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踏入洛阳博物馆,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十三朝古都的历史之门,无数珍贵文物正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领略馆内最令人惊叹的十大珍宝!
踏入洛阳博物馆,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十三朝古都的历史之门,无数珍贵文物正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领略馆内最令人惊叹的十大珍宝!
洛阳博物馆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珍藏文物达两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五千四百余件。这些瑰宝不仅是古代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生动展现了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深厚历史底蕴。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探寻洛阳博物馆最负盛名的十大镇馆之宝,感受历史长河中的艺术精华!
1. 西周兽面纹铜方鼎:青铜时代的王者之气
这件被誉为"洛阳鼎"的青铜礼器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典范之作,于1977年在洛阳北窑庞家沟西周墓出土。
方鼎高36厘米,长33厘米,口宽25厘米,腹部正中和腿上部装饰着精美的饕餮纹,四角和每面正中都有突出的扉棱。采用已失传的失蜡法铸造工艺,纹样庄重威严,体现了西周早期青铜铸造的最高水准。
如今,这件铜方鼎已成为洛阳的文化象征,就连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九龙鼎,也在大理石柱顶端安放着一尊按原尺寸复制的洛阳鼎。
2. 曹魏白玉杯:极简之美的艺术典范
1956年出土于洛阳市涧西区曹魏墓的白玉杯,是三国时期玉器中的稀世珍品。杯高11.5厘米,直径约5厘米,由优质和田白玉精心琢制而成。
白玉杯通体素雅无纹,造型简洁流畅,以其浑然天成的美感令人叹为观止。这种"大美至简"的审美理念,与魏文帝曹丕提倡的朴素社会风尚相得益彰。
唐代诗人曾有"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的佳句,透过这件白玉杯,我们得以窥见古人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和艺术境界。
3. 唐三彩黑釉马:唐代艺术的杰出代表
1981年出土于洛阳安菩夫妇墓的唐三彩黑釉马,是唐代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马高73厘米,长84厘米,全身呈黑色,唯马面、鬃尾和四蹄为白色,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
这在唐三彩中极为罕见,是文献记载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生动再现。马头低俯,作嘶鸣状,体态雄健,气势恢宏,将力与美完美融合。
如此精美的三彩黑釉马目前全国仅发现两尊,均出自洛阳,一尊珍藏于洛阳博物馆,另一尊则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4. 东汉石辟邪:石刻艺术的宏伟巨作
这件东汉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于1992年在孟津县油坊街村出土,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石辟邪总重7.8吨,长290厘米,宽120厘米,高190厘米,是汉代帝陵规制的重要实物。
辟邪形象威猛,身若虎豹,头似狮子,张口露齿,长舌外伸,身生双翼,昂首怒目,长尾拖地,仿佛即将腾空而起。整个造型浑厚凝重、神采奕奕,展现了汉代石刻艺术登峰造极的工艺水准。
这是中原地区体量最大、造型最优美的石辟邪,堪称汉代石刻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5. 清代金丝楠木塔:佛教艺术的稀世珍品
这座金丝楠木塔制作于清代初期,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拨至洛阳。木塔高约6米,重近4吨,为八面三级重檐结构,周身设有304个佛龛,每个龛中供奉一尊鎏金菩萨。
整座佛塔完全采用榫卯工艺,未使用一颗铁钉,通过各种构件之间的榫卯结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坚固耐用。金丝楠木历来是木材中的极品,价值堪比黄金,被称为"皇帝木"。
此塔是乾隆皇帝为母亲孝圣皇太后钮祜禄氏祝寿所制,堪称佛教艺术中的瑰宝。
6. 北魏泥塑佛面像:东方微笑的千年传承
1979年出土于洛阳偃师龙虎滩村北魏永宁寺塔基的泥塑佛面像,是北魏时期佛教造像的杰出代表。佛面像高25厘米,面部丰腴,鼻梁挺拔,唇角微扬。
虽然由数块残片拼接而成,但其雍容华贵、气度非凡的神韵依然动人,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也称"洛阳的微笑"。这尊残缺的佛面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那抹静谧祥和的微笑穿越千年时光,依然散发着迷人魅力。
7. 商代母鼓铜方罍:青铜酒器的精品之作
1963年出土于洛阳北窑西周墓的母鼓铜方罍,是商代晚期青铜酒器中的珍品。罍高50厘米,肩宽33厘米,因铭文得名"母鼓",是鼓国女子嫁给母氏男子的陪嫁礼器。
器身通体装饰龙纹、云雷纹组成的浮雕兽面,腹部饰有龙纹构成的垂叶纹,器盖呈四面坡屋顶状,四角及罍中部有突起的扉棱。整体器型稳重大气,纹饰华丽精美,是商代晚期流行的重要礼器,代表了当时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8. 夏代乳钉纹铜爵:华夏酒器之首
1975年发现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夏代乳钉纹铜爵,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爵,享有"华夏第一爵"的美誉。爵高22.5厘米,流、尾长31.3厘米,壁厚仅0.1厘米。
爵的基本形制为前有流(倒酒的流槽),后有尖状尾,中为杯,一侧有柄,下有三足。这件乳钉纹铜爵,窄长流、尖长尾,针状双柱矮小,细腰瘦腹,扁带状扳,三棱锥状足。
腰腹正面装饰一排乳钉,共5颗,夹在两道凸弦纹之间。整体造型轻盈舒展,宛如一位迎风而立的窈窕淑女,散发着俊巧清逸的气息。
9. 彩绘陶牵手女俑:南北朝时尚的生动写照
彩绘陶牵手女俑是北魏时期文物,一级品,出土于北魏重臣杨机的墓葬中。此文物造型独特,由两个相同的女性形象组成,二人梳双髻,饰花钿,面染红霞,唇点朱丹。
两人双手相牵并肩而立,皆面带微笑。她们的发型是典型的未嫁少女双挂髻,衣着打扮具有鲜明的南北朝风格。
因牵手女俑形象生动且时代特征显著,许多服饰复原研究都参照这件女俑进行南北朝装束还原,可说这两位清新可人的牵手少女就是南北朝时期时尚风尚的鲜活见证。
10. 正始石经:古代教育的珍贵遗产
洛阳博物馆珍宝馆陈列着一块《正始石经》残碑,高75.4厘米,宽50厘米,是曹魏正始二年遗存。1922年出土于洛阳市偃师县佃庄乡大郊村(今太学村),是三国魏正始年间刊刻的碑石经书。
因用篆文、古文、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又称《三体石经》。《正始石经》残碑刻录有《春秋》和《尚书》等内容。作为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内的教科书,《正始石经》残碑对研究古代教育制度和书法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洛阳博物馆这十大镇馆之宝,跨越夏商周到唐宋各个历史时期,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生动展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每一件珍宝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珍贵文物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若您有机会造访洛阳,一定不要错过这座宏伟的博物馆,亲身感受这些历史瑰宝带来的震撼与感动!
来源:炟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