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569年的建康城,春天的雨下得特别冷。12岁的欧阳询缩在尚书令府后巷的柴房里,怀里紧紧抱着一支竹管毛笔——笔杆上刻着“欧阳询”三个字,是父亲昨天早上刚给他的生日礼物。
公元569年的建康城,春天的雨下得特别冷。12岁的欧阳询缩在尚书令府后巷的柴房里,怀里紧紧抱着一支竹管毛笔——笔杆上刻着“欧阳询”三个字,是父亲昨天早上刚给他的生日礼物。
三天前的晚上,府里突然闯进一群士兵,穿着陈霸先的铠甲,喊着“欧阳纥谋反”。父亲欧阳纥是广州刺史,刚从岭南回来,还没来得及和他说句话,就被士兵按在地上。母亲拉着他的手往柴房跑,塞给他这支笔:“别出声,等天亮了找江总先生。”然后,母亲转身出去,再也没回来。
柴房里的草堆有股霉味,欧阳询抱着笔,听见外面传来惨叫声——那是姐姐的声音。他咬着嘴唇,把笔往怀里塞得更紧,眼泪砸在笔杆上。昨天父亲还教他写“永”字,说:“这字里有八种笔画,像人的一辈子,要刚要柔。”现在,父亲的声音还在耳边,人却没了。
天亮时,柴房的门被轻轻推开。是江总先生,父亲的老朋友,南陈的尚书令。他蹲下来,摸了摸欧阳询的头:“跟我走,没人能找到你。”欧阳询看着他,把笔举起来:“这是父亲给我的。”江总叹了口气,把他抱起来:“我知道,咱们带着笔走。”
江总的家在江南的乡下,院子里有棵老槐树,树下摆着张石桌。欧阳询每天早上起来,就坐在石桌前写字,江总则在旁边读诗。有时候,村里的老人会来,拿着纸让欧阳询写对联:“小欧阳,给我写幅‘福如东海’,我给你煮碗糖蛋。”欧阳询就笑着点头,握着笔,把“福”字的点写得圆圆的,像糖蛋。
江总教他读《诗经》,教他写楷书,还给他看自己的书法作品。有一天,江总拿出一幅字,说:“这是王羲之一的《兰亭序》,你看这笔画,像流水一样。”欧阳询摸着纸上的字,问:“我能写得像他一样吗?”江总说:“你能写得比他更刚,因为你经历过他没经历过的事。”
夏天的晚上,他们坐在老槐树下,江总摇着蒲扇,欧阳询则在纸上写“家”字。写着写着,他停了下来:“江叔叔,我想父亲了。”江总沉默了一会儿,说:“想他的时候,就写他教你的‘永’字。他在天上看着你,会高兴的。”欧阳询就拿起笔,认认真真写了个“永”字,笔画刚劲,像父亲的样子。
18岁那年,欧阳询跟着江总回到建康。江总给他找了个小房子,在夫子庙旁边。欧阳询每天早上就去街头卖字,铺块布,摆上纸和笔,写“对联”“福字”“家书”。有时候,有人会问:“你这字怎么这么刚?像北方的汉子。”欧阳询就笑着说:“我是跟着父亲学的,他说字要像人,得有骨头。”
有一天,一个穿着绸缎的商人过来,拿着张纸:“小先生,给我写封家书,要刚劲点,让我儿子知道我在外面不容易。”欧阳询接过纸,写了“父亲在外一切安好,尔等当努力读书”,笔画挺拔,像商人的脊梁。商人看了,连声说好,给了他一串铜钱:“这字比我家先生写的好,有劲儿。”
晚上,欧阳询拿着铜钱去买了只鸡,给江总炖了汤。江总喝着汤,问:“今天赚了多少?”欧阳询说:“够咱们吃半个月的。”江总笑着说:“咱们小欧阳要成书法家了。”欧阳询摇摇头:“我只是想让父亲知道,我没丢他的脸。”
公元589年,隋军打进建康城,南陈灭亡。欧阳询跟着江总入隋,到了长安。北方的风比江南的烈,吹得人睁不开眼。他站在长安的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手里握着笔,心里有点慌。
有一天,他路过一座寺庙,看见墙上刻着《张猛龙碑》。他站在那里,看了整整一天。碑上的字刚劲有力,像北方的汉子,每一笔都带着劲。他用手指摸着碑上的字,摸得手指都疼了。旁边的老和尚笑着说:“小伙子,喜欢这字?”欧阳询点头:“这字像我的父亲,刚硬。”老和尚说:“这是北碑,北方的书法家写的。你可以把它融到自己的字里。”
从那以后,欧阳询每天都去寺庙看碑,把碑上的字描下来,贴在房间里。他把南帖的秀逸和北碑的刚劲融合起来,写出了自己的风格。有一天,他写了幅字,拿给江总看:“江叔叔,你看这字,像不像北方的山?”江总笑着说:“像,像你父亲的脊梁。”
隋朝时,欧阳询担任太常博士,负责礼仪和书法。他的字在长安渐渐有了名气,但也有人嘲笑他:“南蛮子的字,没规矩。”欧阳询不在乎,每天还是天不亮就起来练字,把所有的委屈都写进字里。
有一天,隋炀帝召见他,让他写幅字。欧阳询写了篇《千字文》,笔画刚劲,结构严谨。隋炀帝看了,说:“这字像北方的马,有劲儿。”欧阳询笑着说:“这是我江南的笔,写出来的北方字。”隋炀帝点头:“不错,以后宫里的字都让你写。”
从那以后,欧阳询的字越来越有名,很多人都来找他求字。有一天,一个北方的书法家来找他,说:“我以前嘲笑你,现在才知道,你的字里有南方的水,北方的山,是真正的好字。”欧阳询笑着说:“我只是想让父亲知道,我没丢他的脸。”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欧阳询入唐,担任给事中。李世民很喜欢他的书法,让他教皇子们写字。有一天,李世民把欧阳询叫到宫里,指着案头的字说:“这是你写的《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点头:“是,陛下。”李世民说:“这字刚劲有力,像我的军队,能打胜仗。”欧阳询笑着说:“这字里有我一辈子的故事。”
李世民让他教李治写字,李治问他:“欧阳先生,你的字为什么这么刚?”欧阳询说:“因为我小时候失去了所有亲人,流亡时靠卖字为生,被人嘲笑过,被人欺负过,但我从来没放弃过。这字里有我的坚持。”李治似懂非懂,点了点头。
有一天,李世民把欧阳询的字贴在寝宫的墙上,对长孙皇后说:“你看这字,像不像欧阳询的人?刚硬,却有温度。”长孙皇后笑着说:“像,像他手里的笔,握了一辈子,没松开过。”
公元632年,李世民避暑九成宫,发现了醴泉。他让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刻石立碑。欧阳询接到命令,非常认真,每天都去九成宫的醴泉边,看着泉水,想着怎么写。
他写了一遍又一遍,改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候,他会坐在醴泉边,摸着碑石,说:“父亲,你看,我现在能写大字了,能写皇上的碑了。”有时候,他会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写“永”字,说:“这字里有八种笔画,像人的一辈子,要刚要柔。”现在,他把这八种笔画都写进了《九成宫醴泉铭》里,写得刚劲有力,却又不失秀逸。
《九成宫醴泉铭》刻成后,李世民看了,说:“这是楷书的圣经,后世的人都得学。”欧阳询笑着说:“这是我给父亲的礼物。”
欧阳询的书法被称为“欧体”,特点是刚劲有力,结构严谨,融合了南帖和北碑的风格。他的笔画像北方的山,刚硬;结构像江南的水,流畅。比如“撇”画,像他流亡时挑的柴刀,每一笔都带着劲;“捺”画,像江南的波浪,每一笔都带着秀逸;“结构”像他做人的严谨,每一笔都有规矩。
有人问他:“欧阳先生,你的字为什么这么有特点?”他说:“因为我把一辈子的经历都写进了字里。我小时候失去了所有亲人,流亡时靠卖字为生,到了北方,接触到北碑,把南帖和北碑融合起来,才有了现在的风格。”
欧阳询的字里,藏着他的童年恐惧,藏着他的流亡艰辛,藏着他的坚持,藏着他对父亲的思念。每一笔都有故事,每一笔都有温度。
欧阳询去世后,他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学他的结构,写出来的《颜勤礼碑》刚劲有力;柳公权学他的笔画,写出来的《玄秘塔碑》挺拔秀丽;米芾学他的风格,写出来的字刚柔并济;董其昌学他的严谨,写出来的字规矩整齐。
宋代的《宣和书谱》评价他:“欧阳询的字,刚劲有力,法度森严,千古不易。”明代的董其昌说:“学楷书的人,都得先练欧阳询的‘撇’和‘捺’,因为那是楷书的基础。”清代的刘墉说:“欧阳询的字,像深山里的道士,瘦硬清寒,却有灵气。”
现在,学书法的人还在学欧阳询的字,还在练他的“永”字,还在写他的《九成宫醴泉铭》。他的字,像他的人一样,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欧阳询晚年时,每天还是天不亮就起来练字。他的儿子欧阳通,也跟着他学书法。有一天,欧阳通问他:“父亲,你为什么每天都要练字?”欧阳询说:“因为我想让你知道,做事情要坚持,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
欧阳通指着桌上的《九成宫醴泉铭》,问:“父亲,这字里有你的故事吗?”欧阳询笑着说:“有,这字里有我小时候躲在柴房里的恐惧,有我流亡时卖字的艰辛,有我在隋朝被人嘲笑的委屈,有我在唐朝被皇上赏识的高兴。这字里,有我的一辈子。”
欧阳询去世前,还在写“永”字。他握着笔,写了个“永”字,笔画刚劲,像他的父亲。他笑着对欧阳通说:“把这字收起来,等你有了儿子,教他写。”欧阳通点头,把字收起来,眼泪砸在纸上。
欧阳询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也是坚持的一生。他12岁失去所有亲人,流亡时靠卖字为生,入隋后被人嘲笑,入唐后才被赏识。但他从来没放弃过,从来没抱怨过,只是每天都在练字,把所有的委屈都写进字里,把所有的坚持都写进字里。
他的书法,是用一辈子的苦难熬出来的。他的字里,没有抱怨,只有坚持;没有软弱,只有刚硬;没有放弃,只有希望。他用毛笔,写了一辈子的坚持,写了一辈子的思念,写了一辈子的热爱。
现在,我们看着他的字,就能想起他的故事:一个12岁的孩子,抱着父亲的笔躲在柴房里;一个流亡的少年,用写字换饭吃;一个中年的书法家,在隋朝的书法圈里坚持自己的风格;一个老年的老人,在唐朝的宫里教皇子们写字。他的故事,像他的字一样,永远不会过时。
参考书籍:
1. 《旧唐书·欧阳询传》(刘昫等撰)
2. 《新唐书·欧阳询传》(欧阳修等撰)
3. 《隋书·经籍志》(魏征等撰)
4. 《宣和书谱》(宋徽宗敕撰)
5. 《书史会要》(陶宗仪撰)
来源:矿山行业信息