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银川市实验小学围墙一侧,一块镌刻着“实验小学——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发源地”的石碑静静矗立。80余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足15岁的少年在此集结,以笔为剑、以歌为刃,在西北大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运动。这段被历史尘封的青春传奇,近日由自治区党委党
在今银川市实验小学围墙一侧,一块镌刻着“实验小学——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发源地”的石碑静静矗立。80余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足15岁的少年在此集结,以笔为剑、以歌为刃,在西北大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运动。这段被历史尘封的青春传奇,近日由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处副处长夏太彪向记者娓娓道来。
少战团员在排练节目“放下你的鞭子”。
1937年,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同年8月,江苏新安旅行团来到宁夏,深入城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历时半年有余,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宁夏各界的抗日热情。受此影响,宁夏陆续成立了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简称“少战团”)、后方抗战服务团等团体,其中少战团影响最为深远。
1937年冬,宁夏省立实验小学(今银川市实验小学)进步教师杨文海、薛云亭在校长贺自正、高立天的支持下,秘密成立“西北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发展团员20余人。他们制定“团章”“团员守则”,编写“团歌”,发布“告西北同胞书”,明确宗旨为“爱我中华,赶走强盗”,战斗口号是“火线就是战场,战地就是课堂,唤起民众,一致抗日”,并要求团员做到“三要、三不要、三不怕”。为获得公开活动合法地位,杨文海带领学生多次向国民党宁夏当局请愿。1938年1月,当局准予登记,更名为“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但活动范围仅限宁夏境内。
1937年11月,中共宁夏工委书记李仰南到实验小学任庶务主任,积极支持和指导少战团工作,并发展杨文海、薛云亭、高立天入党。在宁夏工委的领导下,少战团活动进入高潮,团员发展到100多人,成立宣传队、歌咏队、剧团,走向社会街头,通过漫画、演讲、街头壁报、唱抗日歌、演抗日戏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少战团组织团员两次步行到宁夏各县,历时3个月,走遍主要城镇,揭露日寇罪行,宣传抗日主张。他们的宣传鼓动,使宁夏南北各县学校纷纷成立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塞上抗日烽火迅速蔓延。
然而,少战团的蓬勃发展引起国民党宁夏当局警觉。1938年7月,当局下令“划一”全省抗日救亡组织,取缔少战团,成立各学校青年学生抗战后方服务团。宁夏工委指示停止使用少战团名称,但实际仍由中共地下组织成员和进步分子领导。1938年10月,随着国民党宁夏当局反共步伐加快,杨文海、薛云亭等被迫离开宁夏赴延安,少战团因骨干分散、特务破坏解体。
少战团虽仅存一年多,但为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党组织培养输送了革命力量。(宁夏日报记者 杨淑琼/文 图片为资料图片)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