗战胜利作为理解中国近代以来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将其置于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奋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宏大历史进程中来审视。他深刻论述了抗战胜利对于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民族精神重塑、国家道路选择的决定性意义,并以此为基点,思考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命题,为读者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未来方向提供了历史纵深。

03

《火种》

溯源问本,照亮初心

作者:刘统;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馆藏索取号:D23/185;馆藏地点:综合借阅室

刘统的《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将我们的视线拉回到更早的源头,聚焦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这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这段时期是近代中国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最为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孕育、诞生到艰难探索、逐步找到正确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刘统以严谨的史学功底和生动的叙事笔法,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火种”是如何在沉沉黑夜中被点燃,并最终汇聚成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燎原烈焰的艰辛历程。

书中详细描绘了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深重危机,各派政治力量(维新派、立宪派、旧军阀、国民党、各种社会改良主义思潮等)轮番登场,尝试各种救国方案(君主立宪、共和革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地方自治、联省自治等)却纷纷破产的历史图景。在这种纷乱与迷茫中,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刘统清晰地梳理了从中共早期奋斗到成为抗战中流砥柱的历史脉络。他雄辩地指出:

正是早期对正确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艰苦探索和武装斗争(红军)的坚持,使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拥有了一支听党指挥、信仰坚定、能征善战的核心武装力量。

正是在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立政权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强大的群众动员能力,这成为敌后抗战“人民战争”战略的坚实基础。

正是在经历了与国民党合作与分裂的复杂斗争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立最广泛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才能在“九一八”事变后率先提出并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展现出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政治智慧。

正是经历了大革命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惨痛教训,经过遵义会议的转折和长征的淬炼,中国共产党才真正走向成熟,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坚强的领导核心(以毛泽东为代表),具备了在错综复杂的抗战局面中制定正确战略策略的能力。因此,《火种》所讲述的这段“寻找中国复兴之路”的早期奋斗史,绝非与抗战无关的前传,而是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何能、何以能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历史前因和逻辑起点。没有这十多年“星星之火”的艰难积蓄与正确道路的探索,就不可能有后来燎原的抗战烽火。

-照亮记忆,共赴复兴-

八十载光阴流转,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但历史的记忆永不褪色。王树增的《抗日战争》让我们触摸到那段烽火连天岁月里民族的苦难与坚韧;金一南的《为什么是中国》引领我们穿透历史迷雾,探寻民族胜利的精神密码与道路选择的必然;刘统的《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则带我们回到起点,看清那最初点燃在沉沉黑夜中的希望之光如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并最终汇聚成抗战的燎原之火。

这三部著作,从不同的维度和深度,共同构筑了我们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完整图景。它们不仅是对过去的忠实记录,更是对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刻挖掘,对未来方向的深沉思考。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智慧与力量。 在血火记忆中,我们读懂了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所迸发出的惊人伟力;在道路选择的叩问中,我们坚定了对国家发展方向的自信;在初心火种的追溯里,我们获得了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让我们通过阅读,照亮民族的集体记忆,在历史的深处,寻找照亮未来的光芒,携手共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前程!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