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鄄城东南的尧王墓,封土堆高十余米,松柏环绕,当地人称之为 “尧陵”。传说尧帝晚年巡狩至鄄城,见这里百姓安居乐业,便在此停留施治。他发明的 “击壤” 游戏,原是教民耕作间隙娱乐的方式,后来成为鄄城流传最久的民俗 —— 用两块木板相击,以击中次数定胜负,至今仍能在
一、圣贤足迹的千年回响
(一)尧王墓的禅让余音
鄄城东南的尧王墓,封土堆高十余米,松柏环绕,当地人称之为 “尧陵”。传说尧帝晚年巡狩至鄄城,见这里百姓安居乐业,便在此停留施治。他发明的 “击壤” 游戏,原是教民耕作间隙娱乐的方式,后来成为鄄城流传最久的民俗 —— 用两块木板相击,以击中次数定胜负,至今仍能在乡村集市见到。
最动人的是尧舜禅让的传说。尧帝在鄄城考察舜时,并非只看他耕历山、渔雷泽的勤劳,更看重他 “孝感动天” 的品性。传说舜的继母多次加害于他,让他修补粮仓时抽走梯子放火烧仓,舜却用斗笠当翅膀跳下逃生;让他淘井时填土埋井,舜早挖好暗道脱身。即便如此,舜仍对父母孝顺如常,尧帝见他 “怨菲不藏于心”,才决意传位。
尧王墓前的 “击壤台”,相传是尧帝观看百姓击壤的地方。明代碑刻 “尧帝陵” 三字,笔法浑厚,据说是书法家李东阳所题。当地老人说,清明时节若在陵前击壤,木板相击的声音能传三里地,那是尧帝在应和百姓的呼唤。
(二)舜耕历山的孝感传说
鄄城历山虽不高,却因舜耕的传说名扬天下。山下有 “舜王庙” 遗址,残碑上 “耕读传家” 四字依稀可辨。传说舜在此耕作时,大象帮他耕地,百鸟帮他播种,并非神话 —— 实际是邻村百姓感佩他的孝行,趁夜帮他犁田播种,天亮前便悄悄离去,舜只看到田地耕好,以为是神灵相助。
庙旁有眼 “舜井”,井口呈八角形,传说舜为救干旱的村民,用锄头凿出此井,井水 “旱不涸,涝不溢”。清代《濮州志》记载,井壁有天然形成的 “舜” 字纹路,下雨时水漫纹路,井水便会变甜。如今井台的青石板上,有两个深深的脚印,传说是舜弯腰提水时留下的。
二、兵学故里的谋略传奇
(一)孙膑与庞涓的马陵道之争
鄄城是孙膑的故乡,箕山镇的孙膑旅游城内,有座 “孙膑阁”,阁内木雕再现了马陵之战的场景。民间传说中,这场战役的谋略早在两人同窗时便埋下伏笔。
相传孙膑与庞涓在鬼谷子门下学艺,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暗中在老师面前诋毁。一次鬼谷子让两人各献一计,庞涓献的是 “十面埋伏”,孙膑却献 “围魏救赵”,老师点评 “庞涓计狠,孙膑计活”,庞涓由此更恨孙膑。后来庞涓骗孙膑到魏国,挖去他的膝盖骨,却不知孙膑早有防备,将《孙子兵法》刻在竹简上,藏于棉衣夹层带回鄄城。
马陵之战时,孙膑在鄄城附近的独龙涧设伏,并非只靠 “减灶诱敌”。传说他利用鄄城多雾的气候,让士兵在树上绑上羊角灯笼,灯笼亮起时,雾气中仿佛有千军万马,庞涓误以为被大军包围,才自刎而死。独龙涧至今有块 “庞涓自刎石”,石上暗红色痕迹,传说是庞涓的血迹浸透而成。
(二)曹操屯兵的陈台遗迹
鄄城陈台遗址,传说是曹操为父亲曹嵩修建的望母台,后来成为他屯兵的据点。建安五年,曹操在此与吕布交战,当地流传着 “曹操借粮” 的故事 —— 当时军粮短缺,曹操向鄄城大户陈氏借粮,陈氏提出要曹操亲笔题字。曹操写下 “保障东南” 四字,陈氏当即开仓献粮。
更神奇的是 “曹操鞭指井” 的传说。大军缺水时,曹操马鞭一指,地上便涌出清泉,此井称为 “操刀泉”。井旁古柳的枝干皆向南倾斜,说是被曹操的马鞭所指,至今仍保持这一姿态。清代有人在井中打捞出一把铜刀,刀柄刻 “魏武” 二字,现存于鄄城县博物馆。
三、民俗技艺中的文化密码
(一)鲁锦的织女传说
鄄城是 “中国鲁锦之乡”,这种色彩艳丽的手工织锦,传说源自织女下凡。相传西汉末年,有位叫 “锦娘” 的鄄城女子,梦中见织女教她织锦技法,醒来后便能织出 “凤凰戏牡丹”“鱼跃龙门” 等纹样。她将技法传给乡邻,鲁锦由此流传。
鲁锦的 “二十八色” 有讲究,每种颜色对应天上一星宿,织锦时要按 “二十八宿” 方位排列,据说这样织出的锦缎 “冬暖夏凉”。老织娘们说,织锦前要祭拜 “织女庙”,庙在今鄄城郑营镇,虽已毁坏,但遗址处的桑树仍比别处茂盛,桑叶喂蚕,吐出的丝格外光亮。
有则趣闻,说民国时一位洋行买办想偷学鲁锦技艺,重金请织娘传授,织娘只教了基础纹样,核心的 “盘绦纹” 技法始终未传。她说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吃饭本事,不能让外人随便学去”,这份坚守让鲁锦技艺得以原汁原味传承。
(二)抬阁的祈福往事
鄄城抬阁是国家级非遗,每逢正月十五,孩童装扮成神话人物站在铁架上,由壮汉抬着巡游,惊险又喜庆。这个习俗源自明代祈雨的传说。
相传万历年间,鄄城大旱,百姓抬着 “龙王像” 求雨无果。有位老艺人提议,让孩童扮作 “哪吒闹海”,寓意 “逼龙王降雨”,果然天降甘霖。后来逐渐演变为抬阁,孩童所扮角色也从神话人物扩展到历史典故,如 “尧舜禅让”“孙膑拜师” 等,既热闹又能传扬故事。
抬阁的铁架有 “暗藏机关”,看似孩童悬空站立,实则靠铁条支撑,这些铁条弯成 “吉祥结” 形状,既坚固又美观。老匠人说,打造铁架必须用鄄城本地的 “铁花”(铁矿石),经七七四十九天冶炼,才能保证百年不腐。
四、寻常巷陌的异闻趣事
(一)“无盐娘娘” 钟离春的故里传说
鄄城是战国丑女钟离春的故乡,民间称 “无盐娘娘”。传说她虽貌丑,却有治国之才。一次她见齐宣王饮酒作乐,便冒死进谏,直言齐国 “四殆”,齐宣王被她的胆识打动,立她为后。
无盐村的 “钟离井”,传说是她当年打水之处。井水清冽,据说女子饮此水会变得聪慧。村头的 “钟离槐”,树干扭曲如盘龙,说是钟离春曾在树下练武,树枝被她的剑气所伤,才长成这般模样。
当地有种 “无盐饼”,形状粗犷,味道咸香,据说是钟离春发明的行军干粮。她辅佐齐宣王时,用这种耐存放的饼解决了军队粮草问题,如今仍是鄄城人外出劳作时的必备食物。
(二)七月初七 “晒书” 的习俗
鄄城有七月初七 “晒书” 的传统,源自东汉蔡邕在鄄城任职时的故事。传说蔡邕任东郡太守时,在鄄城发现一批古籍,因潮湿发霉,他便在七月初七这天将书晒在庭院,书香气引来了凤凰,落在晒书的竹竿上。
后来百姓效仿,每逢此日将家中书籍、衣物拿出晾晒,说是 “可避虫蛀,引祥瑞”。有个特别的讲究,晒书时要在旁边放一碗清水,说是给 “书虫” 喝的,让它们别咬书,这源自蔡邕 “善待万物” 的理念。
老秀才们说,若晒书时遇阴天,就要将书放在炕头烘烤,边烤边念 “蔡邕晒书,百虫避走”,虽无科学依据,却透着对知识的敬重。这个习俗在鄄城延续两千年,即便如今电子书普及,仍有老人在这天翻晒家中的线装书。
鄄城的传说,像鲁锦的经纬线,以圣贤为经,以百姓为纬,织就了一幅立体的文化长卷。当你在尧王墓前听松涛阵阵,在孙膑阁里看兵法竹简,在抬阁巡游中赏民俗百态,会发现这里的传说从不虚无缥缈 —— 它们藏在老人的皱纹里,织在鲁锦的纹样里,融在孩童的笑闹里。这些故事不需要刻意铭记,因为它们早已成为鄄城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岁月流转中,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智慧与温情。
来源:华夏风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