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忧的则是学校人员密集,交叉感染机会增加,孩子们即将面临各种“病毒反派”的轮番突袭!
暑假暑假悄悄过去,又到开学季!家长们真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神兽归笼”,终于可以有点自己的时间,不用全天24小时待机了;
忧的则是学校人员密集,交叉感染机会增加,孩子们即将面临各种“病毒反派”的轮番突袭!
反派①号
“大魔王”流感病毒
HUXIZHUANJIASHUO
这位可是病毒界的“大魔王”,一旦成功侵入人体,便会大搞破坏显示自己的“存在感”:
可开启“火焰攻击”,短时间内让人的体温快速上升,可达39~40℃;疼痛明显,感染流感后,人常有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引起剧烈咳嗽,有的患者还会出现鼻塞、流涕、眼结膜充血,胸部不适感。防护攻略:
①及时更新“杀毒软件”
预防流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肯定是——打疫苗。
6月龄~5岁以下的儿童、65岁以上老人、孕妇、基础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群体都是流感喜欢“骚扰”的对象,建议最好在每年9~11月份定期接种流感疫苗。
②硬件防护也要跟上
保持科学饮食起居,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
日常养成勤洗手、定期开窗通风的好习惯,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空间密闭场所,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正确佩戴口罩。
③若有不适,及时就医吃药
流感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在发病 3~5天后发热会逐渐消退,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也会逐渐缓解。
目前,国内可用的流感抗病毒药物主要有:玛帕西沙韦、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
其中,玛帕西沙韦是健康元研发的抗流感1类创新药,是一种新型帽依赖性核酸内切酶抑制剂,不仅能够同时有效抑制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有效阻断病毒的复制及传播,还有着起效快、抑制病毒时间长、耐受性好、口服不受食物影响等优势。
此外,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患者,如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等,感染流感后很容易诱发病情急性加重,需要及时就医,并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对支扩患者来说,急性加重的核心问题几乎总是继发了细菌感染,治疗的关键是“抗感染”和“加强排痰”。
特别是当感染是由顽固的铜绿假单胞菌(常导致咳黄绿色脓痰)引起时,就需要更具针对性的强力抗感染策略。
这时,除了常规的全身抗生素(如静脉输液)外,临床指南也推荐联合使用吸入抗生素,例如妥布霉素吸入溶液。
它是国内首个吸入抗生素,在家即可雾化,通过呼吸道直接进入肺部,无需由血入肺,在精准、强力打击感染、杀灭致病菌的同时,降低对其他正常器官的影响,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
反派②号
“变装皇后”鼻病毒
鼻病毒是引发普通感冒的主要“元凶”之一,据统计,近半数的急性呼吸道感染都是鼻病毒在“作怪”。
这种病毒十分“狡猾”,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可以不断“变装”,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数据显示,目前已发现的鼻病毒种类超过160种,是人类已知病毒中血清型最多的一类。
作案手段:
①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者打喷嚏或咳嗽时,病毒会随着飞沫传播给周围的人。
②接触传播:鼻病毒可以在室温下存活数小时,健康人若是接触到带有病毒的物体(如门把手、餐具、玩具等)再摸嘴巴、鼻子或眼睛,病毒便可能通过黏膜进入体内。
感染后鼻病毒后,人常常会出现鼻塞、流鼻涕、打喷嚏、鼻痒、喉咙痛,还可能伴随头痛、疲劳等不适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人感染后症状较轻,一周左右即可自愈,但对于儿童、老人和免疫力较弱的人,感染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鼻窦炎、中耳炎、肺炎等并发症。
防护攻略:
①洗手!洗手!洗手!:用肥皂搓洗20秒,尤其是触摸公共物品后。
②尽量别摸脸、揉眼睛、抠鼻子:病毒需通过眼、鼻、口黏膜入侵。
③增强黏膜防御:戴好口罩,保持室内湿度(40%-60%),干燥的鼻腔更易被攻破。
#
反派③号
“痘痘怪”水痘病毒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性极强,号称“见面传”。
作案手段: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或间接接触疱疹液传播,1周岁~12 周岁的儿童,都是易感者,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校,一人得“痘”,很容易传染一大片。
水痘的潜伏期约为10~21天(通常为14~16天),在发病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等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而后约1~2天,患者的头皮、面部或躯干、四肢皮肤会出现皮疹,呈分批出现、向心分布的特征。出疹期,患者会有明显的瘙痒感,夜间更加明显。
大多数水痘患者可以自愈,但症状严重的,需警惕并发病毒性心肌炎,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防护攻略:
①接种水痘疫苗
一般来说,儿童在12~18月龄时接种第一剂水痘疫苗,4~6岁时接种第二剂。接种疫苗后,就算依然不幸感染水痘,症状也会相对较轻,病程也会缩短。
②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勤换洗衣物和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接触传染源。
若不慎中招“水痘”,要充分补水,按医嘱服药;剪短指甲,尽量减少搔抓,从出疹期到结痂前也不宜洗澡。
患者的衣物、被褥、洗漱用品等,都要暴晒或煮沸等消毒处理。
来源:呼吸专家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