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铭记历史、告慰先烈、昭示未来,中国将在北京举行纪念活动和阅兵仪式。
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铭记历史、告慰先烈、昭示未来,中国将在北京举行纪念活动和阅兵仪式。
然而,就在各界关注和期待之际,日本方面却对相关活动发表了带有负面色彩的言论。中国外交部立即作出回应,提出严肃交涉,要求日方澄清立场。
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次普通的外交摩擦,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就会发现日本的相关做法并非临时起意,而是长年累月的刻意经营。
从2015年至今,日本外务省累计投入超过560亿日元,企图通过“海外战略信息传播”来重塑自身形象,甚至不惜花钱去篡改历史。
日本究竟想用巨额预算达到怎样的目的?而在80周年这样的重要节点,中国和世界的声音又该如何回应?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形象建立在真实与坦荡之上,那么日本的做法无疑走偏了方向。
根据日本外务省的公开数据,自2015年起,他们设立了一个新的预算类别——“海外战略信息传播”。
听上去像是正常的信息交流,实际上却是带有强烈政治目的的操作。从那一年开始,日本每年都在这一领域投放巨资,总额已经超过560亿日元。
换算成人民币,大概就是27亿元左右,这绝不是一笔小钱。
这些钱用在了哪里?一方面,日本资助海外学者、媒体人,推动他们发表所谓“亲日”内容,营造对日本有利的舆论氛围。
另一方面,更令人震惊的是,日本还企图通过资金渠道影响海外教材,对“慰安妇”问题进行弱化乃至删除。
换句话说,日本并不是单纯想要介绍当下的国家发展,而是想用钱来塑造一幅虚假的历史画卷。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政府在“慰安妇”问题上的补偿,至今总额不足百亿日元。
也就是说,他们在公关和粉饰上的投入,比在真正面对受害者时的诚意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
这样的对比,不仅让人怀疑日本的道德底线,也让人看清其所谓“正确形象”的虚假性。
从2015年中国举办首次抗战胜利日阅兵,到如今80周年纪念再次举行,日本的态度一直没有改变。
它没有把精力放在反思侵略历史、弥补受害者伤痛上,而是不断砸钱去美化自己。
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对外的宣传,实质上是对内心虚弱的不自信。
中国媒体对此发出了三个直击要害的问题:日本敢正直坦荡面对历史吗?日本能真正汲取历史教训吗?日本是否真心致力于和平发展?
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足以击中日本的软肋。
日本敢面对历史吗?答案显而易见,不敢,否则也不至于在海外教材中千方百计抹去“慰安妇”的痕迹。
历史是一面镜子,越是试图掩盖,就越显得心虚。对于一个曾经的侵略国而言,真正的勇气不是逃避,而是直面。
日本能吸取教训吗?十年来的表现,让人很难乐观。
每逢中国或其他亚洲国家举行相关纪念活动,日本往往抱怨“过度聚焦历史”,甚至通过外交途径劝阻别国不要参加。
这种行为不仅是不负责任,更是对历史的再一次伤害。没有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只会让错误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日本是否真心追求和平?如果真是如此,怎么会一边在国际场合喊着“积极和平”,一边却不断增加军费预算?
根据报道,日本防卫省计划在2026财年将防卫费提升至8.8万亿日元,创下历史新高。如此巨额军费,与其“和平”主张背道而驰。
对比之下,花在“慰安妇”补偿上的不足百亿日元,更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这三问并非虚设,而是对日本的当头棒喝。
可惜,日本不会给出正面答案,因为一旦回答,就意味着要承认错误。
一个国家真正的国际形象,并不是靠钱砸出来的,而是靠行动赢得的。
日本投入560亿日元公关,不仅没有换来尊重,反而换来更多质疑。原因就在于,它的宣传和现实严重脱节。
比如,日本在对外宣传中强调自己是“积极和平的贡献者”,但军费增长、军事扩张的事实却摆在眼前。
日本声称尊重女性权益,却在“慰安妇”问题上不断后退。这种前后矛盾,只会让外界更加怀疑它的真实意图。
中国方面的态度很明确: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真正的国家形象,必须建立在正视历史、反思错误的基础上。
倘若日本一边花钱买公关,一边拒绝道歉与赔偿,这样的形象不仅虚伪,而且脆弱,经不起任何检验。
更何况,在当今世界,信息的传播已高度透明。试图通过操控舆论来掩盖真相,不仅成本巨大,效果也有限。
国际社会并不愚昧,受害国家的记忆不会消失,档案和史料的存在更无法被公关预算抹去。
八十年前,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十年后,中国举行纪念活动,不是为了沉湎于过去,而是为了警醒后人,提醒世界珍惜和平。
然而,日本在这一时刻却再次暴露出其回避历史的态度,用金钱来粉饰侵略的阴影。这种做法不仅得不到谅解,更可能带来更大的不信任。
历史的真相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褪色,更不会因公关粉饰而消失。
日本若想真正赢得国际尊重,唯一的出路就是正视历史、反省错误,而不是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个国家的形象,最终是靠行动塑造的,而不是靠预算堆砌的。
来源:文晓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