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一面大举进攻上海,一面对南京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空袭。上海沦陷后,日军兵分多路,攻向南京,一些较为富裕的市民开始逃离南京。11月16日,国民政府迁移工作的公开化加剧了市民和外侨的恐慌。在日军即将进逼南京的态势下,各国驻华使领馆纷纷
▌杨菁 著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一面大举进攻上海,一面对南京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空袭。上海沦陷后,日军兵分多路,攻向南京,一些较为富裕的市民开始逃离南京。11月16日,国民政府迁移工作的公开化加剧了市民和外侨的恐慌。在日军即将进逼南京的态势下,各国驻华使领馆纷纷要求并安排侨民撤离南京。
12月8日,日本总领事馆通告各国驻南京大使馆,要旨为:“日军强烈希望目前留在南京的所有外国人立刻从南京避难出去,离开战斗区域。”有一部分外国侨民决定留在南京,《芝加哥每日新闻报》驻远东记者A.T.斯提尔在七七事变发生后,逆人流而行到了南京,12月7日,他在南京报道说:“尽管战争就在眼前,但还是有美国人打算留在南京直至最后……住在首都的29名美国人之中,仅有8人听从了撤离的警告。”他评价了美国人的留守行为:“至少有14名美国人打算在南京被包围期间也一直留在城内,除非发生万不得已的情况。这些留守者大多数是传教士。在决定留下时,他们没有表露出丝毫的英雄气概,他们只是认为这是义务,他们说,必须留下来守护教会的财产,给予中国同僚们信心,帮助现在仍在计划中的安全区——这关系到成千上万中国人的生命。”
留在南京的外国侨民主要是分布在南京教会、大学、医院以及企业等机构或组织的教会人士,有近30名,其中2/3为美国人。由这些西方人士的书信、日记看,通过救死扶伤等工作来传播基督教教义,大约是所有教会人士选择留在南京的主要原因,保护教会、企业财产,职业道德、责任心及维护本国权益也是他们作出勇敢决定的考虑因素。
据统计,南京沦陷时,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计有27人,有22名人员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直留在南京。这些外籍人士有很多去过日本,他们原以为日军会“相安无事”地接管整个南京城的运行,眼见到的却是日军的暴行。
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兼总稽查的美国圣公会南京德胜教堂牧师约翰·马吉在1937年12月19日的日记中记载:“过去一个星期的恐怖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日本兵是如此的野蛮。这是屠杀、强奸的一周。”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大屠杀和奸淫、抢劫、放火等血腥暴行,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1月末才有所缓解。1938年4月2日,马吉致函麦金牧师说:“我注意到您曾致函《纽约时报》说,有关日军南京屠杀的故事是虚构的。可能这时你已经知道它们只能是太千真万确了。如果我不是亲眼看到这些事情,我也不敢相信这样的事会发生在现代社会,这使人想起古代的亚述暴行。我们未曾料到如此恐怖,当这些事情开始时,我们感到这是可怕的震撼。”
2014年,中国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近年来,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宁外国侨民的手稿、日记、信函及照片陆续披露,就留守南京的外国侨民的文字记录看,他们主要在揭露日军暴行和救助中国难民两方面展开了大量活动,留在南京的个别医护人员则超负荷地工作,抢救伤员、救治难民。(17)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