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团队,在 2025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2025 ESC Congress)上公布最新研究结果,首次针对「强化降压 vs 常规降压」进行个体参与者数据(IPD)汇总分析。[1]
血压到底该降到多少,120mmHg 还是 140mmHg?近年来,关于临床强化降压的争议一直不断。
刚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团队,在 2025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2025 ESC Congress)上公布最新研究结果,首次针对「强化降压 vs 常规降压」进行个体参与者数据(IPD)汇总分析。[1]
研究同期刊发于《柳叶刀》。
论文截图
强化降压的净临床获益究竟如何,降压标准该降低了吗?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潇繁教授 共同解读。
收缩压降至 120 或 130mmHg,净临床获益更大
「强化降压」的提出,至今不过 8 年时间。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临床对高血压的定义都是高于 140/90mmHg,降压目标也长期固定在这一数值,直到 2017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高血压指南,依据收缩期血压干预试验(SPRINT)为主的证据,提出了「强化降压」概念。
此后,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干预策略研究(STEP)、中国农村高血压控制项目(CRHCP)、强化收缩期降压减少血管事件风险研究(ESPRIT)以及糖尿病血压控制目标研究(BPROAD)等等众多里程碑式随机对照试验发表,欧洲、中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高血压指南,逐渐开始采信 130/80mmHg 的目标值。[2-5]
可以说,强化降压,正在日益得到全球证据库的支持[6]。但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关键问题未明:
强化降压的总体效果仍有疑问净临床获益尚不明确具体在哪些血压目标和哪些人群中最值得,尚不清楚本次孙英贤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正聚焦于这些问题。
该研究按照高质量、可以分析参与者个体数据的标准,筛选出了 6 项随机对照试验。随后,将参与者被随机分配至强化血压治疗组(收缩压目标
论文截图
研究设置了两方面的主要终点:
1)主要获益终点,包括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和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结局;
2)主要副作用结局,包括相关不良事件(如低血压和晕厥)和肾脏相关事件。
结果发现,在中位 3.2 年的随访期间,强化降压组中 5.3% 发生复合心血管疾病结局,低于标准治疗组的 7.1%,风险比 0.76(95%CI 0.72~0.81;p
与标准治疗组相比,强化降压组的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降低 1.73%,且在各个心血管疾病结局组成部分、不同年龄亚组(
同时,与标准治疗组相比,强化降压还与全因死亡率降低相关(风险比 0.87)。
论文截图
总体来看,强化降压显示出有利的获益-风险特征,净获益为 1.14(95%CI 1.03~1.25)。考虑肾脏相关不良事件时,净获益仍为 1.13(95%CI 1.01~1.24)。
在不同特征的患者群体中,强化降压的优势依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其中,年轻、有卒中病史、无慢性肾病、基线舒张压 ≥70mmHg 的几类患者,强化降压的获益更大;对于心血管疾病与肾脏不良事件,无糖尿病患者的获益高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
柳叶刀述评:高血压领域迎来转折点
多年以来,高血压治疗目标长期沿用 140/90 mmHg。随后,一系列里程碑式研究相继发表,逐步奠定了强化降压的循证基础。
但是,既往试验更多聚焦心血管事件的减少,对低血压、晕厥和肾功能波动等不良反应考量不足,因此在「获益与风险的平衡」上仍存争议。
孙英贤教授介绍,最新研究整合了 6 项国际标志性 RCT(ACCORD BP、SPRINT、ESPRIT、BPROAD、STEP 和 CRHCP),共纳入逾 8 万名患者,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最具代表性的个体数据汇总分析,首次系统量化了强化降压的获益与风险平衡。
「结果证实,总体净临床获益显著为正,即便考虑肾脏相关不良事件,结论依然稳健。这一发现为长期存在的争议提供了答案。」
需要强调的是,强化降压目标指的是治疗达标值,并非诊断阈值,不会凭空让更多人被贴上「高血压」的标签。
「实际上,从成本–效益角度看,强化降压不仅不会显著增加负担,反而是『降本增效』的策略。」孙英贤教授这样说道。「每预防一次心梗、卒中或心衰,就意味着节省巨额的住院、康复及长期护理费用,这种效益远远大于投入。」
柳叶刀述评截图
本研究代表了强化降压领域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循证证据,为国际高血压管理指南的优化奠定了关键基础。在研究登上柳叶刀的同时,期刊同期配发述评这样写道:
本研究作为迄今唯一具备充分统计效能的大规模试验证据,使高血压领域迎来转折点。临床实践已无理由继续「容忍」高血压,所谓「代偿性高血压」的理念应当被彻底摒弃并载入史册。
如今,高血压应被理解为「可选择控制的(optional)」,而非「必然存在的(essential)」,应在所有成年人中积极尝试早期且强化的降压治疗。
孙英贤教授指出,未来降压标准的方向已十分明确,关键问题不再是「是否需要强化」,而是如何将强化降压从证据和理念,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临床实践。
「我们的研究让强化降压从『理念』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可落地』的循证策略,也使临床医生更有底气将合适的患者治疗至合适的目标。」
参考资料:
[1]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1391-1
[2]McEvoy JW, McCarthy CP, Bruno RM, et al. 2024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ension. Eur Heart J 2024; 45: 3912–4018.
[3]Chin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Hypertension Committee of Cross-Straits Medicine Exchange Associa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ommitte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Zhonghua Xin Xue Guan Bing Za Zhi 2024; 52: 985–1032 (in Chinese).
[4]Goupil R, Tsuyuki RT, Santesso N, et al. Hypertension Canada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dults in primary care. CMAJ 2025; 197: E549–64.
[5]Umemura S, Arima H, Arima S, et al.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JSH 2019). Hypertens Res 2019; 42: 1235–1481.
[6]Casey DE Jr, Blood AJ, Persell SD, Pohlman D, Williamson JD. What constitutes adequate control of high blood pressure? Current considerations. Mayo Clin Proc Innov Qual Outcomes 2024; 8: 384–95.
[7]Jiamin Liu, Yan Li, Jinzhuo Ge, et al. Lowering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o less than 120 mm Hg versus less than 140 mm Hg in patients with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or previous stroke: an open-label, blinded-outcome, randomised trial. The Lancet. June 27,2024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4)01028-6
[8]SPRINT Research Group, Wright JT Jr, Williamson JD,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ensive versus Standard Blood-Pressure Control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N Engl J Med. 2017 Dec 21;377(25):2506. doi: 10.1056/NEJMx170008]. N Engl J Med. 2015;373(22):2103-2116. doi:10.1056/NEJMoa1511939
[9]SPRINT Research Group, Lewis CE, Fine LJ, et al. Final Report of a Trial of Intensive versus Standard Blood-Pressure Control. N Engl J Med. 2021;384(20):1921-1930. doi:10.1056/NEJMoa1901281
[10]The ACCORD Study Group. Effects of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N Engl J Med, 2010,362(17):1575-1585.
本文作者:羽衣
来源:体外诊断快讯CAIVD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