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度科技盛会上涌现大量创业公司、及知名品牌展示的次世代增强现实(AR)智能眼镜,显示出虚拟现实(VR)/混合实境(MR)在新应用的开发受限,以及出货量持续放缓的形势下,整个产业重心开始逐步转移到AI辅助式AR智能眼镜的走向。
今年度科技盛会上涌现大量创业公司、及知名品牌展示的次世代增强现实(AR)智能眼镜,显示出虚拟现实(VR)/混合实境(MR)在新应用的开发受限,以及出货量持续放缓的形势下,整个产业重心开始逐步转移到AI辅助式AR智能眼镜的走向。
集邦科技(TrendForce)研究经理曾伯楷表示,当前VR产业一直存在应用不足、内容更新缓慢、设备过重、久戴不适、价格不低等问题,除了重度游戏玩家与特定项目型市场,该产业缺乏吸引一般消费者的杀手级应用。
同样情形也反应在MR头戴设备上,微软两代HoloLens与苹果Vision Pro,这三款最具代表性的MR头戴设备都曾在市场上掀起巨大话题性热潮,但结局最终都铩羽而归。它们基本上比VR设备更重,定价更是高不可攀,再加上有限的应用场景、以及长久佩戴体验不佳、甚至导致晕眩等问题,使得市场需求疲弱不振。
连续两年衰推后,VR/MR将持续正向增长
市面上绝大部分MR设备在结构上如同带有相机的VR设备,虽然可以看到外部景物,却是通过VST(Video See-Through)技术,将相机捕捉到的真实世界形象经渲染后“间接”呈现眼前。因此基本上它和VR设备一样,无法像支持OST(OptICal See-Through)技术的AR设备,可以“直接”观看到真实世界。也因如此,业界经常将AR与MR归类在一起。
2024-2030 VR/MR设备出货量预估(Source:TrendForce)
百镜大战全面引爆AR眼镜无限商机
爱立信消费者行为研究室(Ericsson ConsumerLab)在2024年5月针对AR早期采用者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内,愿意搭配智能手机与AR眼镜的用户数量将翻倍。用户对于便携式AR眼镜的需求殷切,甚至愿意为随身携带的便利体验多付20%的费用。
虽然Meta Ray-Ban智能眼镜并非AR眼镜,但其全球销量破百万,反映出人们对于随身便携式AR眼镜的需求正旺,而Meta也在Meta Connect 2024大会上发布面向开发商的Orion AR眼镜原型(消费版预计2027年才会推出),身为VR龙头的Meta在展如今后开发能量与资源转向AR的决心后,整个产业重心似乎也出现了朝向AR转移的态势。
据集邦科技预估,2024年AR设备全年出货量为70万台,随着AI功能的加入,将为AR眼镜带来强劲的推升动能,尤其中国品牌与创业公司声势浩大推出各种款式的AI辅助式AR眼镜,整个市场将迎来火热的“百镜大战”。在此热度推动下,预计2030年该市场将进一步扩展到2,550万台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惊人的67%以上。
2024-2030 AR设备出货量预估(Source:TrendForce)
谁才此次世代头显王者?
曾伯楷表示,AR与VR/MR之间最大差异就是以实境为主、虚境为辅。MR虽然以虚境为主,但仍会与实境有所互动;至于完全诉诸虚境的VR设备则可能越来越少——只需加装一颗镜头,便可进入MR领域,这也侧面说明未来VR/MR两者之间的界线只会越来越模糊。
想要区别VR/MR与AR的差异,邱宇彬提供最直截了当的判别法,必须打开设备电源才能看得见内容者即为VR/MR。至于AR,即使关闭电源仍能穿透镜片看到外部真实世界。因此AR的重点在于让用户专注于自身所处实境,并且在实境里提供额外辅助资讯。反观VR/MR ,则是让用户沉浸专注在虚拟延伸的空间里。
虽然MR通过VST技术也可看到外部环境,但其实是经渲染处理过后的延迟形象,会限制用户在定点里使用,避免发生危险。目前VR/MR的主要延迟来源有三种,首先是相机本身的曝光时间,这是光学技术上的先天障碍;其次是运算处理时间,设备功能愈强大,运算时间会愈久;最后是近眼显示器(NED)的反应速度,不论是硅基或玻璃基OLED的反应速度都比LCD更快。
VR/MR与AR比较表(Source:科技新报)
寻求“尺寸最小化、亮度最大化”的最佳NED技术
随着百镜大战在AR产业里全面开打,反而激起无限商机与潜力,为了让AR设备更趋轻薄化,主流厂商开始对AR显示器模块采取“尺寸最小化、亮度最大化”的设计理念。首先,更轻薄的光波导(Waveguide)技术将取代Birdbath,成为主流的AR光学结构。
而在Meta Orion采取次世代近眼显示技术的LEDoS (LED on Silicon,硅基LED,也即Micro-LED)后,势将带动AR眼镜拥抱LEDoS技术的新热潮。集邦科技预估,2026年Micro-LED穿透式AR智能眼镜芯片产值将达到3.83亿美元,2023~2026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惊人的704%。
2021-2026 Micro-LED穿透式AR智能眼镜芯片产值(Source:TrendForce)
AR领域最具潜力的LEDoS ,与适用于VR/MR设备的OLEDoS皆属拥有自发光特性的主动式微显示技术,前者在分辨率、亮度、对比度、光机尺寸及省电方面皆胜出,但在RGB集成上面临挑战,未来LEDoS想要实现商业化与量产必须克服全彩化的问题。后者则在分辨率、省电、对比度及光机尺寸的各项表现皆有一定水准,但亮度却成了最大致命伤。
此外还有属于被动式微显示技术的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硅基液晶)与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以及在AR领域极具潜力的LBS(Laser Beam Scanning)技术,皆各具其优缺点(详见下表)。
主流微显示技术比较表(Source:TrendForce)
除此之外,当前AR眼镜更致力三大优化,首先是光引擎(Light Engine,也称光机)维持在1英寸以下;其次是近眼显示器亮度至少达到4,000 nits以上,才能改善目前AR主流光波导镜片光学效率不高的问题;最后是分辨率需满足3,000 PPI以上需求。
从军工、安控的集成切入,为2030 AR盛世做好准备
曾伯楷说明,头戴式设备中,从IC设计、芯片制造到应用开发与资服,皆能看到台厂的身影。其中尤以近眼显示与传感器为大宗,同时也涉足电池模块及PCB模块领域。目前VR整机开发厂商代表莫过于宏达电(1月23日以2.5亿美元将部分XR业务出售给Google),从事AR整机开发则有佐臻与和硕。
此外,还有专门从事微型风扇与散热模块设计的建准、提供显示驱动IC的钰创、支持触摸与手势识别IC的义隆、扬明光提供的高精度光学镜片、正葳提供组装。游戏及虚拟导航类相关应用开发商则有宏达电、鈊象电子、智能实境科技等厂商。这些厂商的布局,也为2030年头戴式设备市场规模开始大幅攀升后,奠定大举切入的技术能量基础。
面对当前赖政府积极推动半导体、AI、军工、安控及次世代通信等“五大信赖产业”,邱宇彬建议,政府在进行军工与安控领域的升级与示范时,不妨和国内既有的AR或VR/MR动能与资源进行集成,如此才能务实地降低更多厂商的进入风险,为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做好练兵准备。
来源:十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