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禹守中,事迹不详。禹守中因观赏《湘山寺图》而撰此记。其一是记述图中湘山寺所处的位置及其主要建筑,结语为“世所艳称三大道场无过此也”;其二是记述湘山寺外围的名胜如“云归庵”“柳山”等,结语为“内胜不著,外护孔彰,不既观止此欤”;其三以“此皆图之所已及而未足尽
清康熙《湘山志.湘山寺图记》(翻译为白话文)
作者:禹守中
按:禹守中,事迹不详。禹守中因观赏《湘山寺图》而撰此记。其一是记述图中湘山寺所处的位置及其主要建筑,结语为“世所艳称三大道场无过此也”;其二是记述湘山寺外围的名胜如“云归庵”“柳山”等,结语为“内胜不著,外护孔彰,不既观止此欤”;其三以“此皆图之所已及而未足尽其奇且大也”起语,言湘山为中国山脉南千之左辅、衡岳之上游,“湘北漓南,包山带海,融结六大都会”,从山脉走势上说,是要出帝王的,可惜被秦始皇以修灵渠凿断帝脉,其后较多“闰位小朝廷”而已;但“帝脉可凿而佛性不可凿”,因此湘山才出了寿佛与慈明。这些内容是《湘山寺图》所无法描绘出来的。
湘山志:秦始皇南望有天子气,而修灵渠凿断帝脉
全州西华山脉的天子岭
湘山是楚南地区排名第一的佛教圣地,也是慈祐寂照妙应普惠大师无量寿佛(即寿佛菩萨)修行传法的道场。宋朝皇帝曾赐予匾额,命名为"报恩光孝禅寺"。寺里藏有一幅山水图,描绘了这里的壮丽景色,让我早晚都能在想象中畅游。我曾经拿着画笔感叹道:画作能描绘的终究有限,而山水的雄奇宏大是笔墨难以企及的。就像神骏之所以为神骏,单凭一幅画怎能完全展现它的风采?
湘山寺
何不看看这幅图:全州五华山峰环绕四周,万千景象密布其间,湘山就盘踞在中央。它撑起了州城的天门山,排列在湘江上游的华表山;罗江像衣带般曲折流过山前,清澈如镜的江水倒映着山影;湘江的云雾从西面飘来,在开阔的平原外蜿蜒流淌,雪白的浪涛在玉案山南起伏奔涌;灌江则带着九龙山的灵气朝拜而来,穿越三华山奔腾注入。这三条江河在翔凤岗交汇,山岗南面就是后晋时期楚王马希范建城设州的地方,他因尊崇佛教而将此地命名为"全州",以示对佛法的敬重。
再往前追溯一百八十年,寿佛大师从郴州拄着锡杖云游至此,选择这块风水宝地,砍除茅草创建净土院修行。捐赠这片土地的是唐朝宗室李庶,他家原本世代居住在山脚下,后来迁居到泷车。到了宋朝,这里又出了汾阳善昭禅师嫡传弟子石霜楚圆禅师,成为佛门法脉的延续。
湘山主峰之巅有两座著名山峰,分别叫"大金山"和"小金山"。山腰处有片平缓台地称作"笋布台",层层叠叠的山岩中有两处奇特洞穴——"转轮岩"与"锁龙岩"。这里有两眼灵泉:"龙藏泉"据传是神龙蛰伏处,"卓锡泉"因高僧驻锡得名。最神奇的是"飞来石",相传是从广东罗浮山飞来的奇石,据说寿佛菩萨当年从覆釜山归来时,锡杖点地处便形成了这些圣迹。登上七层石阶可达山顶,在此眺望清湘八景尽收眼底,恍若伸手就能触碰天际,这里便是宋元祐七年(1092)供奉寿佛真身舍利的妙明塔所在。
(略去描写湘山寺的文字附后)
不过这些仅是画作能呈现的景象,远不能穷尽湘山的奇绝壮丽。要知道天下山脉皆发源于昆仑,分北、中、南三支主干。湘山正是南干龙脉的左辅重镇,位居衡岳山脉上游。西去百余里的"海阳山"乃南干正脉所在,湘江漓江皆发源于此。两江环绕形成"湘北漓南"格局,孕育了南方六大都城。山因水得名,水以湘江为尊,山水相依成就了这方天地。
当年秦始皇南巡时,望见此地上空有天子气运,便用金锁镇压建业(南京),开凿灵渠断其龙脉。自此南方王气衰微,再无人能继承炎帝伟业。虽然后世有东吴、南陈等政权在江南兴起,终究只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
然而佛教传入后,南朝梁武帝时期旻公禅师在此弘法,晋代高僧支遁在此论道。定光古佛曾在岩洞显圣,生公说法竟使虎丘顽石点头。这些圣迹昭示着佛法的兴盛,当时高僧大德已遍布吴越之地。
此后禅宗法脉传承有序:从紫盖山承嗣衣钵,到黄梅五祖传付心印,南宗禅法如贝叶经般广传。及至宋代,寿佛菩萨在全州天寿山显圣,石霜楚圆禅师在此开坛演教,他们所证的无量寿、无量福、无量功德与智慧光明,纵是帝王将相也难以企及。为何如此?因为帝王气运可被斩断,但众生佛性永不磨灭。
湘山不以雄伟称霸,而是以承载帝王气运的时空中,不断显化神奇归于佛法。这种刚健中正的品格、圆融无碍的智慧,岂是区区画卷能够描摹?所以说,湘山真正的奇绝壮美,不在形貌而在其精神内核。
附:全州民间传说——秦始皇断全州天子之气
民间传说全州有天子岭,会出天子。称其为天子岭的是全州西华山脉中自真宝顶向才湾、龙水、大西江延伸的这条绵长山脉,因传说有帝王之气,又称其为皇极山(注:天子岭山脊因地跨全州和资源,曾是二县的划界点。马宽宏先生在《民国时期资源设县之经过》有:“天子岭、八十里山等处为划界点,统以交界处之山脊为界”)。
另有全州南华海洋山山脉中也有称之为天子岭的,民间还有麻川出天子,龙头在龙水而龙尾在歌陂等传说。秦始皇南巡时,因忌惮全州的“五华”山脉(西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华)聚成的天子岭龙脉将孕育帝王,遂命人开凿灵渠以泄地气,并采取地理镇压手段,用铜钉钉死五华地脉、铁水浇灌山脊,断绝了全州的“帝王气运”。
(略去描写湘山寺的文字附后)
山前建筑群气势恢宏:主体建筑"一真法界殿"后方是"布金楼",登楼俯瞰可见伽蓝净居与大雄宝殿如同案头摆设般错落有致。沿着丹墀拾级而下,穿过雕龙画凤的三重山门,依次经过"真空亭"、"天王台",正门匾额题着"无量洞天"。甬道长达千步,左侧建筑群包含供奉观音的"大悲阁"、修行密法的"准提院"、传天台教观的"天台楼",另有敕书楼、大施堂、法堂、隐德堂等建筑,向后延伸处依次是旃檀林、佛经库、毗卢殿、三教合一的三教堂和协天宫。右侧则有祭祀天神的"天符堂",映照祥瑞的"映瑞殿",保存古塔的"重楼",供奉大士的"大士阁"、"君子阁",还有供十方僧侣修行的"十方院"和"洗钵庵",往后依次是维摩丈室与护法堂。
走出寺院范围,可见四大天王中的毗沙门天王像与护法金刚跋阇罗像。钟楼鼓楼相对而立,"雨花林"与"鸣凤庵"点缀其间。左右建筑群如同珍珠串连锦绣铺展,佛灯辉煌香烟缭绕,诵经声穿透云霄,这般气象堪称世间三大佛教圣地之首。
湘山东北区域别有洞天:"云归庵"常年云雾缭绕如锁翠峰,"慈慧庵"掩映在竹影清泉间;"狮岩"形如雄狮张口怒吼松涛;"柳山"建筑群中,堂前千峰竞秀,亭中可赏新月。西北侧更显险峻:赤色崖壁倒映寒潭,栈道如天梯悬挂于一线天险处,此处建有"卷烟阁"、"千手阁"与"江山一锁"等建筑,"濯缨亭"旁"磐石泉"中鳜鱼游弋,道旁孤峰傲立自成奇观。
罗江南岸的"圣禅山"犹如达摩面壁之姿,"望佛岭"似有佛光隐现;灌江上游的"钵盂山"形如龙钵生烟,"香炉峰"若优昙婆罗花绽放祥瑞。这些内外胜景交相辉映,难道还不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吗?
来源:楚南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