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1 23:25 1

摘要:柳红,1970年生,祖籍山西太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英国皇家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主任。

接《202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三)》(以姓氏拼音为序)。

柳红

柳红,1970年生,祖籍山西太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英国皇家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主任。

柳红于1991年7月获得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学士学位;1991年8月—1993年8月任山东新华制药厂四车间助理工程师;1996年6月获得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硕士学位;1999年6月获得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2001年9月—2006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6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研发中心研究员;2009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研发中心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2010年4月入选“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第二届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18年7月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新中药学院院长;2020年11月当选为中国化学会会士;2023年9月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士。

柳红长期从事从事药物化学、药物设计和化学生物学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药物化学,有机化学和药物设计学等。其研究以“新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为主线,构建“有机合成新方法促进药物发现”新药研究技术体系,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结合高效的有机合成技术,运用这个药物研究模式,针对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代谢性和泌尿系统疾病、病毒、自身免疫、感染性疾病(艾滋病、禽流感)、炎症、肿瘤以及心血管疾病开展药物设计、化学合成和药理筛选等研究 [6]。围绕药物分子的优势骨架,系统开展新的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始创新、高效的合成方法体系,据2024年6月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数据显示,已构建了含有7000个分子的多样性“优势骨架杂环库”。

推荐人:陈凯先院士。

卢云峰,男,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研究领域:纳米材料设计、能源存储与转化、药物递送及纳米医学。

在《Nature》《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总引用超4万次,H指数971;构建首个“生物药物制剂化技术平台”,推动大分子药物稳定性与递送效率提升;曾获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美国化学会联合利华奖等荣誉。

推荐人:中国科协。

鲁统部,1964年8月出生,汉族,籍贯山东莒南,中共党员,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天津理工大学教授。

鲁统部于1988年获得兰州大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得兰州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1995年在中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5年—2000年任中山大学副教授;1998年—1999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化学系做访问学者;2000年任中山大学教授;2001年—2003年先后在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Michigan Tech)化学系和得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获聘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6年任天津理工大学教授;2023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会士。

鲁统部主要从事大环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识别与活化、利用多配位点平面配体构筑非穿插孔状配位聚合物、药物多晶型与药物共晶 、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剂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光电催化分解水制备清洁氢能源催化剂(含OER与HER催化剂)、二氧化碳还原催化剂等。

推荐人:卜显和院士。

路建美,女,1960年10月生,环境材料与工程技术专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23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苏州市科协主席。

路建美长期从事环境材料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路建美主要从事微波辐射聚合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化工吸附分离新材料构建及其在化工行业液相/气相污染物分离回收与净化处理以及在特种医学防护领域的应用等。 她创建了三维网络新型吸附材料并形成了控制油类污染物的新技术,应用于美国墨西哥湾等中国国内外多起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处置以及在新疆克拉玛依等大型油田和工业企业的油水分离装置;以多元催化剂为交联剂嵌入三维网络吸附材料,发明了“强化富集/催化降解”双功能材料及装备。 针对污染物组成复杂、高效回收和净化、精确检测等三类问题展开研究,形成了以高吸油材料为核心的油及废气污染的回收和净化特色方向,发明了多电信号响应材料,把多信号材料应用于多组分污染物检测,突破了多组分污染物精准检测难、耗时长等技术难题。

推荐人:田禾院士。

罗三中,1977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鲁山县,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基础分子科学中心主任。

罗三中于1999年从郑州大学毕业;2002年获得南开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至2005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和生物化学系担任访问学者;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9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担任访问学者;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罗三中的研究工作以发展新型分子催化体系为核心,开拓其催化合成应用;结合物理有机和人工智能技术,探讨催化剂理性设计。致力于以自然界催化策略和机制为蓝本,设计发展全新、广普适用的仿生小分子催化体系,研究其在功能小分子、超分子和功能材料催化合成中的应用,探究其催化机制和规律,挖掘小分子催化生物功能与生命起源意义。分别发展了仿生手性伯胺催化、手性双酸催化、手性碳正离子催化和仿生邻醌催化剂。

推荐人:麻生明院士。

罗毅,男,1965年出生于江西南昌。中国化学会会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

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和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9-1992年师从Kai Siegbahn教授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任研究助理, 1996年5月在瑞典林雪平大学获计算物理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量子化学、谱学和智能化学等研究。

提名人:候建国院士。

骆广生 男,1964年11月出生,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领域为分离技术与分离材料; 微结构化工系统; 超细颗粒可控制备等。

先后获省部委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3项,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参加完成论著2部、译著1部和萃取手册1部。在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0余篇。一些重要成果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如Lab on a Chip,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IChE Journal,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上发表。

推荐人:李静海院士。

马丁,1974年7月出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丁于1996年从四川大学毕业;200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布里斯托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至200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07年至200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09年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员、教授;2012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8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2023年获得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

马丁针对能源和环境中的催化问题,在环境友好、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设计新催化过程,构建新型高效催化剂体系,并结合operando表征手段来解决催化过程中的重要科学问题, 包括:(1) C1化学(合成气、二氧化碳、甲烷、甲醇的转化);(2)氢气的催化制备和输运;(3)废塑料转化。马丁针对合成气、甲烷等一碳分子的定向转化以及水分子的活化,着力于提高反应效率、发展新的催化反应路径,并发展可以在反应条件下工作的原位表征手段来解决这些分子转化过程中的科学问题。

推荐人:迟力峰院士。

欧阳证,男,1970年出生,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会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工学学士及硕士,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物理化学理学硕士,普渡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博士。曾在普渡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任教。曾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系主任及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现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院长。

欧阳证于1997年8月—2002年3月在普渡大学分析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2006年历任普渡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07年—2015年历任普渡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5年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 [3];2016年—2021年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主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2016年1月当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会士;2022年6月任清华大学为先书院院长。

欧阳证主要研究质谱仪分析器基本原理,采样离子化方法,数据分析;研制气态离子化学科学研究仪器,离子阱质谱仪小型化,发展生物医学分析方法。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潘丙才,男,1976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三门县,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有毒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教育部创新团队共同带头人。

潘丙才的研究领域包括:环境纳米材料与污染控制、水污染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及原理、工业废水治理和资源化、高级氧化/还原技术。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04012)、国家水污染控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2008ZX07010-005-03)、863重大项目课题(副组长、子课题负责人)、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BK2007717)、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2008-2010)、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人才)项目(BK2004415)、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2007-A001)、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6129)、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南京大学重大应用预研项目、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导向性课题等。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庞代文

庞代文,1961年7月生,湖北松滋人,纳米生物与纳米光电显示技术专家,生物医学分析化学专家,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分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庞代文于1982年获得武汉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1992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1994年在武汉大学从事生物电化学专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1996年任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6年—2018年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1年—2005年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院长;2003年—2004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黄国贤教授组做Croucher学者;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2018年任职于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8年—2019年任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年—2018年任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2016年—2019年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纳米生物催化电化学国际联合实验室(LIA)中方共同主任;2018年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2019年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分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21年当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庞代文主要从事纳米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分析化学、纳米光电显示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推荐人:陈军院士。

裴坚

裴坚,1967年出生,浙江岱山人,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2022年1月,入选“中国化学会第七届(2021-2023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遴选专家”名单。

研究方向:1. 水溶共轭高分子的设计,合成,表征和应用;2. 应用于有机光电二极管和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的有机发光材料;3. 树枝状高分子材料的设计, 合成和应用;4. 多功能性有机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应用;5. 有机发光材料的自组装结构的研究和其性质。

主要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其器件化研究,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40多篇,其中在Nature子刊、JAC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他人引用率10000次以上,H因子 60。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受邀在美国化学会年会、国际材料研究协会年会和国际合成金属大会等国际大会报告30余次,多次担任国际大会或分会主席。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已有6项获得授权,国际专利3项、台湾专利1项,与公司合作授权美国专利2项。

推荐人:周其凤院士。

彭海琳,中国化学会会士,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纳米科技中心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大学三支社主委,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科技委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委员、北京市第十一届青联委员。

彭海琳于2000年从吉林大学化学系毕业;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9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至2014年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得首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晋升为教授,同年担任国家973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年至2015年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8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3年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彭海琳主要从事二维材料物理化学与新能源纳米技术研究。

推荐人:唐智勇院士。

彭笑刚

彭笑刚,湖南长沙人,纳米材料学家,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1983年彭笑刚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博士后工作;1996年进入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工作;1999年进入美国阿肯色大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2009年辞去阿肯色大学教职,全职加盟浙江大学化学系;2011年2月10日彭笑刚在汤森路透公司发布的全球顶尖一百名化学家榜单中名列第八 [2];201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彭笑刚主要从事胶状纳米晶的配位化学、无机纳米材料的生长机制、功能纳米晶的合成化学等研究工作。出版有《物理化学讲义》《大学化学讲义》《大学与伊甸园——理性教育与人性发展》等。

推荐人:房喻院士。

乔金樑

乔金樑,男,1960年生,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首席专家、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分别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北京化工研究院硕士和北京大学博士学位,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乔金樑长期从事聚烯烃材料基础研究及技术攻关,研究方向涵盖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利用、高分子材料接枝方法等。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境内外专利授权460余件,发表SCI论文130余篇。

其团队首创马来酸酐-烯烃交替共聚物技术,开发高分子助剂纳米分散技术并应用于可回收聚乙烯地膜制造,组建我国首个聚烯烃微观结构表征实验室。现任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副理事长、《高分子学报》编委,2018年当选中国化工学会首批会士,2021年、202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来源:噼哩啪啦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