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茬稻作为水稻生产中的特殊类型,因播期延后、生育期缩短,常面临积温不足、灌浆结实期受限等问题,易导致成熟偏晚、产量降低。科学运用增肥促早熟技术,是弥补生育期不足、保障晚茬稻产量与品质的关键举措。本文将从品种选择、肥料运筹、栽培管理等方面,系统阐述晚茬稻增肥促早
晚茬稻作为水稻生产中的特殊类型,因播期延后、生育期缩短,常面临积温不足、灌浆结实期受限等问题,易导致成熟偏晚、产量降低。科学运用增肥促早熟技术,是弥补生育期不足、保障晚茬稻产量与品质的关键举措。本文将从品种选择、肥料运筹、栽培管理等方面,系统阐述晚茬稻增肥促早熟的核心技术,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一、晚茬稻生育特点与增肥促早熟的必要性
晚茬稻通常因前茬作物收获延迟、气候异常等原因,移栽或直播时间较常规稻推迟15-20天以上。其生育进程呈现“前期生长快、中期发育急、后期灌浆紧”的特点:苗期因气温较高,分蘖速度快但成穗率偏低;拔节至孕穗期正值气温下降阶段,幼穗分化时间缩短,易出现穗小粒少;灌浆期若遭遇低温,光合效率下降,千粒重降低,甚至出现“青枯”“早衰”现象。
增肥促早熟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准施肥与配套管理,协调晚茬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发育与群体结构”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合理增肥满足植株对养分的需求,促进营养器官健壮生长,为后续生殖生长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调控肥料种类与施用时期,加快生育进程,促使水稻在有效积温内完成灌浆结实,实现“促早发、保稳长、提单产”的目标。
二、晚茬稻增肥促早熟的关键技术措施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奠定促早熟基础
品种选择是晚茬稻栽培的首要环节,需优先选用早熟、耐迟播、抗逆性强的品种。此类品种通常具有生育期短(比常规品种短10-15天)、感光性弱、灌浆速度快的特点,能在有限积温条件下正常成熟。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可选用“早籼45号”“湘早籼42号”等品种,东北地区可选用“龙粳31”“绥粳18”等早熟粳稻品种。
种子处理需兼顾“促发芽、防病害”:播前晒种2-3天,提高种子活力;用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浸种48小时,防治恶苗病;浸种后催芽至“露白”即可播种,避免芽过长导致移栽时损伤。
(二)科学施肥:以肥促长,以肥调熟
1. 基肥:足量施用,促早生快发
晚茬稻基肥需“足而不奢”,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为苗期生长提供持续养分。具体方案:
- 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300-400公斤,搭配尿素8-10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氯化钾5-6公斤。
- 施肥后深耕20-25厘米,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避免苗期养分供应不均。
基肥的作用在于促进根系早生快发,确保移栽后(或直播后)幼苗及时吸收养分,缩短缓苗期,为分蘖争取时间。
2. 分蘖肥:早施勤施,促有效分蘖
晚茬稻分蘖期时间短,需尽早施用分蘖肥,促进低位分蘖萌发,提高成穗率。
- 移栽稻在移栽后5-7天、直播稻在3叶1心期,每亩施尿素5-6公斤,搭配硫酸钾3-4公斤,可结合除草剂施用,提高作业效率。
- 若苗期长势偏弱,可在第一次分蘖肥后7-10天,每亩补施尿素3-4公斤,防止脱肥导致分蘖停滞。
需注意:分蘖肥不宜过量,避免无效分蘖增多,造成群体郁闭,后期贪青晚熟。
3. 穗肥:精准施用,促穗大粒多
穗肥是晚茬稻促早熟、增粒重的关键肥料,需根据苗情“看苗施肥”,重点促进幼穗分化,缩短穗分化时间。
- 促花肥:在幼穗分化初期(剑叶露尖前),每亩施尿素4-5公斤、氯化钾6-7公斤,若叶片发黄、长势较弱,可适当增加尿素用量至6公斤,促进颖花分化,增加穗粒数。
- 保花肥:在幼穗分化中期(剑叶完全展开时),每亩施尿素2-3公斤,此时施肥可防止颖花退化,提高结实率,若群体长势旺盛,可仅施氯化钾4-5公斤,避免贪青。
穗肥施用时间需严格把控:过早易导致营养生长过旺,过晚则无法及时发挥作用,需结合当地气候,在低温来临前15-20天完成,确保灌浆期有充足养分供应。
4. 粒肥:叶面喷施,防早衰促灌浆
晚茬稻灌浆期常因低温导致根系吸收能力下降,需通过叶面喷施补充养分,防止早衰,加快灌浆速度。
- 在齐穗期至灌浆初期,每亩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1%尿素溶液+0.1%硼砂溶液50-60公斤叶面喷施,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次。
- 若出现叶片早衰现象,可加入50-100克腐植酸叶面肥,增强叶片光合功能,延长灌浆时间。
叶面肥具有吸收快、针对性强的特点,能直接为籽粒灌浆提供营养,显著提高千粒重,同时促进植株早熟。
(三)栽培管理配套措施:协同促进生育进程
1. 合理密植:构建适宜群体结构
晚茬稻需通过密植弥补分蘖不足的问题,确保有效穗数。
- 移栽稻:行距25-30厘米,株距12-15厘米,每穴栽2-3苗,每亩基本苗8-10万株;
- 直播稻:每亩播种量4-5公斤,确保基本苗10-12万株,出苗后及时间苗,避免拥挤。
合理的群体结构可提高光能利用率,减少无效消耗,促进植株整齐生长,为早熟奠定基础。
2. 水分管理:以水调温,以水促肥
水分管理需遵循“前期浅水促分蘖,中期晒田控群体,后期干湿交替促灌浆”的原则:
- 分蘖期保持3-5厘米浅水层,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根系和分蘖生长;
- 当田间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增强根系活力,晒田程度以“田面开裂、稻株叶色褪淡”为宜;
- 孕穗期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勤灌”,即灌3厘米水层后自然落干,再灌新水,避免深水层导致地温下降;灌浆后期干湿交替,直至成熟前7-10天断水,防止早衰和倒伏。
3. 病虫害防治:减少损失,保障生长
晚茬稻生育期与病虫害高发期重叠,需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二化螟等。
- 稻瘟病:在分蘖期、破口期,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
- 纹枯病:在孕穗期,用20%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喷雾,重点喷施稻株基部;
- 虫害: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稻飞虱,用5%甲维盐乳油2000倍液防治二化螟。
病虫害防治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避免因病虫害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延误成熟时间。
4. 化学调控:辅助促早熟
在晚茬稻生育后期,若预计成熟偏晚,可适当使用化学调控剂加快生育进程:
- 在齐穗后5-7天,每亩用50-100克乙烯利兑水50公斤喷雾,可促进叶片养分向籽粒转移,加快灌浆速度,但需严格控制浓度,避免叶片过早衰老;
- 或用0.1%芸苔素内酯乳油3000倍液叶面喷施,增强植株抗逆性,协调生长,促进早熟。
三、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与效果评估
(一)注意事项
1. 因时因地调整技术:不同地区气候、土壤条件差异大,需结合当地实际调整施肥量与管理措施。例如,低温冷害频发地区,应适当增加磷钾肥比例,提高植株抗寒能力;沙质土壤保肥性差,需减少单次施肥量,增加施肥次数。
2. 避免盲目增肥:增肥需以“按需供给”为原则,过量施肥易导致贪青晚熟、倒伏,反而影响产量。需通过叶片颜色、植株长势等苗情指标,动态调整施肥方案。
3. 协同配套管理:增肥技术需与水分、密植、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结合,单一技术难以达到最佳效果。例如,施肥后若水分管理不当,会导致养分流失,降低肥效。
(二)效果评估
通过增肥促早熟技术应用,晚茬稻通常可实现以下效果:
- 生育期缩短:较常规管理提前5-7天成熟,避免低温对灌浆的影响;
- 产量提升:有效穗数增加5%-10%,千粒重提高1-2克,每亩增产50-80公斤;
- 品质改善:籽粒饱满度提高,垩白粒率降低,稻米品质明显改善。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