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毛泽东的“得意之笔”与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04:04 2

摘要:土城那一仗最惨,伤亡3000多弟兄,北渡长江的计划彻底泡汤,红军被挤在贵州山里动弹不得:北有川军堵截、东有中央军嫡系、南边薛岳兵团步步紧逼,西边倒是没多少兵,可全是没人烟的大山。

1935年遵义会议刚过,红军还没从湘江战役的尸山血海里缓过劲,蒋介石的150个团已经围了上来,3万对40万,这根本是场没有胜算的仗。

土城那一仗最惨,伤亡3000多弟兄,北渡长江的计划彻底泡汤,红军被挤在贵州山里动弹不得:北有川军堵截、东有中央军嫡系、南边薛岳兵团步步紧逼,西边倒是没多少兵,可全是没人烟的大山。

谁都没想到,毛泽东带着这支疲惫之师,怎么就从铁桶阵里钻了出去,还让蒋介石在日记里骂这是"一生用兵莫大之耻辱"。

毛泽东没等蒋介石的包围圈收紧,当即下令西渡赤水,红军连夜架浮桥抢渡,刚踏上川南地界,谁料对岸川军早把沿江渡口封死,机枪碉堡密密麻麻立在山头。

北渡长江的路又断了,毛泽东咬咬牙,带着队伍钻进云南扎西的大山,把机关人员下放到连队,伤病员就地安置,连炊事班的铜锅都砸了熔成子弹,部队缩编成锋利的尖刀,白天隐蔽在密林里擦枪,夜里派侦察兵摸黑探路。

就在蒋介石以为红军要往川西逃窜时,侦察兵带回消息:黔北敌军主力全被调去堵截,遵义城里只剩些杂牌军。

就在蒋介石以为红军要往川西逃窜时,毛泽东突然下令掉头,连夜奔袭二渡赤水。

先头部队摸到娄山关下,天还没亮就发起冲锋,刺刀撞得火花四溅,硬是从仰攻变成了俯冲;三天后红军杀回遵义城,守敌还在睡梦里,枪栓都没拉开就当了俘虏。

这一仗歼灭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虏三千多人,战士们把缴获的机枪架在城头,枪栓擦得锃亮,山风卷着喊杀声在山谷里回荡——这是长征以来最大的胜仗,连炊事员都举着铜瓢跟着欢呼。

遵义大捷刚过,毛泽东没等国民党军缓过神,突然掉头往西,第三次渡过赤水,直插贵州茅台镇。

工兵连在赤水河边砍树架浮桥,动静闹得震天响,镇上百姓看红军秋毫无犯,主动拆了自家门板送来,妇女们连夜搓麻绳拧铁索,一天功夫就搭起三座浮桥。

红军大白天在桥上走来走去,炊事班甚至挑着锅碗瓢盆在河边洗菜,对岸国民党侦察机看得真切,电报一封接一封发往重庆行营:"共军主力云集茅台,似有北渡长江迹象"。

蒋介石果然急了,调40万大军往川南压过来,连滇军都被他催着往长江边赶,说要把红军堵在川南一网打尽。

天擦黑时,浮桥上的红军突然消失了。

后卫部队连夜拆桥烧木板,火星子飘在赤水河里,主力沿着河岸往南插,草鞋磨穿了就裹破布,机枪手把枪扛在肩上跑,一昼夜赶了120华里,天亮时已经摸到贵阳城外。

蒋介石正在贵阳行营看地图,卫兵突然冲进来喊“共军前锋到清镇了”,他猛地站起来,桌上茶杯都碰翻了——城里只剩一个团的宪兵,连城墙垛口都站不满人。

急电一封封发往云南,催滇军主力星夜驰援“护驾”,电报里连“速救”两个字都写得歪歪扭扭。

滇军司令不敢耽搁,带着三个旅往贵阳赶,谁都没留意,红军根本没攻城,只在城外放了几枪,就顺着滇军来的路往云南钻。

红军一路往西,滇军主力都被调去贵阳"护驾",云南腹地反倒空了。

先头部队摸到金沙江畔,找来找去就7条木船,毛泽东让工兵连在江滩上挖灶做饭,炊烟故意飘得老高,像是要久留的样子,暗地里却让船工白天躲在崖洞里,夜里轮流划船,7天7夜没停,连炊事员都拿起篙子帮忙撑船。

等蒋介石发现上当,急令部队掉头追来时,江面只剩些漂浮的木板,红军早就渡过金沙江,钻进滇北的大山里去了。

等国民党军追到金沙江边,江面上只剩几块漂浮的木板,红军早就钻进了滇北的山林。

后来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时问毛泽东最得意的战役,毛泽东笑着说是四渡赤水,旁边陪同的干部都愣住——毕竟比起三大战役的战果,这场仗既没占领大城市,歼敌数字也不算最多。

但毛泽东心里清楚,3万疲惫之师对阵40万重兵,土城受挫后所有人都觉得要垮,是他带着部队在赤水河两岸来回穿插,时而西渡佯攻,时而东进奇袭,把蒋介石的150个团耍得团团转。

蒋介石到死都没在日记里想明白这个问题,他只反复写着“赤水河之败,一生用兵莫大之耻辱”,却不知道答案藏在茅台镇百姓拆下的门板里,藏在红军一天一夜120华里的急行军里,藏在毛泽东那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简单道理里。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后来在书里写,她采访过很多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提起四渡赤水,老兵们总会先沉默,然后说“那时候天天走,不知道要去哪里,可毛主席知道”。

这场战役没有固定的阵地,没有明确的战线,却把“以弱胜强”的战争艺术刻进了军事史——不是靠武器装备,不是靠兵力优势,而是靠指挥官对战场的极致把控,靠部队在绝境中依然相信“跟着走”的信念,靠每一个拆门板的百姓、每一个扛着机枪奔跑的士兵共同完成的奇迹。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